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罗凯什·钱拉德及其《藏传佛教造像》

2016-02-18王启龙王越陕西师范大学陕西西安710062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藏学

王启龙,王越(陕西师范大学陕西西安710062)



罗凯什·钱拉德及其《藏传佛教造像》

王启龙,王越
(陕西师范大学陕西西安710062)

摘要:在印度学术界最著名的当代东方学家中,罗凯什·钱德拉(Lokesh Chandra,1927-)应该是藏学、印度学以及佛教研究等领域的泰斗级人物,本文简要介绍其学术生平及其在印度藏学领域的重要贡献之外,对其主编的重要经典著作《藏传佛教造像》做一简要评述。

关键词:罗凯什·钱拉德;藏学;佛教造像

王越(1991-),女,山东青岛人,现为陕西师范大学民族史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藏学。

在国外的藏学研究板块中,印度藏学所占比例不大,但是其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对此,我们只要稍微梳理一下就会发现,印度藏学界响当当的人物也是历历可数的,比如:普兰·吉里(Puran Giri,1743-1795)、克里希纳·坎塔、波色(Khrishna Kanta Bose)、钱·达斯①、桑克里特亚雅纳②、巴格奇(师觉月)③、拉古·维拉④、古普塔⑤、罗凯什·钱德拉(Lokesh Chandra,1927-)、梅赫拉(Parshotam Mehra)⑥、辛哈⑦、斯瓦密(Subramanian Swamy,1939-)、阿赫迈德(Zahiruddin Ahmad)等等都是藏学界熟悉的人物。

其中,罗凯什·钱德拉应该是当代最为著名的印度藏学学者之一。他的名字早已随着他的著述传播到中国,广为学术界知晓。因此,谈及国外藏学,尤其是谈到印度藏学的时候,我们决不能忽略被印度学术界推崇为尊者的罗凯什·钱德拉教授,本文不揣冒昧,根据相关材料对其学术生平及其代表著作之一,《藏传佛教造像》做一介绍。谨供学者参考。

一、罗凯什·钱德拉学术生平述略

用中国话说,罗凯什·钱拉德教授应该是出身于书香门第。1927年,他出生于印度北部哈里亚纳邦安巴拉区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其父即是拉古·维拉(Raghu Vira)教授,也是享有世界声誉的印度大学者之一,主要研究梵文、藏学,为亚洲文化的传播和印度语言学的发展做出过杰出贡献。

罗凯什·钱拉德教授曾任印度历史研究协会主席,印度文化关系委员会副主席,印度文化国际学院院长,印度上议院议员等职。其中,印度文化国际学院由其父亲创立,是亚洲文化研究的重要机构;而印度文化关系委员会则是印度规格极高的官方学术机构,享有极高的国际学术声誉。2014年10月27日起,罗凯什·钱拉德教授被任命为印度文化关系委员会主席,一直担任至今。

在父亲的影响下,钱拉德早期更倾向于语言学研究,他研习过梵文,古印度语及其分支巴利语(Pali)和帕拉克里语(Prakrits),他还学习过古希腊语、拉丁语、中文、日语、阿维斯特语、古波斯语和其他对人类文明进步起发挥重大作用的古典语言。当然,从其一生的学术贡献来看,他一定学习过藏文。此外,钱拉德教授还研究印度语族的孟加拉语、乌利雅语、古吉拉特语、埃纳德语、泰米尔语和马拉雅拉姆语。

1943年,他协助父亲翻译《印度地名中文辞典》,这本书于公元517年根据汉文游记编纂而成。大学求学期间,他就和父亲合作,将化学、物理学、数学、植物学、动物学术语的印度语术语规范化。

1947年,他获得位于拉合尔(Lahore)旁遮普大学的硕士学位。1948-1949年间,他借助最新发现的手稿编印吠陀文献《阁密尼耶梵书》(Jaiminiya Brahman)中的大祭伽波摩衍那(Gavamayana)部分,并花费大量精力和时间将文本复原。1950年,为表彰他所作出的这些贡献,荷兰国立乌德勒支大学(the State University of Utrecht)授予他文学与哲学博士学位。

1954年他完成整本《阁密尼耶梵书》的编校工作。1955-1960年间,罗凯什·钱拉德教授编著完成《藏语梵语字典》,这是介绍西藏文献与文化最早、最全面的辞典。这部辞书规模庞大,正编12卷,附编7卷。大大有助于正确理解和研究藏文文献及其文化。

罗凯什·钱拉德教授编印过许多重要的藏文古籍,其中重要的有《桑耶寺志》、《蒙古的著名藏文博学者》,分别介绍西藏的第一座寺庙桑耶寺的历史和19名蒙古博学家的生平事迹。除此之外,他还编印蒙古Tsawa Tamdin的《黄金史纲》。他的三卷本《西藏文献历史资料》用多维度的视角分析雪域高原的精神生活和几个世纪以来蒙古对西藏的用兵。

罗凯什·钱拉德教授与其父拉古·维拉教授合作完成了20卷本《新的西藏——蒙古众神》,此书所涉范围远致西伯利亚和伏尔加地区,为跨喜马拉雅的佛教造像艺术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

钱拉德教授的研究从最初关注吠陀文献中古老的印度精神表达的必要性,发展为印度与西藏地区、蒙古、中国内地、韩国、日本、东南亚及菲律宾等的文化交流。匈牙利科学院认为他所编纂的108卷蒙古文本《甘珠尔》是一项非常杰出的学术贡献,他也因此成为该学院的荣誉成员,这是数百年来首位获得此荣誉的印度学者。

罗凯什·钱拉德教授的学术研究还包括自然科学领域。他曾编印过国际学术杂志《植物科学前沿》1-30卷。其中包括有关植物形态学、植物生理学、植物分类学、植物病理学、经济植物学、植物细胞学、遗传学、园艺学、古植物学以及植物科学的其他领域。

当然,钱拉德教授最重要的学术成就还是西藏的宗教研究,代表性著作有《佛教造像研究》(Buddhist Iconography)、《印度对世界思想与文化的影响》(India's Contributions to World Thought and Culture)、《西藏的先验艺术》(Transcendental Art of Tibet)、《日本手印》(Mudras in Japan)、《印度文化地平线》(Cultural Horizons of India)、《佛教造像辞典》(Dictionary of Buddhist Iconography,15卷本)、《藏传佛教造像》(The Tibetan Iconography of Buddha)等,发表论文若干。

为了表彰他为学术和文化交流所作出的杰出贡献,2006年印度政府授予他“莲花装勋章”(Padma Bushan,又称印度公民荣誉奖)。

二、《藏传佛教造像》

毫无疑问,钱德拉与他人合著的《藏传佛教造像》是其最重要的代表著作之一。此著是他与弗雷德里克·本兹(Fredrick W.Bunce)合著,当然是在他的率领和主持下进行的。

《藏传佛教造像》英文原著题为The Tibetan Iconography of Buddhas,Bodhisttvas and other Deities,Unique Pantheon,由新德里普里恩沃兹(D.K.Print-worlds)出版社2002年出版,开篇有罗凯什·钱德拉所撰的序言(preface)、弗雷德里克·本兹撰写的引言(Introduction)等,共xxiii页(23页)。正文部分长达784页,另有360幅图,参考文献、索引等等。卷帙浩繁,可谓一部巨型专著。

这部巨著是在编著者长期积累和研究的基础上的集大成之作,早年钱德拉教授就专门研究过佛教造像,并发表过重要的学术著作《佛教造像研究》。更为重要的是,他主编过15卷本的巨型《佛教造像辞典》(Dictionary of Buddhist iconography)1999年就已经出版。辞典承接20世纪30年代拉古·维拉教授的工作,主要任务是描绘佛教众神的丰富和演变的过程。最大的特点是在整理和编纂印度佛教众神的基础上加入日本和西藏的佛教众神,所涉及的时间和空间范围都是前所未有的。钱拉德教授将他前期整理的西藏佛教众神资料添加到辞典之中。

当然,这些都是最终完成《藏传佛教造像》的坚实的学术基础。此著实际上是钱拉德教授与弗雷德里克·本兹教授合作对《诸佛菩萨圣像赞》进行整理、编撰和翻译的结果。这个对佛教艺术和造像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团队,为学术界带来了令人愉悦和欢喜的佛教艺术享受和美学意蕴。在未改变原有图像的基础上,为读者呈上一场印-藏佛教众神造像艺术的视觉盛宴。共有360尊佛像,每帧图像均用梵文、中文、满文、蒙古文和藏文五种文字标明其佛号。多语种的使用打破语言造成的学术屏障,推动了世界佛教造像的研究。

《诸佛菩萨圣像赞》的作者为乾隆国师三世章嘉呼图克图若必多吉(1717-1786)。他幼年进京,不仅是乾隆皇帝的幼年玩伴,更成为乾隆的国师,两人关系密切。若必多吉是非常著名的学者,能够流利使用藏文、中文、蒙古文和满文。除此之外,还创作了有关哲学、拼写法、图像学等领域199部作品。

360幅圣像共分为上师(Teachers)、佛(Boddhas)、菩萨(Bodhisattvas)、天女(Goddess)以及护法神(Protective Deities)六类。弗雷德里克·本兹教授认为《诸佛菩萨圣像赞》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收进了大量在其他现存众神殿所没有出现的神;二是佛像具有鲜明种族特征;三是表现了平和安详的神态;四是不同自然背景的使用。

关于图像是否是由传统木刻印刷的问题作者并没有给出确切的答案,尽管引言中明确指出印刷技术上的改进提高了图像的质量,而这些是传统木版技术所做不到的。最有可能的是,这些作品的原版拥有者自己或雇佣他人运用新技术制作出私人收藏的复制品,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些佛像。

将《诸佛菩萨圣像赞》和其他现存的众神,例如Astasāhasrikdā Pantheon,Bhadrakalpika-sūtra,《百圣佛像集》(sKu-brNyan brGya Pantheon),蒙古文《甘珠尔》众神像、纳塘版《甘珠尔》诸神像相比较,我们会发现作者使用了尚未被发现的文献资料。有趣的是上面提到的《百圣佛像集》与《诸佛菩萨圣像赞》为同一作者,两书有很多的相似点。《诸佛菩萨圣像赞》中的神佛造型有中国特色,比如,基座的设计、背景图、人物身体比例和面容更接近中国人,最特别的是白布禄金刚手中的蛇替换成典型中国元素的代表龙。和其他众神像集有很大差别的地方在于,其他的众神图像集愤怒神像占53.4%,而《诸佛菩萨圣像赞》只有21.9%,很明显书中更倾向于表现神态平和的神。而他的《百圣佛像集》也具有同样的特点,慈祥平和的佛像占74.4%。

这部作品最鲜明的特色在于对背景图像的不同处理,所有的植物都被放置在佛像主体和头部光晕之后。天神的背景会根据神格做出处理,例如,上师包括龙树(Nagarjuna)、鲁伊巴(Luipa)、那若巴(Naropa)、阿底峡(Atisa)、仲敦巴(Dromtonpa)等,他们的背景图充满山、石、繁茂的树,而有的神的背景图只在光晕的左侧有一颗枯萎的树。在保持神像原貌的情况下,艺术家发挥他们创造力,通过改变背景图、鲜花和树的方式来丰富神格。在菩萨的部分,每幅神像周边的精灵更加有生命力,突出菩萨给人的安详感。佛教众神的形象不是自古就有更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地趋于完善。

和之前的众神佛像集相比,《藏传佛教造像》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所突破。公元初年,佛教开始出现佛的形象,在此之前多是用一些简单的符号来象征,之后佛的数量不断增加,造型也不断复杂化。公元7世纪密宗出现之后,佛教众神开始系统化,分为不同的谱系。钱德拉教授将佛教众神的演变历程划分为十个阶段。佛教在印度发展成熟之后,传入西藏,同时佛像艺术也传到西藏,《五百佛像集》是西藏最早的众神佛像著作,在体例上沿袭印度。之后的《三百佛像集》在原有的基础上,将佛像划分出不同的类别,也进一步促进西藏佛教的发展。同时佛教的传播也未停止,以西藏为中心向外扩张。佛教在离开印度进入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同时,要稍作调整以适应当地文化,而视觉上,表现为传达佛教信息的佛教造像上发生一些细微变化。以曼陀罗(Mantra)为例,印度和西藏的世界观体现在曼陀罗中认为世界是一个封闭的空间,而汉地和日本将他们的世界观融入其中,认为曼陀罗是一个开放的空间。对不同国家中曼陀罗的比较研究能够以小见大,反映不同国家的文化特色,同时可以通过佛像的演变追溯佛教的传播过程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

佛教传入西藏后,艺术表现形式发生了一些变化,融入西藏元素。艺术形式多样化,壁画是西藏佛教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此外还有木刻印刷、雕刻艺术。佛的数量也有增加。

《藏传佛教造像》一书致力于表现佛教众神像的繁荣与演变的过程,以及印度佛教像在向外传播的过程中,融合当地的艺术特色。通过对不同佛像派系进行比较,发现其中非常微妙的变化,以此为视角透视佛教在传播过程中,众神的再创造。该书在研究上使用比较学的方法,探索佛像的演变。过去几十年对佛教艺术重要性的研究和热情正在逐渐提高。它极大地拓宽了这些传统绘画和雕刻的研究的维度和深度。作为首次对佛教造像艺术的全面比较研究,它激发起人们重新思考神谱体系,他们的社会功能、政治目的以及精神信仰等等重要问题。

总之,该书是非常重要的藏传佛教造像艺术文献资料,对于任何对西藏佛教造像感兴趣的人来说,它都是一个珍贵的信息资源库。所有的佛像及其题记都可能是一段奇妙发现的重要线索。这部著作着实是研究中国藏传佛教造像学的重要史料,值得重视和参考。

[注释]

①Sarat Chandra Das(1849-1917),印度西藏学家。曾任加尔各答大学佛学教授。毕生从事西藏学和佛学的研究。1878年,一位叫乌坚加措喇嘛的藏文教师帮助他办理了入藏到扎什伦布寺的手续。1879年6月他在乌坚加措的陪同下离开大吉岭入藏,这是第一次入藏,他们在藏半年,离开时带走了大量梵藏文献资料;1881年11月,他们再度入藏,考察了雅砻河谷,1883年1月回到印度,同样带走了大量藏文古典文献。重要著作有A Tibetan-English Dictionary,with Sanskrit Synonyms《藏英辞典(附梵文同义语)》(加尔各答,1902),An Introduction to the grammar of the Tibetan Language: with the texts of Situ Sum-tag,Dag-je sal-wai melong,and Situi shal lung《藏语文法导论》(附《悉都文法金刚明鉴》及《悉都讲义》,Darjeeling Branch Press,1915)。两书在西藏学研究者中颇受重视,多次再版。另着有Journey to Lhasa & Central Tibet《拉萨及中藏旅行记》(John Murray(England),1902)一书。

③Prabodh Chandra Bagchi(1898-1956),著名东方学家,出生于英属孟加拉地区,1918年毕业于克里希纳纳迦尔政府学院(Krishnanagar Government College),此后进入加尔各答大学攻读古代历史和文化方向研究生。研究生期间,他在来印访学的法国东方学家列维的指导下学习,并陪同后者前往尼泊尔、印度支那半岛和日本研究古典文献。1922年,他前往法国巴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回国后任加尔各答大学教授,后任泰戈尔创办的国际大学副校长,在国际大学中国研究专业以及印藏学系的建立方面立下了汗马功劳。师觉月一生在印度学、汉学、藏学、佛学、梵文等领域着力甚深,代表著作有《印度与中国》(India and China: a thousandyears of cultural relations,New York: The Philosophical Library,1951)等。关于师觉月,还可参阅Language,第36卷,第2期,1960。

④Raghu Vira(1902-1963),印度国际文化学院创始人,著名的藏学丛书《百藏丛书》主编。他出生于印度西旁遮普地区的Rawapindi地方,从旁遮普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后,分别在英国伦敦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在荷兰莱顿大学获得文学博士学位。此后他回国担任恒法学院(Sanatan Dharma College)梵文系的系主任。维拉主要的学术贡献在语言学方面,他曾编纂了《英印大辞典》(Greater English-Hindu Dictionary),并整理、出版了大量梵文、藏文书籍。他在藏学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是《西藏坛城》。印度独立以后,维拉开始投身政治,但由于与尼赫鲁在对华政策上有分歧而辞职。1955年维拉曾应邀访问中国,并于4月23日至7月25日期间在敦煌考察。但是,在政治上维拉对华立场强硬,不被印度政府所接受。1948年,维拉加入人民同盟(the Constituent Assembly人民党前身),并担任主席。1963年在参加竞选宣传活动时遭遇车祸去世。

⑤古普塔(Karunakar Gupta,1916-1987),1954年毕业于伦敦大学经济学院,获国际关系(经济学)博士学位,并且是第一个获得该学位的印度人。此后他一度在伦敦皇家国际问题研究所(Chatham House)研究国际关系。古普塔主要研究中印关系、中印边界问题。主要著述有《中印边界秘史》(The hidden history of the Sino-Indian frontier,1974)等。

⑥印度旁遮普大学历史与中亚研究系的历史学教授、前系主任,早年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主要研究传统西藏政治史、中印边界争端史等等。与藏学相关的代表著述有Essays on Frontier History: India, China and the Disputed Border(Oxford,2006),Tibet: Writings on History and Politics(Oxford,2012)等。

⑦Nirmal Chandra Sinha(1911-1997),早年毕业于加尔各答大学,获学士和硕士学位。毕业以后,他先后在加尔各答大学任教(1927-1941),在国家档案馆(the National Archives)任编辑(1942-1946),担任国防部历史研究所(Historical Section,Ministry of Defence)主任(1946-1949)、国家档案馆副馆长(1950-1952)、信息与传播部(Ministry of Information and Broadcating)研究参考部门主任(1953-1956)。1956年辛哈被派往锡金首府甘托克促建印度政治专员办公室文化信息部,在此期间,他陪同两位喇嘛前往西藏考察,并由此对西藏产生浓厚的兴趣,开始进入藏学领域。1958年,他主持创建了南加藏学研究所(the Namgyal Institute of Tibetology),并三度出任所长(1958-1971,1974-1976,1982-1989),还亲自担任《藏学学刊》(Bulletin of Tibetology)的主编。此外,辛哈还曾担任加尔各答大学国际关系学教授和北孟加拉大学喜马拉雅高级研究中心主任,并且是英国皇家中亚学会会员。其藏学代表作有《西藏历史与宗教导论》(An 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y and Religion of Tibet,1991)等。但是,辛哈强调印藏之间的特殊关系,否认西藏历史上是中国一部分,为西藏分裂主义提供虚假的理论和历史依据。关于辛哈,也可参阅Dawa Norbu的“A Committed Tibetologist Nirmal Chandra Sinha,1911-17”,Economic & Political Weekly,Vol.33,No.47,1998.

[责任编辑陈立明]

[校对赵海静]

中图分类号:K8335.1;B9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388(2016)02-0083-05

收稿日期:2016-02-28

作者简介:王启龙(1964-),男,贵州兴仁人,现为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语言文学、藏学(历史、宗教与语言文献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近代以来域外中国藏学研究经典整理与研究”(项目号:14ZDB115)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藏学
金·史密斯藏学文献馆古乐谱辑录与研究
2021年全国报刊藏学论文资料要目索引(上)
热贡唐卡艺术与文化产业发展刍议
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扎什伦布寺全图》述略
王尧:新中国藏学风雨60年的记录者与实践者
俄罗斯藏学研究的主要流派及其成就
新中国70年藏学研究的反思与前瞻
开拓藏学研究的新领域——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研究院西藏艺术研究工作坊会议综述
雪域使者,译坛双英——陈观胜、李培茱生平事略及其藏学译著述评
怀揣一生使命 勇攀藏学珠峰——访中国民族语言学家瞿霭堂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