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2016-02-18韩红
◆韩红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韩红
主要从“引领地方经济发展,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注重职业规划”“重构课程体系”“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模式改革的主线”等几个方面,对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与实践,收效显著。
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培养模式;职业规划
1 前言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描述,高等职业教育正通过服务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就业为导向,突出终身教育和能力本位以及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先进理念,引领我国职业教育科学有序地发展。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渤海船舶职业学院对其国家骨干院校重点建设项目之一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全面改革。在进行充分市场调研和深度思考之后,发现问题所在并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引产入教、双证融通、四个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收效显著。
2 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出发点
引领地方经济发展,适应产业结构调整渤海船舶职业学院地处辽宁省葫芦岛市,而船舶工业已成为该市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20%以上。但大部分的造船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数量明显不足,有经验的技术工人严重短缺,外包工队伍的整体素质较低并且极不稳定。这种人力资源短缺问题已严重制约了葫芦岛市经济的稳定有序发展,同时劳动者素质低下、新技术匮乏等问题也严重阻碍了该市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渤海船舶职业学院专业旧有的培养目标普适性太强,非常宽泛,没有突出船舶类急需人才的培养特点,没有完全针对地方经济和产业结构转型。经过广泛的市场调研,结合目前的岗位需求及机电一体化专业的特点,与行业、企业的专家共同探讨设计,最终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具有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制造及机电一体化技术所必需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主要适合船舶类复合型,能从事机电一体化设备的使用、安装、调试、维护、管理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注重职业规划机电一体化技术是机械、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及信息处理技术、系统工程、检测传感技术、伺服传动技术等有机结合的一门复合技术,代表着机械工程技术革命的前沿方向,具有强大的应用发展潜力。随着经济、技术的飞速发展,需要一大批掌握这一技术的复合应用技能型创新人才。不同于一般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是知识技术交叉融合的产物,主要指在企业生产一线掌握一门以上技能,能够在生产中从事多工种、多岗位的复杂劳动,掌握交叉技术并能解决生产操作难题的综合技能者。这种培养理念更加注重学生的专业能力、人文素质、职业素质及可持续发展能力,摒弃了原来的课堂、教师、书本搭建的统一式教育,更加强调未来的职业规划和就业后的转岗问题,更加强调个体差异教育和终身教育。
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人格特征和技能,人才培养不单单使学生学到一两项单一技能,而是拥有一把万能钥匙,通过它将自己的技能发挥到最大化,以适应未来社会不断变化的岗位需求。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主要如下。
1)知识结构: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基础知识,机械设计、机械制造、电工电子技术、单片机技术、电气控制技术、PLC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机器人技术在本专业中的应用技术知识,机电一体化系统安装、使用、调试、维护的应用技术知识。
2)能力结构:计算机应用、机械加工、简单电路的设计和复杂电路的分析能力,通用单片机系统设计能力,PLC系统初步设计能力,利用UG软件初步设计机电系统能力,创新能力,机电设备安装调试维护能力。
3)素质结构: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职业素养,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敬业精神、开拓精神、协作精神、崇尚科学的精神,从事本专业工作需要的责任意识、安全意识、质量意识和环保意识,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适应生产一线工人需要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4)技能或职业资格证书:大学英语等级考试(三级),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全国统考维修电工职业技能鉴定(中级)。
重构动态、柔性、立体的课程体系现代社会日新月异,培养的学生要不断适应这种全新的变化,高职教育只是其终身教育的一个起点,在构建课程体系时要注意它的柔性化和可延展性。如专业每班70%的学生毕业后会从事船舶机电设备调试工作,30%的学生会从事各种机电设备的调试维护及售后服务工作、机电产品设计或升入本科。那么可将课程体系分为基础学习领域、专业技术课、综合技能课、专业拓展课四大模块。其中专业技术课、综合技能课80%的课程是针对70%的学生,20%的专业拓展课是针对其余学生的。
分配到船舶企业的学生大部分是未来船舶企业的中坚力量,虽然刚开始的工作技术含量较低,但在课程体系中一定要考虑到他们的职业规划,预留出一些能力提升课程,为将来的职业规划打好基础。整个课程体系与学生的就业和职业规划是紧密相连的,形似金字塔:在坚实塔底的80%的普适课程是针对70%的主就业群,塔中的提升能力课程是针对学生未来的转岗或升入本科打下基础,塔尖的1~2门课程是针对极少数较优秀的学生的。如机器人或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大部分学生觉得晦涩难懂,但会有几名学生学起来得心应手,这些学生可能未来会进入高新技术行业或继续深造读取研究生。重构课程体系时,始终坚持服务地方经济和产业结构转型的实际需要,密切与行业、企业联系,紧跟机电一体化技术产业发展的动态要求,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职业核心竞争力。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模式改革的主线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与企业通力合作,实施有效职业教育的最佳途径,是高职院校谋求自身发展、大力提高育人质量、实现与市场接轨、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举措,也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大家都在探索有效途径,因此形成很多有特色的形式。
机电一体化专业吸纳船舶行业专家和企业技术骨干进入专业指导委员会,明确职责,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岗位技能标准、职业素质及综合素质要求,对基本岗位能力内涵、核心岗位能力内涵、综合岗位能力内涵、职业素质能力内涵做出明确解释,建立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在渤船重工建立工作站,以便专业教师能随时与企业人员共同探讨技改、科研、研发等。企业也在学院设立专门的机电一体化专业项目组及培训点,以便企业人员与专业教师共同开发教学项目及自身培训提升能力。
每学期聘请企业资深专家作为兼职教师讲授课程,使学生第一时间感受到企业文化;同时派部分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学习企业的管理模式及先进的技术。
通过以上模式使学院和企业的设备、资金和技术得到最大化的利用,优势得到互补,属于强强联合。而且在这种大的环境背景下,也为“产学研”结合提供了合适的土壤,是多赢的。
3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引产入教将企业的生产任务、生产流程和真实产品引入教学,如将渤船重工有限责任公司数控机床及船台小车的调试维修生产任务引入到教学中,教学跟着生产工期走,生产流程融入教学中,学生看到真实产品,企业也利用学校的设备及软技术解决了实际问题。
双证融通建立高职学历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维修电工)内涵的衔接与对应,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的融通,最终实现“一教双证”。双证融通不是简单地使学生毕业后得到两个或多个证书,而是在人才培养模式中体现二者的融会贯通,将职业标准融入课程标准之中,将课程评价监控体系与职业技能鉴定方式相衔接。学历教育强调过程及累加,而职业资格鉴定更强调结果及标准,二者虽有很多不同,但目的都是培养合格的可上岗的人才。因此,双证融通从宏观上决定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走向。
四个对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职业岗位要求对接,专业课程开发与行业企业标准对接,教学环节与企业生产流程对接,人才培养质量与企业满意度对接。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主要是为企业服务的,必须符合职业岗位要求,也必须是企业满意的员工。因此在专业课程开发流程中一定要注意与行业企业的标准相对接,将企业的生产流程融入教学中,通过四个对接实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4 结论
“引产入教,双证融通,四个对接”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始终是主线,引领地方经济发展和适应产业结构调整是根本出发点,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建立动态、柔性、立体的课程体系是主体模块。目前这种改革已经实施并取得良好的效果,渤海船舶职业学院08、09级两届学生的初次就业率分别达到90%、98%。在就业岗位中,普适性的岗位占到80%,其余10~20名学生有从事设计岗、管理岗及升入本科的,就业质量还是很高的。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任重道远,要不断探索新的方式方法,以适应经济发展及社会变革。
[1]罗秋滚.工作过程导向下的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开发[J].教育与职业,2015(24).
[2]欧阳剑波.产业转型升级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嬗变[J].职教论坛,2011(22).
[3]蔡勤.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突破路径及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5(23).
A Reform and Practice on Talent Training Mode of Electromechanical Specialty
HAN Hong
This article mainly carries on the reform and the practice from following several aspects to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 of the electromechanical specialty: leading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economic;adapting the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employment as guide;ability as standard;paying attention to professional planning;reconstruct curriculum system;combining learning with working;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 and enterprise.
electromechanical specialty;talent training mode;professional planning
G712
B
1671-489X(2016)02-0120-02
作者:韩红,渤海船舶职业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带头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机电一体化技术研究工作(125001)。
10.3969 /j.issn.1671-489X.2016.02.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