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学校教育如何走出传统思维定势的窘境
2016-02-18郝灵艳
◆郝灵艳
职业学校教育如何走出传统思维定势的窘境
◆郝灵艳
通过对职业学校和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发展的对比,分析职业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职业培训机构中潜在的、可为职业教育借鉴的优点,探索职业教育未来新的发展路径。
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职业技能培训机构
10.3969 /j.issn.1671-489X.2016.02.133
1 前言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被人们研究后越来越成为一门学问。职业学校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相较于普通学校教育的发展遇到的问题更多,解决起来未知的因素也更多,因为职业学校教育实际上要承担起家庭教育和基础教育双重“失败”的重任。当下,我国不论是中等职业学校还是高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可以说是家长无奈,在中考、高考选拔中比较失败的一群年轻人,而职业院校基本是接纳了这么一部分选择余地不大的中学生。职业学校把他们培养成为人才,责任和压力不言而喻更大一些。
在国家长期坚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政策引领下,全国范围的职业院校的发展确实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承担了相应阶段教育几乎一半的人才培养重任,为国家经济腾飞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有一个现象不容回避,那就是职业院校都面临着招生困难的窘境。然而人们也不难发现,一些民办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却能在夹缝中生存,近些年搞得如火如荼,社会反响效果也不错。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在市场中闯荡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能取得如此的成功呢?不妨看看,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机构教育之间存在的差异性。
职业学校的教育与企业市场的需求严重脱节多数的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并非根据市场的需求而定,而是根据本学校自身的能力来设置课程体系结构。这些院校一般情况下就是关起门来闭门造车,学校根据自身拥有的现有教学资源、教师水准、办学条件,给学生教授教学内容和技能。很明显的一个普遍现象就是,学生在学校里所掌握的技能难免有当今社会所淘汰的一些技术,这种学校毕业的学生显然并不受企业的欢迎,所以造成一些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状况发生。相反,相当一部分企业更倾向于直接从一些职业技能培训机构中去招募人才,一般学生在完成了机构的培训后就可以直接上岗,实现“零适应期”的良好现象,这才是企业希望看到的一幕[1]。
职业学校教育课时安排不合理职业学校课时安排中理论知识居多,实践练习的机会过少。既然是职业技能的培养,那就应该明确地分清主次,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是教授给学生一门在实际工作中能运用的技能更加重要,不然职业学校的教育就真的成为“农在书本上种田,商在书本上经商”的真实写照了。目前,职业学校教育依然沿用传统的授课模式,即一节理论加一节实践,但由于有的理论课与实践课的相隔周期过长,再加上学校开设的课程过于杂而多,使得学生接受和掌握知识的能力有限,理想中的理论指导实践的想法也仅仅只是成为了一种美好的想法而已,毫无实用价值可言[2]。
所强调的一种比较合理的课时安排应该像职业技能培训机构那样,边理论边实践,理论知识的铺垫后紧接着就是实践的实战操练。只有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理论才更容易被学生所理解和掌握,也更容易使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更好地促进理论掌握的双重促进。
所期望的一种学习状态是先由教师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然后紧跟技能的演示操作、学生的模仿练习、教师的指导纠错,最后是问题的解决和总结。这样紧凑的学习节奏更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而不是一节理论后经过长时间的遗忘和其他学科知识冲击后的再实践这种松散的学习状态——这种环境下培养的学生的学习习惯也容易造成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养成松散、低效的不良作风。
职业学校办学方向的侧重点有待改革简单概括来讲,一般的职业学校的课程广而浅,重理论轻实践,重视学历教育、轻视能力培养,以培养综合型人才为主,这就势必造成与职业学校教育最初目的的偏差[3],职业学校教育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的初衷在现实的洪流发展中被排挤到了一个极其尴尬的位置。当然,不可否认的一点是,学校教育不可避免地要开设各种公共课、专业课和各种考察考试、英语四六级考试、专业职业技能考试等,要想让它像职业技能培训机构那样只是单一的全身心培养学生一方面的技能也是不现实的。但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深思的问题是,虽无法完全模仿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的模式,但依然可以从中借鉴,找到二者之间的契合点,最大限度地突出职业学校教育中职业技能培养的这一大亮点,以走出旧有办学方向侧重点的误区。
职业学校师资队伍缺乏激励机制职业学校教育对教师的管理缺乏激励机制,一般进入学校后的教师都是有编制的,可以说是“铁饭碗在手,终生不愁”的状态,并且他们的考核标准都不受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和教学质量的约束。相反,一些培训机构的教师会受到双重甚至是多重压力的影响,他们的工资待遇是直接与教学能力和受学生的欢迎程度挂钩的,在这种有适当压力的情形下更能激发教师的潜力,使得他们更容易创造出高质量、高效率的教学价值。
2 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机构教育的对比结果分析
从与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相对比的情况来看,似乎职业学校一无是处,而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近乎完美。但事实上,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很多无法克服的缺陷,比如生源相对匮乏,学生水平良莠不齐,学习氛围混乱,大部分职业技能培训机构把利益放在首位,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不到位等种种问题。
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职业学校教育,还是培训机构教育,都有着各自的优缺点,但是不管以何种形式培养学生,其办学宗旨都应该遵循德育是首位、教学是中心、质量是生命、改革是灵魂的要求。所以,改革是任何办学机构相当重要的一环,没有一种可以经久不衰、一成不变的教学发展模式。鉴于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机构教育存在各自的短板,在此提出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联合办学的大胆构想。
职业学校教师的理论基础扎实,学校拥有丰富的办学经验和管理经验,学生素质相对较高,毕业后可以拿到国家认可的学历和学位证书,招生生源优良,这些正是培训机构可望而不可即的天然优势;但培训机构精于高质量的技能培训、精良的教学设备资源、打拼在公司一线中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教师和以提高学员就业为首任,这些也恰好弥补了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不容乐观的缺陷。所以,这种情况也为实现两者之间的联合办学模式提供了可能。
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可以采取联合办学的模式,这样就保证了学生最初水平的一致性,避免了生源良莠不齐现象的发生。学制可以设置为(2+1)或个别专业可以为(1+2),也就是说总的学习期限依然是三年,起初的一到两年在职业学校学习,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在进入学校后经过一定年限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既掌握了公共课程的知识与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同时通过涉猎、接触各种专业,也可以从中找到自己的兴趣与爱好点,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再进入培训机构深入地学习与研究。如此一来,不管是对学生本身、职业学校还是培训机构,甚至是对企业来说都有极大的好处。
1)对学生而言。最大的好处就是在学生毕业后既可以拥有国家认可的学历和学位证书,同时又掌握了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技能,这种既有学历又拥有技能的人才自然深受企业的青睐,那么就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对于学生原来的毕业即失业的现象自然也可以得到遏制甚至是杜绝。
2)对职业学校而言。不用再为学生的毕业问题而伤透脑筋,完全可以交由与企业有合作关系的培训机构来解决就业率的问题,这样,职业学校就可以将更多的精力致力于学生的教学和管理工作。由于,职业学校角色的轻微调整,可以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作为整个教学环节的中心工作,保证学生在学校里学习后成为一个拥有较高素质与良好生活学习习惯,可以很好地为人处世,有着良好人际关系的合格的“社会人”。
3)对培训机构而言。解决了困扰他们已久的生源匮乏、学生水平参差不齐、难以管理的问题,他们就可以对从职业学校输送来的学生进行专业化的技能训练,做好校企合作的工作,将保证学生毕业后能顺利就业作为整个教学环节的重中之重。职业学校与培训机构之间的这种紧密的合作既解决了职业学校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又为自己解决了生源匮乏、学生质量差的难题,同时还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就业渠道,可以说这种联合办学的模式达到了一箭多雕的效果。
4)对企业来而言。对于这种职业学校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进而输入培训机构进行高、精、尖的专业化培训,然后直接输送给企业的人才可以直接上岗、为企业创造效益的模式,解决了企业招聘人才困难的问题。
当然,这种联合办学的模式也并非完美无缺,其中也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对于学生来说,原来进入职业学校学习的学生,每个阶段的学费相对于培训机构的收费来说较低,但这种联合办学模式学生就要承受职校和培训机构的双重经济负担,对于一般中等收入水平的家庭来说可能比较困难。不过也不是没有解决的办法,那就是可以先让学生缴纳一部分的学费,对于成绩优异、综合素质比较高的优等生,实行优惠贷款或是减免部分学费的鼓励政策,这样既缓解了学生的经济压力,也鼓励了学生奋进的学习热情。再者就是,对于那些在职校经过一定年限的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了解之后,仍然没有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就可以选择继续攻读本科学位,钻研学术问题,提升学历以让自己在就业中占据优势。
职业学校在培养人才重心转变的过程中可能会存在对学生培养目标的认识上的模糊问题,突然对培养综合素质较高人才的实施过程无从下手。这就需要教育主管部门或是学校高层领导进行研讨,制订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使任教教师可以有章可循,不至于出现在教学工作中手足无措的盲目感。
对于职业学校培养学生的年限缩短而出现的生计问题,培训机构由于生源突然猛增,教学设备和教师紧缺的问题,则可以由职校和培训机构之间协商解决,学校中的仪器设备和专业强的教师可以增援培训机构,培训机构的收益也反补学校,国家可以通过实行财政拨款和企业参与办学等多种途径加以解决。
3 结语
总之,这种联合办学的教学模式有助于职业学校教育走出传统教育模式的窘境,从这种联合办学模式中走出的毕业生完全可以实现从“需要工作的人”向“工作需要的人”的角色的华丽转变;职校和培训机构可以各司其职,充分完成自己明确的培养目标;企业可以吸纳一群高素质的专业化技能型人才,培养成优秀员工,从而实现职业学校、学生、培训机构、企业多方共赢。
[1]郭存丽,钟建明.企业IT培训与学院IT教学模式比较分析[J].技术论坛,2015(3).
[2]朱丽.浅析我国职业技术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人才资源开发,2014(24).
[3]许力.社会培训机构的培训过程对学校职业教育的启发[J].新课程研究,2009(7).
G710
B
1671-489X(2016)02-0133-03
作者:郝灵艳,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信息化(30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