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培育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精神的内容与途径分析
2016-02-18薛栋
薛栋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天津 300222)
校企合作培育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精神的内容与途径分析
薛栋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天津300222)
校企合作是培育职校生职业精神的重要途径。通过分析学校和企业培育职校生职业精神的合作条件,设计了序列化的教育内容,分别为树立职业榜样,加强职业理想教育;激发专业兴趣,提升职业情意能力;创设职业情景,强化职业责任意识,并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创新精神、责任意识与诚信观念的培育。同时,校企合作通过完善职业精神培育的理论平台、实践平台与文化平台,提高对职校生职业精神培育的质量,从而切实提升现代职业教育人才素质和创造附加价值的能力。
校企合作;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精神
对于职业教育而言,从国家层面到学校层面,如何培养服务经济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成为改革的首要目标。然而,随着产业结构升级和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需求的日益强烈,职业教育的“能力本位”在推进“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过程中效果并不尽如人意,职业院校对企业最关注的积极主动、诚信协作、勤奋创新等职业精神的培育效果并不理想;“就业导向”也并未导向高质量就业,职业技能的单向度训练,使得职业院校学生发展后劲不足,难以支撑学生的生涯发展。因此,现代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要在保障学生技术技能培养质量的基础上,重视职业精神的培育,从而切实提升劳动者素质和创造附加价值的能力。
一、校企合作培育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合作是基于共同的目标,个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之间彼此相互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方式。根据合作的基本内涵,就职业精神的培育而言,学校教育与企业的合作得以实现,必须满足两个条件。
一是学校与企业之间具有发生合作行为的必要性。结合专业对学生进行职业精神教育是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但通过学校教育所内化的职业精神,更多地停留在“观念”的层面,即学校教育通过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校园环境等实现学校教育对职业精神的筛选,从而提高学生的选择能力。然而,职业精神是与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因此,这种内化的“观念”精神必须在外化中得到实践的转化,才能真正凝聚为个体的职业行为习惯,从而形成为个性的职业品质。企业的参与恰恰可以提供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实践平台,从作业现场的生产过程到企业管理的制度细节再到优秀企业文化的无形熏陶,这种教育过程所产生的教育效果往往是学校高强度的理论教育难以企及的。
二是学校与企业之间具有发生合作行为的可能性。尽管学校与企业具有本质不同的价值取向,但就学校和企业各自的教育优势而言,强调校企合作共同培养职校生的职业精神,有利于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的需求契合和共同成长。就学校而言,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追寻崇高职业理想和积极践行职业责任的人才;就企业而言,竞争的资本是拥有具备良好职业素养的员工;就学生本身而言,学校教育所获得的知识和能力,还有待于在生产管理实践中得以检验。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的价值需求,为校企合作共同开展职业精神教育提供了相互依赖的内在需求和可能性。同时,职业精神教育有利于校企的深度合作,因为教育过程要求校企合作不能仅仅是简单物态的合作,更重要的是校企之间精神的融通和理念的契合。
二、校企合作培育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精神的内容设计
(一)教育内容的序列化设计
1.树立职业榜样,加强职业理想教育
职业院校应充分认识我国结构性失业的现状,并结合目前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现实需求,让学生了解经济转型的内涵,理解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高素质”不单单是“学会做事”,更是“用心做事”。也就是说,只有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生产一线人才,未来才能成为经济转型的中坚力量。因此,学校要不失时机地向学生介绍各行各业的杰出代表,尤其是新时期的技术能手,展现他们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不平凡的事迹,树立职业榜样,加强职业理想教育。学校要帮助学生处理好“想干什么、能干什么、国家需要干什么”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学生树立“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的职业理想。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的目标要求。
一是正确理解社会经济发展的成就和现状,将自己的职业理想与社会发展相结合,树立“行行出状元”的职业理念。
二是了解各行各业职业先进人物的职业成长事迹,体验理想的神圣和伟大,寻找心中的职业榜样。
三是结合自身,明确职业奋斗的方向,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积极面对学习过程中的挫折和困难,为实现职业理想坚定不移。
2.激发专业兴趣,提升职业情意能力
无论什么职业,只有与从业者的兴趣相投,才能够激发出从业者的激情和潜能,从业者才能将职业融入自我生命,在创造美好职业的过程中享受快乐的感觉。因此,学校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及未来可能从事职业的兴趣,积极挖掘学生对专业的兴趣点,运用科学的方法,使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体会到热爱的乐趣和成功的自豪,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意能力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的目标要求。
一是促进学生了解自身的职业兴趣,并不断提升和深化以职业兴趣为基础的学习需求动机。
二是激发学生热爱职业活动的主观愿望、情感体验,强化移情能力、情感的选择与控制能力等的培养。
三是有目的地创设职业情景,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在处理职业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亲身经验,加强积极主动、锲而不舍的职业意志品质的培养。
3.创设职业情景,强化职业责任意识
职业教育的教育实践证明,以实践教学为载体,在真实的职业情境中履行职业责任的过程,是培育学生职业责任意识的有效方法。因此,学校要加强实训教学的硬件和软件建设,创设让学生“在做中学”、“在事中悟”的学习环境,达到“学做合一”、“人事合一”的教育教学目标。这种方式既能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又能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强化学生的职业角色意识,在真实的生产过程中,体验劳动的艰辛与快乐,理解自己应该承担的职业责任和义务,学会自觉服从管理,协调团队合作,寻求发展契机等。具体包括两个方面的目标要求。
一是了解相关行业对应的职业规范基本观念,规范原则、行为模式等,自觉遵守职业规范。
二是了解行业发展的前沿,激发勤奋钻研、精益求精的职业行为意向。
(二)具体内容设计的重心问题
职业精神的教育内容是根据职业精神的构成要素以及职业精神的形成规律等制定的,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系统性。但是,由于某一时期社会对职业精神目标要求的侧重性以及职业精神形成的不平衡性等特点,在进行职业精神教育时,也会产生一个根据时代需要而转移的侧重点。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社会转型期,面临着“工业4.0”的挑战,遭遇着生态恶化的威胁,进行着市场经济的价值博弈,这些时代的特征必然反映到学校职业精神教育中来。怎样使学校的职业精神教育适应社会转型的要求,更好地培养能够引领社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现代职业人,这不仅必须反映到职业精神教育内容中来,而且还要求内容序列中的某些方面在一定时期凸显出来,成为职业精神教育所侧重的方面。
1.“工业4.0”与创新精神
纵观工业历史的发展长河,从19世纪初到今天,人类经历了三次工业革命,分别以蒸汽机的使用、流水线的出现和电子信息技术的使用为标志。如今,数字制造技术越来越普及,它正在对传统的生产方式和观念进行一场革命,而这一次工业革命,将引领我们走向“工业4.0”时代。“工业4.0”的主题思想是未来互联网和其他服务联网的系统将使所有行业实现智能化,并取代传统的机械和机电一体化产品服务。这意味着新工业时代将颠覆前三次工业革命所形成的经济模式或商业模式,世界将进入互联网和新材料、新能源相结合的新经济发展范式,这对后工业社会图景必然产生深刻影响,对基于工业社会教育目的或再生产社会劳动力的质量规格预期必然提出巨大挑战,而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和成本低廉之于制造业的相对优势也必将逐渐淡出历史舞台。面对“工业4.0”的浪潮,职业教育如何培养践行新工业文化理念的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成为新形势下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必须重视的内容。
2.生态危机与责任意识
启蒙运动唤醒了人类不完全理性即工具理性,其合理性仅限于把自然作为维持生产与消费资料的来源,忽视它维持工业化支撑人类生存的价值意义。追求资本增值最大化成为工业文明的基本逻辑,它建立在尽可能多的耗费自然资源来维持社会生产和消费,其根本动因在于人类追求物质欲望的满足。过度生产和消费危及人类生存环境,严重的生态危机使人类生存的行星遭遇第六次物种大灭绝时期。基于人与自然关系对立的非理性生产与消费,培育职业活动过程及其结果的生态意义的自觉,应成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规格预期的应有之义。生态理性承认自然的内在价值,把人类产业活动纳入生态系统,教育应充分认识到,工业化要受生态系统制约,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是影响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因此,现代职业人的素质,不仅包括胜任工作的理智能力即职业能力,还要充分意识到职业活动的生态意义和工作过程及其结果的生态价值。赋予工业文明以生态价值和意义,用绿色工业理念统摄职业院校课程及教学过程,生成师生生态自由意志,进而形成生态道德责任意识和习惯,推动创新绿色工业先进技术的产生和发展。
3.市场经济与诚信观念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市场化让中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此同时,市场化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显现。由于物质利益的驱动,弄虚作假、行骗欺诈等各种不诚信行为在我国日益滋生蔓延,成为制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巨大隐患。正因为如此,从 2001年公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把诚信明确作为公民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并提出培育公民的诚信美德是加强公民道德建设、重建社会秩序的重要途径。实质上,成熟的市场发育并不是直接“生产”而成,它需要一种“精神”的调节。这种精神不只局限于构建个体的生命秩序,而是合理地理解和处理自己的行为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以对社会生活的合理价值和价值选择为指导的诚信观念。因此,承担着培育数以亿计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现代职业教育,应在教育过程中使学生牢记:诚信是利益追求中所必需的道德遵循。尤其对于现代职业活动而言,诚信观念作为构成职业活动本身的有机组成部分,已经成为挑选、淘汰、评价从业人员的标准和法则。职业活动的是非善恶,正是通过从业人员的道德承诺及其履行度加以权衡和评价。此外,某一职业群体能否得到社会的承认和尊重,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职业群体中的从业人员所体现出的职业素养和精神风貌。
三、校企合作培育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精神的途径分析
(一)校企合作夯实职业精神培育的理论平台
在我国现有的精神教育实践中,一般情况下是以精神来适应教育,甚至更确切地说是以精神来适应教学活动,而且更多的是适应知识教学。各级各类教育中无不提出了对学生主体的精神关怀,然而,具体到教学实践中却与智育的培养几乎没有差别,精神教育实质上表现为知识教学。比如,对于职业教育而言,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就业指导”两门课程为主要载体的课堂教学,似乎可以成为培育学生职业精神的理论平台,而实质上能否发挥教育的功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任课教师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因为目前职业院校并没有以职业精神教育为主题的专门统一的课程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也没有统一的教材,教学安排往往集中在学生毕业前的最后一个学期,成为学校提升就业率的应对策略。
针对职业精神教育的现状,学校必须从理论层面上系统设计其教育教学过程,真正提高学生践行职业精神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首先,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职业精神培育的课程内容。在现代社会,职业分工日趋纷繁细微,各行各业的职业规范也日益成熟和完善。因此,规范所蕴含的精神意义的认知和服从,使学生在职业活动与交往过程中自觉生成恪尽职守的职业规范意识,进而形成习惯并内化为自身的职业素养。
(三)校企合作营造职业精神培育的文化平台
优秀的企业之所以具备超强的竞争力,能创造出亿万价值,成为各行业中全球瞩目的卓越代表,其成功不仅仅是因为管理者的经营有方,更重要的是企业具有鲜明的“坚守而创新”的精神成长轨迹。因此,企业文化进校园,是营造有利于职业精神培育文化平台的重要基础。
第一,以校企物质文化对接为基础,建设职业精神培育硬件。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亮点,在物质文化建设上要突出“职”的特点,加强实习实训基地的现代化建设。如笔者在调研过程中,发现有的职业院校提出了“进校门就是进公司”的理念,从2007年开始,学校制定了打造“公司制”平台的规划,二级学院成立适合专业特点的“股份有限公司”。这些公司有的是虚拟的,有的是实体的。在公司里,对学生进行基于企业管理的职业素养养成训练,把企业对员工的要求分解到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中,让学生拥有可以提前体验企业文化的硬件设施。
第二,以校企制度文化互动为抓手,完善职业精神培育体系。学校要规范实习实训管理制度,在作息制度、课堂纪律、行为举止等方面严格要求,让学生在学校时刻接受职业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尤其在实习实训的生产过程中,通过严格的工艺规范操作、质量管理规程等,使职业规范深深扎根于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之中。当然,这一过程需要持之以恒、情理交融、潜移默化的培养和引导。
第三,以校企精神文化互动为重点,营造职业精神培育氛围。学校通过建立职业文化园地、职业文化长廊,悬挂职业文化标语,设置职业文化橱窗,将企业所倡导的诚信、协作、责任、创新等职业精神要素渗透到校园文化之中,实现校园文化建设与企业精神文化的相互融合。此外,需要指出的是,目前职业院校物质、制度、精神三个层面的建设分属不同的学校部门,学校部门之间欠缺基于职业精神培育的共识,校园文化与职业精神育人缺乏系统对接。因此,如何实现物质、制度、精神层面的协同育人,是职业教育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1]刘晓,路荣平.文化互动视域下高职校企合作的内容与方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2(9):44-46.
[2]吴式颖.马卡连柯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84.
[3]文静,薛栋.技术哲学“经验转向”与中国职业教育发展[J].教育研究,2013(8):83-89.
[4](美)杰里米·里夫金.第三次工业革命[M].张体伟,孙豫宁,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278.
[5]人类正处在恐龙灭绝后的第六次物种大灭绝关头[EB/OL].(2011-08-15).http:www.uscnlife.cn/web/page/ news2561.htm.
[6](美)詹姆斯·麦克莱伦.教育哲学[M].宋少云,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24-325.
[7]薛栋.高等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及实践路径[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4(6):112-116.
[8]王宇苓.关于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精神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31):46-48.
[9]薛栋.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的的二元取向及其融合趋向[J].职业技术教育,2015(1):8-12.
[10]宋建军.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机制与管理的创新[J].教育探索,2008(8):93,136.
(责任编辑:张维佳)
An Analysis of Contents of and Approaches to the Cultivation of Professionalism through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 Vocational Colleges
XUE Dong
(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Tianjin 300222,China)
College-enterprise cooperation is a vital approach to the cultivation of professionalism in vocational colleges.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ondition of college-enterprise cooperation,the serialized contents are designed.They are:set an example to strengthenthe vocational ideal education;stimulate vocational interest to improve vocational affective ability;create vocational situation to strengthen the awareness of responsibility.Meanwhile,The cultivation ofinnovation spirit,responsibility consciousness and sincerity are highlighted.In a word,college-enterprise cooperation can promote the talent training quality through perfecting the theory,practice and culture platforms of professionalism cultivation.
college-enterprise cooperation;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professionalism
G715
A
1672-5727(2016)02-0068-05
薛栋(1979—),女,博士,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职业教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基本理论。
2014年度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青年课题“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道德融合培育研究”(项目编号:EJA140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