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导向教学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实践探索
2016-02-18叶莉英
□叶莉英
行动导向教学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实践探索
□叶莉英
摘要:行动导向教学作为一种融“教、学、做、用”为一体的教学模式,遵循“为行动而学习”的原则,它所取得的教学效果也获得一致认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引入行动导向教学,对于活跃课堂气氛,凸显高职教育特点,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需将行动导向教学理论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自身规律和特点,发挥行动导向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的教学优势。
关键词:行动导向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意义
行动导向教学是在德国“双元制”教学改革中孕育发展的,为培养具有必要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技术人才而建立的一种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模式。其基本涵义在于强调“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是组织者与协调人,师生共同遵循‘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的行动过程序列,通过小组完成相关任务,从而使学生掌握职业技能、习得职业素养、提升职业精神,从而构建学生的知识、情感、能力和价值体系”[1]。它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以一系列具体的教学方法综合运用为主线,以职业活动项目为载体开展教学。将认知过程与职业活动结合在一起,遵循“行动中学习”的原则,即行动构成学习的起点,强调“为了行动而学习”和“通过行动来学习”。
一、行动导向教学特点
行动导向教学是一种融“学、做、导”为一体的教学模式,与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相结合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注重行动导向,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
行动导向教学遵循“为行动而学习”的原则,它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行动”,即参与性、实践性和互动性。一方面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营造趋于真实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在动手、动脑的参与体验过程中获得学习的乐趣。这时教师不单纯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更多扮演学生的指导者和组织者,是疑难问题的咨询者。另一方面鼓励小组学生合作,让学生“动”起来,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合作,变以教师的教为主为以学生的学为主,强调学生间互相合作。这种行动导向学习模式使学生学习活动中最积极的心理因素得以发挥,激活其解决问题的兴奋点,调动其善思乐学热情,主动快乐地学习,使其充分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成就感,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探究性和创造性。
(二)强调过程互动,培养学生学习合作性
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中介这三个动态因素以信息为载体的互动过程。传统意义上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互动,更多采用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互动方式,而学生同辈之间的交流互动则往往没得到应有的关注。同辈的合作交流具有自身的独特优势,相似的生活经验、思维方式、话语表达,使其能顺利地沟通交流,这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一个亟待扩展的领域。行动导向在关注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同时,也应开拓学生之间互动领域,积极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把将教育的视点更多地转向学生合作关系的拓展,让参与实践合作的学习主体表达观点,倾听观点,互教互学,将师生和学生之间教学互动引向深入,实现“交流、对话、民主、探讨”教学互动的和谐融合,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交往能力、沟通能力和与人协作共事的能力。
(三)强调全面学习,注重职业能力拓展性
行动导向教学将“行动”作为主题,强调了学习(教学)上的“三化”即教、学、做一体化、理论和实践一体化、学和用一体化。行动导向教学不仅通过创设真实或仿真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教师在学生做的过程中教,根据学生在做的过程中的需要和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教。同时它也打破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之间的界线,实现将理论教学贯穿于或融化于实践教学之中,使得学生学习活动经历一个知识的建构—重构—解构的循环过程,通过持续不断的互动协商与探讨提高,优化认知结构,提高认识水平。可以说,行动导向理念下的学习是全面的学习,学习不仅是学习知识,更为重要是掌握学习方法,培养获取知识的热情,学会信息的截取、评价和利用,学会问题的辨识,提高合作能力、交流与协商能力、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能力。
(四)强调过程开放,注重教学评价多样性
行动导向教学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组织形式,学生参加全部教学过程,从任务的确定,方案的制定,信息的采集,成果的反馈评价,都是一个循序渐进、持续开放的过程。行动导向教学强调对学习过程的思考、反馈和分析,行动产品(项目)评价主体有多方参与。允许学生自己制定,同时建立过程结果并重的评价观,由学生个体自评、小组成员互评、教师评价共同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多元评价主体交流互动促进被评价者(组)把他人合理性的意见与自己原有的认识进行综合形成新的认识。这种多样性的评价促使学生在多方评价中审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检查自己的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的不足,使自己保持开放性的自我系统,能主动性地客观理性地完善知识和经验和提高理论素养。
二、行动导向教学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意义
基于对行动导向教学的内涵和特点的认识,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自身规律和特点,在教学实践引入行动导向教学,对于激活课堂,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效性有重要的意义。
(一)有利于增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体验
高职生对学习一门新课程,总是要先问“这门课对我有什么用”。与其它专业课相比,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强调思想性、价值性及政治性,尤其在价值性上不像专业课那样显性。相当部分高职生对学习思想政治课抱着学不学无所谓态度,关键是感受不到这门课对自己的有用性。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凸显思想政理论课的价值性,以激发高职生内在的学习动力。首先,行动导向能够针对学生的现实困境与问题,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需求。在现实生活中,高职生面对各种纷繁复杂的现实困惑,从思想理论上帮助认清社会问题、自身发展问题,提高认知水平、思维能力水平,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积极回应的现实要求。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借鉴行动导向教学,紧扣课程内容设计教学项目,结合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和学生自身发展相关的现实问题,创设情境,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在亲身体验学习的过程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满足感,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其次,行动导向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以学生的兴趣作为组织教学的起始点,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贴近学生实际,围绕职场实际为主导的教学设计,使学生相互了解,形成轻松愉快的研讨氛围,引导高职生思考未来的发展,达到提升方法能力、社会能力,让学生在情境的学习中感受到理论的魅力与价值,必然激发高职学生的完成任务、解决问题和评价结果的学习热情,有利于增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
(二)有利于培养高职生发展所需要的关键能力
“关键能力”的概念是由梅腾斯提出的。它是指“那些与一定的专业实际技能不直接相关的知识、能力和技能,它是在各种不同场合和职责情况下做出判断与选择的能力,胜任人生生涯中不可预见各种变化的能力”[2]。关键能力强调的并不是在某个科或领域的基本职业能力,而是跨专业、多功能和不受时间限制的能力,是学生终身持续学习更新知识所需要的能力,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学生的“关键能力”怎样获取呢?雷茨(Reetz)认为,培养关键能力的核心在于人的行动能力。关键能力应该是“行动导向”的获得,也就是说在学习过程中,个性能力培养和认知能力培养应该在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进行,也就是说在“做”中习得[3]。在高职思政课教学中引入行动导向教学,有利于培养高职生的关键能力,提高高职生的综合素质。首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传统的僵硬灌输法不同,思想政治理论课借鉴行动导向教学法,不是教师讲授灌输为主,学生被动接受,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主动参与围绕某一活动项目进行探讨学习,自主完成对知识的构建,引导学生发展学习能力,获取探求知识的方法,以适应终生学习的发展要求。其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关键能力,社会关键能力包括社会责任感、参与能力、小组团队合作能力以及交流与协商能力。引入行动导向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角色扮演法、项目教学法、头脑风暴法、等教学方法,创设同辈合作的学习情境。师生间、生生间由于有相似知识经验背景能更好相互协作地交流,使自己保持开放性的学习状态,同时提高了问题解决能力、交流协作能力,培养了乐于沟通、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锻炼了高职生组织沟通能力[4]。再次,有利于挖掘自身学习潜能,培养学生创新品质。行动导向教学中,教师给学生足够自由的空间和活动,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特长来选择参与形式,并鼓励他们敢于提出新见解,激发学生在展示思维成果过程,鼓励学生在伴随联想与创造的“做中学”过程中产生取得新经验和新知识,展现自我的风采。最后,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逻辑与抽象思维、获取信息、目标与定位以及问题解决能力。在行动导向教学中,学生围绕某一教学项目、如调研、案例分析等,利用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如找参考资料、上网查询资料和研讨等,在对知识信息的选择、解释、接受、吸收的过程,既培养了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选择信息的能力。
(三)有利于促进高职生认知与实践的知行统一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融理论与实践为一体的课程,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使“三观”教育在学生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践是促进学生实现由“知”到“行”转变的中介,行动导向教学始终强调教学的实践性。这样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实践教学活动一方面使理论感性化,学生能在实践中深刻地不断验证和修正自己原有知识和经验,加深对理论的认识,另一方面逐渐学会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效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际效用。而高职生普遍存在重技能、轻理论的倾向,如果只追求讲授理论体系完整性,忽视高职生教学课程的实践性,会加剧学生对政治理论的心理抵触,难于提起兴趣,极大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高职学生具有不同于普通高校学生的特点,即专业动手能力强,注重实践性学习,凸显出做中学的学习特点。借鉴行动导向教学,教师可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内容,贴近学生职场实际为主导的教学设计,选择一个社会热点和学生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作为切入点,创设情境,让高职学生在亲身体验和实践中获得个人的经验和感受,并进一步将这种经验和感受提升为理论,内化为素养与能力、外化为自身的行动,帮助高职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积极面对人生和社会,敢于负责和担当,增强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
三、行动导向理论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思路借鉴
(一)转变两个观念
首先,教师需要转变观念,转化角色。思政课引入行动导向教学,要改变传统上过度强调照本宣科地阐释理论的合理性,以讲解一般性的基本原理的“教”为主转变为对现实问题从理论层面上进行深入研究,提高学生“学”的参与性、实践性和互动性。教师并非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更是引导教学活动过程的组织调控者,成为学习项目与学习情境的设计者,师生关系更侧重为师生之间持续不断的协商与探讨,转变以往“只见教材,不见学生”的状态。其次,高职生需要转变观念,主动学习。行动导向教学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组织形式,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行动和经历过程,使原来经验与新的学习内容相整合,获得新的知识经验,独立思考与探索解决所面临的问题,高职生的学习态度由被动走向主动,学习方式由个体走向合作,学习策略由掌握知识走向学会学习,教学中要引导高职学生从传统接受式学习转变为建构式的学习。
(二)建立两个机制
首先,建立行动导向教学的激励与保障机制。有效开展行动导向教学要取决于能否激发教师的开发与设计基于行动导向的内在动力,这就离不开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主要围绕教师对行动导向教学的认可心理、在行动导向教学过程中体验到的价值感以及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等。鼓励勇于探索行动导向教学的教师,通过同行交流、观摩,凝练取得良好实践效果的经验,形成具有可推广价值的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流程,并纳入到教师教学工作量计算当中并与评聘、考核、收入挂钩,积极回应乐于尝试行动导向教学教师在精神和物质的心理需求和期望。同时院校有关部门要支持行动导向教学的开展,出台相关的教学发展政策,提供相关的财力和物力支持,在教学场地、教学课时等方面为行动导向教学创造宽松的教学条件,使教师不为条件所限,心情舒畅地积极实施行动导向教学。
其次,建立基于行动导向教学的评价考核机制。融入行动导向理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学生学习的评价考核由以学习结果静态考核为导向转向注重学习过程的动态化评价考核,提倡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法,建立注重过程性、形成性评价考核机制。一是评价考核内容的多元化。要从单一的知识性考核转变为综合素质的考核,建立一套对高职生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进行评价考核的体系,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注意表现性、发展性评价。二是评价考核方法的多样化。采取自我自评、同辈互评和教师评价综合评价等多方参与的评价方式,开放动态地综合评价学生的课堂发言、讨论、辩论、课外教学活动中的表现以及作品(项目)、知识理解完成情况等,将自评、互评、师评结合起来,把教师评价、同辈评价、自我评价多方结合起来进行,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考核对于教学活动的导向、反馈、诊断、激励等功能,使考核起到不断激励学生的作用[5]。
(三)遵循三个原则
1.行动优先原则。高职思政政治理论课教学借鉴行动导向教学,需遵循“为行动而学习”的原则,即行动成为学习的起点,强调“为了行动而学习”和“通过行动来学习”。从外延来看,“行动”是指围绕某一目标的系列化的活动,有物质的、实践性的行动,也有精神性的活动。从限定属性来看,学习中的“行动”重在突出活动的具有的政治和教育意义,关注教学中产生的意义生成、知识经验的获取。强调学习过程必须有行动的投入,学生在亲自参与行动过程中通过行动分析-设计-实施-检查-评价完整的行动方式进行探究、合作、互动,让高职生通过自身经验的反思和批判性检查,提高自身的学习效能感,思维、行动、经验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学会在检验中自觉运用所思维方法和理论经验客观分析各种社会现象,优化知识结构,提升理论分析能力,并以此而构建自身的知识、情感、能力和价值体系。
2.教学情境原则。行动导向教学以它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以一系列具体的教学方法综合运用为主线,以职业活动项目为载体开展教学。行动导向教学的理论基础之一,情境认知理论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背景相关的,学生吸纳的教师的陈述性知识离不开具体的教学情境相关联而构建的学习过程,需将已有的知识置于一定社会文化背景(情境)中,通过协作、对话和意义构建,获取新的知识经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在借鉴行动导向教学过程中,要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进行细化、整合为不同各有侧重的单元系列教学专题,以贴近学生实际为主导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在体验中生成,在行动中学习,从而促进高职生的职业能力尤其是关键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以提高高职生的综合素质。
3.适度运用原则。行动导向教学法强调“做中学”,是一种从“行动”中进行知识的建构—重构—解构的循坏过程的教学方法。教师不再按照传统的教材以传授间接经验为主,而是突出以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并举,确定不同的学习情境(单元)。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政治性、理论性、原则性较强的特点,如果生搬硬套运用行动导向教学,容易出现碎片化的为行动而行动的倾向,必须要灵活根据课程的特点有选择地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所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思政课借鉴行动导向教学,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讲求适合适度。思政课教师应该首先研究分析教材和教学内容哪些章节适合是否适合运用行动导向教学,一般情况对理论性、原则性、政治性较强的理论内容以传统讲授更为合适,不能因为行动导向教学在职业院校专业课大面积铺开。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进行选择与组织、整合与重构,以贴近职场实际为主导的教学设计,营造不同的学习情境(单元)。
参考文献:
[1]管小青,陈晓静.基于行动导向模式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例[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3(3):65-67.
[2]徐朔.“关键能力”培养理念在德国的起源和发展[J].外国教育研究,2006(6):66-69.
[3]徐朔.论关键能力和行动导向教学——概念发展、理论基础与教学原则[J].职业技术教育,2006(28):11-14.
[4]李霞.借鉴行动导向法 走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困境[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 (1):56-59.
[5]林萍.工作过程导向理念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改中的应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 (9):82-86.
责任编辑时红兵
作者简介:叶莉英(1976-),女,广东汕尾人,汕尾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
基金项目:2012年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研究项目“行动导向教学法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编号:2012JK281),主持人:叶莉英。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02-006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