APP下载

网络时代大学生群体意识形态的碎化与融合研究

2016-02-18齐尚晓孙丽芳

关键词:大学生群体意识形态网络时代

齐尚晓, 孙丽芳

网络时代大学生群体意识形态的碎化与融合研究

齐尚晓a, 孙丽芳b

(安徽工程大学 a.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b.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安徽 芜湖 241000)

关键词:网络时代;大学生群体;意识形态;碎化;融合

摘要:既有“意识形态”争论的实质指涉其话语主导权归属问题。网络时代为大学生群体提供狂欢与宣泄的新平台,也存在着“集体迷失”的隐患。意识形态的传统 “灌输”方式滞后于时代的发展需求,致使大学生群体意识在网络时代出现输出“阻隔”,发生“断裂”和“碎化”。因此,在网络时代,大学生群体意识形态必须通过话语转型重构“话语体系”。在此进程中,大学生群体不仅要借助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整理群体意识形态的“碎片”,培育自我价值观,还要融合碎化后的意识形态,打造大学生群体的网络主阵地,进而谋求网络话语主导权。

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宣传主阵地,肩负着传承与创新双重职责。近年来,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入脑、入心、入课堂”进程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面临着严峻挑战。传统“灌输”方式在网络时代明显滞后,大学生群体在享用网络时代提供便利之际,遭遇到国内外各种社会思潮的猛烈冲击,使以个性和自由自封的大学生群体的意识形态出现碎化与融合的共生现象。

一、网络时代大学生群体的狂欢与宣泄

2014年,《老师,请不要这样讲中国——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老师的一封信》在网络中激发起一场关于高校意识形态宣传责任的争论,网络时代的开放性、包容性、扩散性、交互性、对等性等特性使争论进一步渲染与扩大。作为意识形态宣传重点对象的大学生群体,其在网络时代意识形态的变化更易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

(一)网络时代大学生群体的“感染”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8.8%;网民中学生群体的占比最高,为23.8%,大专、大学本科及以上为19.6%。上述数据显示,中国已进入网络时代,网民对于网络的依赖程度逐渐增强,网络为大学生群体提供一个崭新的交流平台。在这个平台上,群体间的交流、互动、共存等方式发生变化,“智能化的网络具有天然的内聚倾向,能够把不同的人、人群聚集起来,形成一个个集团又相互连通,呈现出在一个巨大网络中,无数个集聚的小集团/子群分布着相互联系,其活跃度越来越高”〔1〕。与其他群体相比,大学生群体在网络时代催生的“数字鸿沟”界面中占据着一定优势,它是一个全面参与网络的群体,因网络的快速交互在群体内部催生情绪“感染”得以迅速的扩散而产生群体思想、观念的认同和行为的实施,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群体凝聚力的提升推动着群体传统政治活动方式的颠覆性转变。

“五四”运动在大学生群体政治活动中具有特殊意义,其现实街头的“狂欢”与“宣泄”方式成为一个特殊政治印记。在网络时代,这种方式逐渐被消解、转化,而新媒介平台为这种方式提供历史契机,大学生群体意识形态的存在形态和外显形式呈现出网络化特征。群体在网络平台能够超越时间与空间的局限性,其态度与行为之间更易发生“感染”。网络时代的便利性使大学生群体更容易寻找到共同话语,建立起具有群体话语标志特征的“网络社区”。在此社区中,群体同辈属性更能激发大学生对当前各类社会事件的表达欲望和迫于从众心理压迫感而形成的相似外显行为。意识形态固有属性是思想观念或话语,“侵入”与“感染”是其主要表征,它通过“裹挟”方式来实现其根本目的。网络特性使大学生群体更易实现“思想观念”的碰撞与交融,通过话语共享实现“观念共享”。网络时代的便利性与新颖性将大学生群体引诱其中并使其难以自拔,“世界已经离开了暴力和金钱控制的时代,而未来世界政治的魔方将控制在拥有信息强权人的手里,他们会使用手中掌握的网络控制权、信息发布权,利用英语这种强大的文化语言优势,达到暴力金钱无法征服的目的”〔2〕。意识形态争夺的本质是话语权主导地位,而“掌控话语权,核心是掌控媒介”〔3〕。网络作为一种新型媒介,赋予当前大学生群体意识形态新的变化,“群体感染”是其主要表征,它使群体凝聚力进一步提升。

(二)网络时代大学生群体的“集体迷失”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为人们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存在着无法预计的风险,恰恰是这种便利的学习、工作、娱乐的方式使得人们忽略其风险的存在而易深陷于虚拟世界迷失自我。大学生群体是一群20岁左右、缺乏社会生存技能的群体,他们正处于“三观”的形成期,面对着网络中的国内外各种社会思潮,面对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各种学说和话语争论,其意识形态必然出现一定的价值倾向性。“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看不见硝烟,但同样你死我活。在这个战场上没有开明的绅士,妥协换不来和谐合作,斗争才能生存发展”〔4〕。这种斗争具有隐蔽性,它隐藏在海量网络信息背后,分散于多样性的网络语言中。“网络语言不仅是一种交际符号,而且也是一种意识形态。在网络文化交流中,它突破常规,以迥异的语言风格,施行符号领域的意义操纵。……网络语言强化了群体意识,它使青年使用群体符号,遵从群体规范,获得全体认同。在群体意识的作用下,青年个体对网络语言的选择体现出某种追从性”〔5〕。追从性源自于对群体从众心理的压迫,它给陷入其中的群体制造各种迷惑与困扰,利用网络便利性的掩护悄然消解群体原有的意识形态体系。大学生群体在传统的“灌输”式教育理念中形成的集体记忆在信息量爆炸、充斥着各种意识形态的虚拟网络世界中发生“记忆混乱”。这种“记忆混乱”消解了原有集体记忆,对大学生集体意识形态造成强烈冲击,使大学生迷失于幻境难以自主逃脱。因此,要避免集体迷失景象的发生,必须于迷幻网络世界中探索新的发展路径,进而重塑大学生群体的集体记忆。

(三)网络时代大学生群体的狂欢与失控

网络时代使大学生群体不仅能够超越校园地域的空间限制,于虚拟网络世界中开辟出一片隶属于群体的、价值取向相似的、观念共享的私有区域,而且也摆脱了传统意识形态课堂“灌输”方式,寻找到一个能够肆无忌惮发表言论、独自欢愉的狂欢地带。这是群体独享的地带,它以共同的网络语言、话语、价值取向来区别于其他群体。这种群体独享的地带因具体网络制度、规范的缺失而成为大学生群体自由自在的狂欢平台。多元化社会思潮、观念、话语的充斥无形、无情的消解和解构了集体记忆中的传统主流意识形态的诱引力,并建构起一个不同以往的情绪宣泄路径。通过这个路径,群体可以对集体记忆中的正面人物和事件进行无情、暴力的解构,并以此作为狂欢和宣泄的主要方式。

网络中曾出现过一个个对传统记忆中的正面人物和事件进行颠覆性的话语争论,处于争论中心的邱少云、赖宁、董存瑞、黄继光、雷锋、刘胡兰等代表的不仅是一系列人物姓名或政治符号,它更是根植于几代人集体记忆深处的时代英雄或模范人物,却在当代社会遭遇大众尤其是青年群体无情的质疑与解构,进而被重构为一系列“颠覆”传统价值观、历史观的人物形象,“娱乐至上”的方式消解了原有集体记忆及其观念认同。“从邱少云、董存瑞、黄继光、雷锋等革命烈士或模范人物在当下引起的争议来看,中共官方的英雄主义宣传话语正在某种程度上陷入一种困境。……到了21世纪的今天,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社会意识形态多元化的趋势、民众独立思考能力的提高,这些英雄人物和事迹已经很难打动现在的年轻一代,很多人开始怀疑其真实性和意义”〔6〕。那如何在一个充满“怀疑”和恣意“重构”的时代引起青年的观念共鸣呢?大学生群体在这种无情的、暴力的解构事件中,扮演的不仅是旁观者,更是推波助澜者,借助于这种自以为是的、所谓时髦的、吸睛的言论来彰显自我存在感,展示其在网络主场中的控制力。而在这种狂欢与宣泄背后,隐藏着的是大学生群体意识形态在网络时代出现的断裂、碎化等混乱景象。

二、网络时代大学生群体意识形态的断裂与碎化

网络时代自出现、演化至今,不仅影响着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也对传统意识形态“灌输”宣传方式有所制约,输出系统出现“阻隔”,从根本上改变着大学生群体的日常生活。大学生群体在网络时代寻觅到活动新平台的同时,伴随着的是群体意识形态出现“断裂”、“碎化”与“裹挟”迹象。

(一)网络时代大学生群体意识形态的“断裂”

“‘群体意识形态’指群体内部的成员所共同享有的思想观念、价值体系、理论学说、心理认知等的总称”〔7〕。个体对群体常有着强烈的归属感与依赖感,在群体固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拥有自我印记的观念或价值领域。大学生群体内部缺少严格等级制度,它是由“共同话语”和“思想观念”形成的松散结构体,群体态度和行为常具有一致性。大学生群体意识形态缺乏稳定性,在网络时代其理念内核不断遭受到冲击和挑战,继而发生断裂和碎化。

意识形态作为一个集体性概念逐渐从单纯的哲学研究向实证政治研究转化。“从培根、洛克、孔狄亚克到特拉西,再到黑格尔、费尔巴哈、鲍威尔,‘意识形态’的概念从无到有,并发展成为近代西方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8〕。马克思恩格斯不仅在哲学范畴上继承与发展了“意识形态”,而且经过批判和继承将其引入现实政治斗争中,两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推动了“意识形态”在国家政治层面中的实际应用。冷战期间两大阵营对立,意识形态宣传与输出成为政治斗争的重要方式。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大阵营对抗局面消散,各国都被迫进行了一次意识形态重心的调整,从激烈的“阵地争夺战”向潜移默化的“地下战”转化。在此过程中,网络时代的到来促使不同国家的文化交融现象急速加剧,其过程中夹杂着多元化的价值倾向、消费观念的意识形态通过不同的方式输入到其他国家,不同的社会思潮、价值观念、话语体系等新元素的冲击迫使传统的意识形态“灌输”链条发生不同程度的断裂。虚拟网络是新出现的原生态区域,青年大学生群体是这一原生区域的“原住民”,他们成为各国意识形态工作中的重点培育和渲染对象,这种对青年的重视态势彰显出“得青年者得时势”。网络时代大学生群体意识形态随着“灌输”链条的断裂,出现“碎化”现象,成为当前意识形态宣传工作必须克服的障碍。

(二)网络时代大学生群体意识形态的“碎化”

网络时代大学生群体意识形态的“碎化”现象深深根植于当前中国现实,本质上是对传统大学生群体意识形态中“集体主义”的反叛与出逃。“意识形态与社会存在的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即意识形态的发展变化往往具有滞后性或先导性”〔9〕。显然,主流意识形态的“灌输”方式滞后于时代发展的需求。“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所有这些体系都是以本国过去的整个发展为基础的,是阶级关系的历史形成及其政治、道德、哲学的以及其他的后果为基础的”〔10〕。在网络时代,紧凑、统一的集体主义被以个体自居、崇尚自由的由个体所构成的新的、松散的群体结构所消解、替代,继而引起群体意识形态的“断裂”与“碎化”。网络时代背景下,原有意识形态“灌输”链条发生断裂,而充斥网络的各种社会思潮、奇言怪论则进一步加速了其断裂的进程,使原已发生断裂的链条出现“碎片化”倾向。大学生群体汲取不同个体的思想和观念,从而汇聚而成为具有群体特性的思想和观念集合体。当代大学生个体常以个性、自我标榜其与众不同的想法和观念,每一个个体对充斥着当前社会观念中的思潮、学说等有着不同的自我见解。而网络中众多微博大V、意见领袖的言论也消解着大学生群体固有的认知模式,将不同的个体认知编织成一张密集型的思想网络,这张网络促使大学生群体意识形态从固有的、统一的存在模式演化为碎化的、个体意识凸显的带有强烈价值倾向与意识偏好的“碎片”。这些“碎片”承载着不同的意识形态新因子,各因子相互之间形成对冲、共存的新常态。新常态的“碎化”从根本改变了传统大学生群体意识形态的外在形态与内在结构,通过虚拟网络世界“碎化”被进一步放大,“碎化”的意识形态之间对主导地位与话语权的争夺成为常态化现象。

(三)网络时代大学生群体意识形态的“裹挟”

网络时代碎化的大学生群体意识形态之间不会自动达成一种势均力敌、均衡化的对等状态,“碎化”的群体意识形态在与新的社会思潮、学说、言论的交汇进程中,一些“碎片”会获得补充、壮大、异化,慢慢地在“碎化”状态中占据相对优势。占据优势的群体意识形态会“裹挟”其他相对势弱的群体意识形态,这种“裹挟”,是一种相对优势的诱引,是一种思想体系的精神胁迫,是一种碎化网络中的意识引领,它依靠自身异化、强大的思想内核优势吸引其他碎化的势弱的群体意识形态的靠拢。在这种“裹挟”过程中,强大的群体意识形态压力使已碎化的群体意识形态进一步碎化、分化,形成独立的和小集体少数派的意识形态,围绕和遵循着强势群体意识形态自身的运行轨迹。这种个人或少数派受强势群体压力的影响,在认知、信仰及行为上与其保持一致,这种现象就是一种从众心理及行为。

从众心理是“裹挟”出现和常态化存在的重要因素,它不仅存在于大学生群体日常生活中,还在虚拟网络平台借助于网络的隐蔽性、符号化特性使其功效进一步得以扩大化。网络暴力是网络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它是强势群体意识形态对弱势个体或弱势群体意识形态“裹挟”作用彰显的例证。与现实相比,网络暴力不直接作用于人的物理性身体,它更多的是一种话语优势,能对人的精神世界造成猛烈的冲击,这种“舆论”的冲击力效果往往是显著和惊人的。与从众心理相对应的是逆反心理,这两种心理在网络时代的大学生群体中客观存在,并常被网络的虚拟性所隐藏,群体意识形态认知表象所展示出来的是一种迷惑性的表征,其本质是群体意识形态对话语主导权的争夺。

三、网络时代大学生群体意识形态的融合与话语主导权的重塑

在既有历史进程中,分化与融合是一对关系密切的矛盾体,两者不会自动转化,也不会因新元素注入而使其中一方消失殆尽。网络平台为时代进化注入新的促发元素,同时也设置新的挑战,即如何将碎化的意识形态进行整合,进而使已断裂的链条在网络平台重新架构。其实,在既有分化、断裂、碎化的各种景象中也隐藏着融合因子,可充分发挥主流意识形态引领作用,通过对意识形态话语主导权的争夺与控制来整合“碎片”,从而达致融合。

(一)网络时代大学生群体意识形态话语转型

大学生群体意识形态在网络时代的整体性被分散、消解后,其话语权也发生转移、分散,与现实相比,网络平台上流行的是网络话语。“任何一种话语方式都浸透着对权力的欲望,即压制异质话语,取得话语控制权,话语的碰撞与冲突也因此而起”〔11〕。在网络中充斥着的多元社会思潮都承载着国内外不同主体的意识形态,“不同意识形态之间争夺的焦点,就是话语主导权。谁拥有了话语主导权,谁就强化了本阶级或集团的意识形态的控制力和整合力,从而更好地实现本阶级或集团的利益”〔12〕。不同主体间的意识形态争夺的是实现本阶级或集团的利益,而话语正是这种利益实现的重要手段。网络时代的大学生群体意识形态话语的存在和表现形式发生转型:首先,表现形式由显性向隐性转化。现实中,话语的表现形式是显性的、可见的,承载的利益渴求具有较高的辨识度,对权力的控制欲望是可预判的。网络中话语背后的利益需求与权力欲望隐藏在网络界面背后,对其无法准确掌控;其次,存在形式由整体性向分散性转化。现实中,大学生群体意识形态的话语以整体性作为存在形式和主要标示,但这种整体性又具有多元特征。在网络中,大学生群体意识形态分散于多个网络点,无法对之进行全面统筹;最后,对群体的反作用力由弱转强。现实中,因辨识度高、风险代价高等因素的存在使群体的凝聚力降低,话语对群体的影响力被弱化和大幅降低,群体呈分散状。网络中,自由、隐蔽性、风险代价低等特征使话语更易被群体所接受,继而进一步提升了群体凝聚力。

(二)网络时代对大学生群体意识形态话语重构与主导权的掌控

对不同的群体而言,其意识形态间争夺的是对话语权跨越时空的追逐与掌控。“一般来说,话语权获取的基本途径就是权力和权威”〔12〕,这个途径在网络时代有所变化,现实中的权威话语在网络中被消解,原有的话语体系也随之分解,新的话语系统必然融入网络新元素。“话语系统标示的不仅是一些可以感知和理解的语言符号,而且也是更主要地标示着一定的话语主体所使用的话语系统背后所隐藏和遮蔽着的社会阶层、社会地位,具体的生活环境和交往范围,也标示着不同的价值取向、认知图景、生活趣味、文化品位、人性修养和道德境界等”〔13〕。因此,对大学生群体而言,其意识形态必然带有其群体特性。网络与群体生活的高度契合,使得话语权的获得必然依赖于网络,通过话语转型来提升群体的话语权。同时,进化是意识形态的应有属性,“意识形态的话语主题和内容可以是、也应该是随着中国国情与时代主题的变化而与时俱进的”〔14〕。网络时代使大学生群体意识形态在话语转型过程中,面临着各种社会思潮、学说、言论的冲撞与诱引,对群体的价值取向和是非判断力形成强力冲击,促使该群体的意识形态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之间出现对冲与背离。面对这种困境,要获得话语主导权,意识形态必须通过自身的进化,通过话语转型重构话语体系。在此过程中,需借助国家官方权威进行监督与管控,并主要吸纳大学生群体意识形态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相融合。

首先,大学生群体应立足于网络平台,全力构建新型网络话语体系。话语权的构成与获得有多重途径,在网络时代,大学生群体立足于网络平台,依靠网络参与、网络舆论、网络媒介等展示群体存在感、群体利益、群体力量,从而追求网络话语权以在网络世界中占据相对优势。话语体系重构要改变传统观念,主动接触和吸纳网络带来的新变化,立足于现实,并提炼出适应当前网络时代的话语符号,按照新的话语风格、话语规范来塑造新型的网络话语体系并消解各种网络话语霸权带来的不良影响。

其次,大学生群体要借助于国家权威等外界力量对众多社会思潮进行剥离,将汲取的精华部分重新融合,构建出一种新型的话语体系。社会思潮的来源是多样化的,其传播路径和影响力也借助网络平台获得更好时机,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例,它们的网络技术优势是明显的,其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意识形态宣传的动机也是可见的,各种社会思潮的快速涌入是不可避免的。一般来说,要构建新的话语体系,必须剥离与融合这两个阶段。不能忽视的是,充斥于网络中的众多社会思潮,其价值理念是多元的,其中也包含着少数精辟之见。新的话语体系必然立足于国内现实,通过话语拨正,建立起具有完整的理论内核、合理话语符号、有效的表达途径的话语体系,并将大学生群体自身特性纳入到体系中,形成强大的合力,从而对西方意识形态话语进行牵制与抗衡。

最后,积极建设大学生群体网络主阵地,构建大学生群体自我话语体系。大学生群体意识形态有着自我价值理念和理论内核,高校应重视网络平台主阵地的建设,从理论到实践、从课堂到日常生活、从教育者到大学生主体、从大学生个体到群体等角度构建多维的话语生成体系,充分发挥大学生群体意识形态的引导作用。“在网络时代,尤其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再加上大学生群体特征和地位,大学生在网络这一大舞台上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大学生成为网络意见领袖的扮演者和生力军,网络成为大学生领导力实现的重要途径之一,大学生越来越借助于网络来实现意见的传播,在扮演意见领袖的同时,发挥着领导力的作用”〔15〕。大学生群体意识形态话语重构的过程,就是夺取话语主导权的过程,这个过程依赖于网络符号、语言等因子的优化组合。同时,要在话语重构过程中避免“断裂”和“碎化”的制约,需要利用合理方法来将发生异化的群体意识形态“碎片”进行整合,以确保在网络时代能够夺取话语主导权并实现群体利益目标。

(三)网络时代大学生群体意识形态的融合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16〕。网络时代的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中的中心轴遭遇的意识形态断裂与碎化过程呈现出不可逆态势。在此漫长过程中,大学生群体意识形态需利用各种方法和途径将断裂和碎化的意识形态进行融合。融合指涉的是将大学生群体意识形态内部分化、异化后的“碎片”予以整合。“从意识形态功能的实现来看,为了实现对社会生活的‘反哺’,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有必要首先‘整合’各种新的社会思想;从社会价值观的多样性和多变性的状态来看,为了使社会成员能把握符合自己发展需要的相对稳定的价值观,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有责任对各种价值观进行‘整合’”〔17〕。网络时代大学生群体意识形态整合的过程是夺取话语主导权的过程,是大学生群体意识形态碎化后的主流意识形态承担整合功能并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融合的过程,是占据网络主导地位对抗各种社会思潮、观念、学说、言论的过程,是激发群体内部价值认同并提升群体凝聚力的过程。大学生群体意识形态可通过三种途径进行整合:

第一,大学生群体意识形态整合需借助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之势。近年来,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其理论完整性和有效解释力逐渐融入到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中,展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网络时代的大学生群体的意识形态整合可以借助主流意识形态之势,利用主流意识形态理论内核与结构体系来诱引、整合分化、异化之后的多元意识形态“碎片”。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别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高度概括和凝练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1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的主流意识形态,它对价值观正处于形成期的大学生群体具有强烈的价值诱引,在现实和网络两个世界中吸纳和整合不同的意识形态“碎片”,在这种吸纳和整合的过程中,核心价值观自身也不断获得补充与发展。

第二,整合社会各方力量对大学生群体价值观进行导引,为群体意识形态的融合实现理论内核的培育。首先,要整合现实世界与网络虚拟世界大学生不同生活状态及其价值观呈现的多面化特征,勾勒出符合时代特性的价值观念。其次,整合传统价值观与现有价值观,消除传统与现实之间的隔阂,对传统价值观汲取精华、弃之糟粕,与现实价值观进行有机融合,为大学生群体价值观的形成提供多样化的源泉。最后,调和大学生自我价值观与群体价值观之间的碰撞,个体实现对自我价值观的超越,主动追求群体价值观的实现,彰显大学生群体意识形态在意识形态体系中的存在感与地位感。最终,通过这几种途径和方式,大学生群体的意识形态逐渐得以整合。

第三,利用重构后的话语体系谋求在网络世界中的主导权,打造网络主阵地,充分展示大学生群体意识形态的自我魅力,并借整合过程进一步提升群体的集体认同与凝聚力。“集体作为社会化与思想传播的载体,以及作为抗议的潜在行动者,其整体性受到侵蚀;国家认同正在丧失,开始寻求集体认同”〔19〕,这个认同的过程必然进一步提升群体内部的辨识度和整体性,加快融合进程、提高融合契合率。融合后的群体意识形态能够有效吸纳各种社会思潮、言论与话语的合理部分,建构起一个崭新的、适应网络时代发展的群体意识形态体系。

参考文献:

〔1〕陶凯.我们都是网中人:网络文化与人的发展〔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245.

〔2〕阿尔温·托夫勒.权力变移〔M〕.周敦仁,等,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105.

〔3〕茅晓嵩,阙愚.话语权视域下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安全考察〔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22-24.

〔4〕京平.意识形态领域斗争要敢于亮剑〔N〕.北京日报,2013-09-02(01/02).

〔5〕杨文华.网络语言的流行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解构〔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5):60-64.

〔6〕薛之白.从邱少云看中共宣传话语困境〔EB/OL〕.(2014-04-21)〔2015-10-10〕.http://www.zaobao.com/node/471153/page/0/1.

〔7〕牟成文.群体意识形态的概念、特点和功能〔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28—34.

〔8〕朱继东.“意识形态”理论的起源、波折和演变〔J〕.思想教育研究,2013,(10):24-28.

〔9〕黄世虎.毛泽东意识形态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25.

〔10〕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44.

〔11〕袁三标,陈国栋.西方话语权力生产背后的意识形态逻辑探究〔J〕.思想战线,2013,(1):119-123.

〔12〕陈锡喜.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话语体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53,54.

〔13〕胡红生.社会心态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84.

〔14〕张骥,程新英.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我国面临的挑战与回应〔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2):67-72,79.

〔15〕许国动.意见领袖视角下大学生网络领导力实现途径〔J〕.当代青年研究,2012,(11):1-6.

〔16〕全面加强和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纲领性文献〔N〕.光明日报,2015-01-20(01).

〔17〕陈锡喜.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整合与建构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8,(5):27-32.

〔18〕郭建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释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

〔19〕让-查尔斯·拉葛雷,青年与全球化:现代性及挑战〔M〕.陈玉生,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159.

(责任编辑:陈艳艳)

Research on the Fragment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Group Ideology in the Net Age

QI Shang-xiaoa, SUN Li-fangb

(a.SchoolofMechanicalandAutomotiveEngineering;b.Department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TheoryCourse,AnhuiPolytechnicUniversity,Wuhu241000,China)

Key words:Net Age; college student; ideology; fragmentation; integration

Abstract:Current debate on ideology focuses on the ownership of the dominant power of discourse. Network provides a new platform of Carnival and vent for college students as well as a hidden danger of collective disorientation. The traditional ideology of “instillation” is lagging behind the development needs of the times, which leads to the emergence of “barrier”, “fracture” and “fragmentation” in the net era. Therefore, the ideology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t era has to be reconstructed with discourse transformation. In this process, college students should not only use the authority of the mainstream ideology of the state, organize the “debris” of the ideology of the group, cultivate the values of self, but also fuse pieces of ideology and build college students’ network stronghold to seek network discourse initiative.

收稿日期:2015-10-17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当前大学生群体政治态度成因要素研究”(15JDSZ3005);安徽工程大学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当前大学生群体意识流分化与整合研究”(2015xd020)

作者简介:齐尚晓(1981-),男,河南辉县人。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E-mail:qsx1984@163.com。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474(2016)02-0084-07

猜你喜欢

大学生群体意识形态网络时代
[保你平安]网络时代的真相
一场网络时代的围殴
搭建思政教育网络平台 提升思政教育实效
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大学生微博使用动机实证研究
网络心理咨询在大学生群体中的运用探析
意识形态、文艺、宣传与百姓生活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二胎题材电视剧的多维解读
构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西方涉华纪录片意识形态的建构与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