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刊业融合发展步入质效并重阶段
——专访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新闻报刊司司长李军
2016-02-18
本刊记者 高 方
报刊业融合发展步入质效并重阶段
——专访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新闻报刊司司长李军
本刊记者 高 方
2014年8月18日,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两年多来,按照中央部署要求,全国报刊业率先发力,经过艰难探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深入总结两年来报刊业融合发展转型升级的情况,盘点成果,廓清现状,梳理思路,厘清问题,展望未来,本刊记者对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新闻报刊司司长李军进行了专访。
五方面推动报刊业融合发展
《传媒》:《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指明了媒体融合的发展方向,该文件颁布以来,总局新闻报刊司作为行业主管部门,都做了哪些工作?
李军:2014年8月18日以来,总局党组全面布局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各项工作。2015年3月31日,总局、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2016年7月2日,总局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广播电视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意见》。
根据总局的统一部署,我司先后安排了五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两库一平台”。2014年9月,立项启动“全国报刊媒体融合创新专家库和案例库建设项目”,并在“两库”的基础上,建立了“全国报刊媒体融合信息监测平台”;二是组织业界、学界、新传播技术领域的专家学者建立“专家咨询委员会”,为新时期新闻报刊业的发展提供智库支持;三是研发“全国报刊业社会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对报刊媒体融合发展进行绩效评估,启动“全国重点综合类报纸媒体影响力评估”项目;四是配合总局数字司开展报刊融合发展转型示范工作。2013年以来,先后推出两批转型示范单位共170家,其中报刊114家,包括期刊49家;五是配合总局规划发展司、数字出版司等有关部门,争取文化产业资金和国有资金预算支持,两方面共计争取到了23.4亿元的财政支持。
《传媒》:“两库一平台”的建立取得了哪些成效?
李军:结合一年来“报刊业社会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和“全国重点综合类报纸媒体影响力评估”的相关工作,2015年我司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组织了“全国报刊媒体融合创新案例评审工作”,在全国报刊出版单位的423个融合创新案例中,分类选取了100个示范样本,作为报刊转型项目100佳在线上推广。接着,又从中评选出30个典型案例,作为报刊转型项目30佳,实施线下路演交流,以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推动报刊行业加快融合发展。
两年来报刊业融合发展成果
《传媒》: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国报刊业快速发展,出版总量、产业规模等已居世界前列。作为党和国家意识形态工作和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报刊工作体现党和国家意志、反映人民群众呼声,坚持正确导向、引领主流价值,凝聚社会共识、发挥阵地作用,在推动文化繁荣、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同时,壮大和发展产业。具体来讲,报刊业融合发展取得了哪些主要成果?
李军:回答这个问题前,先给你看几组数据。据《2015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显示,2015年我国报纸营业收入较上年下降了10.27%,利润总额下降了53.2%;期刊的营业收入较上年下降了5.21%,利润总额下降了3%。2015年,全国43家报业集团,有31家出现亏损,亏损面继续扩大。反观数字出版,2015年营收比2014年增长了30%,占全行业营业收入的20.3%。数字出版对全行业的营收增长贡献率达到了60.2%。
面对日趋严重的发展困境,我国报刊业顶住压力,迎难而上,全面推进业务转型。两年来,有83.7%的报刊出版单位制定了未来3~5年融合发展战略规划文本;90.1%的报刊出版单位有具体措施和工作安排;超过三分之一的单位进行了项目实施,而两年前,有具体项目实施的还不到10%。正如你所说,这两年我国报刊业融合发展的成绩斐然,主要可以归纳为“一一四四”,即一个基本判断、一个重要标志、四条主要经验和四个重要启示。
《传媒》:请您详细解读。
李军:一个基本判断:两年来,我国报刊业融合发展,由产品转型逐步向业态创新转变,步入质效并重的时期。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一是传统报刊内容普遍由网上平移转向分发平台的数字化传播,新兴传播体系加快构建;二是以中央厨房为基本形态,全面改革采编作业模式,普遍着力于“一次采集、多次生成、多元传播”全媒体统筹运作;三是全面加快大数据建设步伐,深度垂直细分服务,由服务读者向服务用户转变;四是以两微一端为主要形式,全面布局新媒体产品体系,努力扩大传播,不断增强影响力;五是不断适应移动化、社交化、视频化趋势,积极涉足并尝试跨屏技术——AR、VR、无人机直播、机器人写作等新技术新领域;六是积极拓宽技术合作,有序实施资本运作,提高变现增值能力,探索盈利模式。
一个重要标志:报刊融合发展第一阵营初步形成。一是以人民日报社、新华社等中央主要新闻单位和各级党报为骨干的主流媒体公众号、政务微博全面进入舆论主战场,在深刻变化的舆论格局中,愈来愈发挥出“风向标”和“压舱石”的作用;二是以中央媒体为统领、以各地党报党刊和各专业期刊集群为龙头,积极拉动其隶属的媒体,实施有效的集成创新和系统布局;三是以中央在京报刊出版单位为核心,以区域报刊集团和专业领域刊群为骨干,形成一批覆盖北京、上海、浙江、广东、江苏、湖北、四川、山东、河南等区域,以及基础科学、医学、材料、航空航天等领域的报刊融合创新示范单位和优质产品;四是新兴产能增加,2015年数字出版营收比2014年增长了30%,占全行业营业收入的20.3%。数字出版对全行业的营收增长贡献率达到了60.2%。期刊在传统纸质版效益略有下降的同时,数字期刊出版增幅明显。2015年度全国数字期刊收入达15.85亿元,增长10.84%;五是处在这一阵营的报刊出版单位,在几个事关转型升级的关键性指标方面,大大领先于其他单位。如“年度平均信息化投入”均值达到320.96万元,而全国报刊业的平均值则为49.73万元。“年度新媒体收入”均值达到914.60万元,而全国报刊业这一指标的均值为143.22万元。
四条主要经验:一是内容和技术双轮驱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优势互补,我称之为“双动一补”。处在第一阵营的报刊出版单位,充分发挥内容原创力和品牌影响力,适应传播移动化、社交化、视频化的趋势,以内容建设为根本,以先进技术为支撑,实现内容生产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优势互补,不断创新产品形态、表达方式和传播渠道;二是内容、渠道、平台、运营、管理深度融合,思维模式、报道组织、机制流程、作业模式同步创新,我称之为“五融合、四同步”,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行业普遍树立“一体化发展是媒体融合内在要求和基本方向”的发展理念,大力开展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的有效融合,大力实施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人才队伍的共享融通,努力形成一体化的组织结构、传播体系和管理体制;三是业态重构与资源整合一体化布局,融合创新与深化改革一体化推进,我称之为“两个一体化”。在全面转型、业态创新的进程中,我国传统报刊业的各类资源要素依托全新的平台不断整合、不断调整、持续放大、持续优化,在深入推进媒体深度融合的进程中,在不断适应新兴报刊业态的发展中,我国报刊业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也在持续深化,两个“一体化”是我国传统报刊业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的重要保障,也是我国报刊业进入深度融合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四是做优存量、做强增量,扩大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我称之为“两做一扩大”。我国报刊业总体呈现“一体两翼”发展态势,“一体”是指构建基于融合发展的主流舆论支撑体系,“两翼”是发挥传统媒体内容生产和舆论引导优势,发展新媒体内容分发、社交传播优势,为传统出版插上翅膀。
四个重要启示:一是以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价值引领。据对2015年度全国重点报刊媒体影响力评估数据分析,目前主流报刊媒体通过报网刊网一体化发展,推动产品创新、表达创新,突出对重大主题报道。扩大社论、社评等评论文章数量、篇幅和版面,重大主题报道集中、特色鲜明。设有相关专门版面的占比为93%,全年重大主题报道版面占总版面数的平均值达15.2%,有超过70%的综合性报刊媒体专门设有重大主题报道的专属部门;二是以先进技术为支撑,扩大新闻信息传播。分析发现,越来越多的报刊出版单位,以用户为中心,以提升用户体验为目标,创新新闻生产和传播技术,深度垂直服务区域用户,新技术为新闻传播插上翅膀;三是以一体发展为目标,提升媒体影响力。处在第一阵营的报刊出版单位的融合发展,日益注重一体化发展、一体化布局。全面整合资源,统筹网上网下,形成产品体系迭代效应,实施深度垂直细分服务,应用移动化、社交化、视频化技术,形成报网、刊网“一体化”“矩阵式”传播,扩大了整体用户规模,提升了主流媒体影响力;四是以平台创新为核心,构建新型业态。建设采编平台和用户平台的“双平台战略”成为行业共识。据分析,在融合创新项目选择的“内容创新、平台创新、渠道创新、运营创新、机制创新、人才培养”等六个类型,“平台创新”成为多数单位的选项,达到了创新项目的52%。在经过专家综合评审产生的“全国报刊媒体融合创新30佳案例”中,“平台创新”选项更多达63%。
值得注意的是,两年来,融合发展为报刊扩大主题宣传和深化内容建设插上翅膀,也为主流媒体在深刻变化的舆论斗争中占据主动,提出新的、更高的考验。分析和观察发现,在重要节点、重大公众和舆情事件中,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力显著增强。在宣传阐释党的政策、组织报道澄清谬误、引导读者明辨是非、团结党员群众凝聚共识等方面,引导作用突出。从数据和案例分析,特别是对报刊主流媒体在重大公共事件和重大舆情考验实际观察,传统媒体发行量下降,不等于其影响力也在下降。相反,新的舆论生态和传播格局下,传统媒体的影响力反而上升。一是由于主流媒体多元传播的建构中,新阅读增量扩大;二是因为在信源复杂、真假难辨的“阅读隧道”中 ,受众的辨析意识被强烈激发出来,需要通过主流渠道去伪存真,依靠主流媒体扬善抑恶。这就是政务微博、主流媒体公众号“杀入”舆论战场,带给舆论引导格局的变化。传播力是基础、影响力是根本。这既表现在读者对内容之“见”,更表现为对读者思想行为之“变”。什么叫做影响?看见并被改变叫影响。什么叫做影响力?被看见的“量”和被改变的“度”叫影响力。所以,影响力是一组传播、接受、改变的向量关系。因此,基于“互联网+纸媒”全媒体生产方式和传播环境的影响力要素指标体系,逐步替代发行量、传阅率等传统纸媒评价方式,催生出新型报刊传媒产业产品产能统计指标结构,并被业界认同。
这些经验和启示表明,内容建设和先进技术是融合发展的两大支点;优质内容生产和扩大分发平台数字传播,是构建新型业态的两大基石。这些经验对于身处困境、艰难探索的报刊业来说,显得更加弥足珍贵。
报刊业融合路上的差距与问题
《传媒》:我国报刊融合发展第一阵营的成果和经验的取得,形成于短短两年间,是我国报刊业向党中央、向读者交上的一份答卷,也极大地提振了行业转型发展的信心。但与此同时,其主要差距和问题又有哪些?
李军:有四个方面的差距和问题。
首先是思想认识紧迫性不够。报刊出版单位普遍认识到,融合发展是传统媒体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和部署上来,必须将方法和力量凝聚到新媒体格局深刻变化上来。但是有的单位,融合发展的紧迫性不够。等政策、靠上级、要支持的“等、靠、要”思想比较突出。其次,示范引领亟待跟上。融合发展势头迅猛,技术与市场呈现迭代效应,融合发展如何解决“相加”到“相融”,情况差异大,认识差距大,经验缺乏,缺少可复制的模式。如导向立场、内容建设、创新表达和传播效果如何统一到融合创新上来,做大“流量”与做强“正能量”如何有效统一起来;再如媒体融合如何与资源整合齐头并进,对功能重复、内容同质、力量分散的资源,如何通过报网合一、台网融合,优化配置起来,实现各种资源的互联互通,缺乏思路,亟待示范引导。再次,发展不均衡,甚至差异甚大。普遍表现为,发达地区势头好于欠发达地区,品质优秀报刊好于品质不优的报刊,市场竞争压力大的报刊好于市场竞争压力不大的报刊,细分度清晰的报刊好于细分度不高的报刊,资源集中的报刊好于资源分散的报刊,产业多元的好于业态单一的。最后,瓶颈问题日益凸显。主要集中在人才、技术、模式、资金、平台、版权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