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孜州草原鼠荒地的治理

2016-02-18杨廷勇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草原工作站

中国畜牧业 2016年17期
关键词:鼠害荒地沙化

文│杨廷勇(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草原工作站)

王大成(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农业畜牧局)

甘孜州草原鼠荒地的治理

文│杨廷勇(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草原工作站)

王大成(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农业畜牧局)

甘孜藏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特殊生态区,是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的主体,也是全国和四川省十分重要的草原生态保护区,有天然草原面积1.42亿亩,占全省草地面积的46.5%、川西北牧区草地面积的58%、全州面积的61.7%。近年来,由于青藏高原特殊生态区超载过牧、人为破坏、草原鼠害等因素的影响,全州草地生态恶化现状令人担忧。据2015年调查统计,全州“三化”草地10544万亩,占可利用草地84.3%,其中鼠荒地(黑土滩)面积已达804万亩,是1988年调查数据80.3万亩的10倍,27年间有723.7万亩草地因害鼠持续高强度危害演变为鼠荒地,年均增加26.8万亩,增速十分惊人,给当地农牧民生产生活与生存造成了巨大影响,严重阻碍着该州农牧民脱贫奔小康进程。

一、草原鼠害现状

鼠害是甘孜州草原的主要生物灾害之一,危害区域集中在石渠、色达、德格等县的高山和亚高山高寒草甸草地。根据《2016年四川省草原鼠虫害发生趋势报告》显示,石渠县草原鼠害面积2185万亩,占全州鼠害面积的78%,占全省鼠害面积的50%,全县高原鼠兔平均密度达9.2只/亩,是防治指标的2.3倍,均达到严重危害标准以上水平,是全省与全国草原鼠害面积最大、鼠密度高的县之一。

鼠荒地,又称“黑土滩”,是由于草地植被受到严重破坏,原来位于草皮下的黑褐色土壤腐殖层裸露,土壤的吸附性能严重下降,表层极度疏松,风吹尘涌,极易形成“沙尘暴”。该州鼠荒地主要分布石渠、色达等县3800米以上高寒牧区,据2015年调查显示,全州鼠荒地面积804万亩,其中石渠县433万亩,占全州危害面积的54%。

二、鼠荒地的危害及成因

1.鼠荒地的危害。

(1)影响农牧民生产生活。据调查,鼠荒地内高原鼠兔平均有效洞口密度109个/亩,高原鼢鼠平均土丘密度22个/亩,草地生草层95%以上被破坏,植物群落80%为毒害草,每亩牧草产量在5千克以下,完全失去放牧价值,直接影响到牧民的生产生活与生存,出现“鼠进人退”现象。例如石渠县蒙宜乡蒙格村原有牧户181户共计725人,1995年由于鼠害严重,牲畜严重缺草,草地失去放牧能力,加之年底寒潮、雪灾侵袭,牲畜大量死亡,牧民失去生产生活资料,共迁出103户、515人,其中62户、310人迁在本县各乡;41户、205人远迁西藏、青海两省。

(2)造成水土大量流失。鼠荒地内土壤裸露,水分涵养能力低,地下水位下降,水土流失现象十分严重。据石渠县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全县地下水位普遍下降2米以上,最严重的下降16米,大面积湿地萎缩,湖泊干涸,江河源的平均水量大幅减少,灾害性极端天气频繁,发生沙尘暴的次数越来越多,牧草长势越来越差,生物多样性锐减,水土流失非常严重,这种惊人的退化速度非常可怕。

(3)成为沙化草地的主要来源。鼠荒地裸露的表土是潜在的沙化草地,是沙尘的主要来源。根据《四川省林业厅2005年土地沙化监测报告》显示:石渠县是川西北草原地区土地沙化危害程度最严重的县,有沙化草地面积446万亩,占四川省沙化土地总面积的28.4%,其中露沙地436.8万亩(与433万亩鼠荒地危害数据大致相同)占97.92%,以轻度和中度沙化为主,有整体沙化的趋势,如果不加以遏制与治理,将形成新的风沙源,进一步加剧该区域牧民的贫困程度,危及四川省及长江黄河上游地区的生态安全。在石渠县长沙贡玛、呷依和俄多玛、德荣玛等乡鼠荒地危害严重,每年春、秋两季吹风时,即使在公路边都能见到遍地黄沙滚滚,尘土高达数十米,遮天蔽日,数米之内,人、畜不可互见。

(4)传播人畜共患病。鼠类等啮齿类动物是鼠疫、泡型包虫病等疾病的病原体的携带者和传播者,鼠荒地危害严重的石渠、色达、德格等县也是包虫病的常发区域。据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调查资料显示,石渠县人包虫病患病率高达14.9%,畜间最高感染率达90%,犬只感染率高达70%,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成为阻碍该州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与农牧民脱贫致富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2.鼠荒地的成因分析。

(1)青藏高原特殊生态区的脆弱性。石渠县平均海拔4200米以上,年均气温-1.6℃,极端最低气温-46℃,年均降水量569毫米,年蒸发量2890毫米,大于等于八级以上大风日数170天,降雪日数83.8天,植物生长期仅120天左右,草地生态先天脆弱;该县主要为高山蒿草、杂类草草甸草地,由于高原隆起晚,它的岩石风化年限短,风化程度低,所形成土壤质地粗,大小沙粒及砾石填充其间,土层薄,厚度仅10~20毫米,草根盘结层一旦被破坏很难恢复。

同时,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石渠县草地冻融现象十分突出,长时期和深厚的冻结产生强大的冻胀力,造成土壤具有龟裂的表层状态。根据该州2009年以来对石渠县德荣玛、蒙宜、新荣、起坞等乡公路沿线进行草原监测时发现,草地土层由于温度降至0℃以下产生冻结,使草地膨胀,温度上升到0℃以上土层就产生融化,使土层变软而沉陷现象随处可见;土壤在高温与冻融的交替中使植物根系断裂和死亡,在家畜的践踏下,草皮常成片与下层剥离。

(2)超载过牧与人为破坏使草地退化。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牲畜数量不断增长,而牧民普遍受“畜多为富”的传统观念和“惜杀惜售”甚至“戒杀戒售”的宗教影响,草地超载过牧现象普遍,草畜矛盾十分突出,致使天然草地可食牧草比例与生产力水平逐年下降,植物建群种发生根本性改变,土壤微生物数量和活性显著降低;加之受利益驱使,不合理的开矿、挖药材、工程建设等占用、破坏草地现象时有发生,在加剧超载过牧的同时造成土壤大量裸露,为水蚀、风蚀草地提供了条件,草地出现大面积退化。

(3)鼠害严重加快鼠荒地进程。草原退化植被高度和盖度降低,为鼠害的发生与蔓延提供了适宜的环境条件,害鼠啃食牧草、挖掘洞道等破坏草场活动又加剧了草原进一步退化,形成“退化—鼠害—加剧退化”的恶性循环,造成地表原生植被消失,土壤团粒结构遭受破坏,土壤肥力不断降低,养分转化受阻,吸附性显著降低,草地的生产和生态功能丧失,形成鼠荒地。

以高原鼠兔为例,石渠县高原鼠兔每年繁殖1~2胎,每胎胎仔数3~8只,即使当年药物防治效果达90%以上,如不采取重复防治、持续控制等草原建设综合配套措施,残鼠经2~3年的自然繁殖,其种群密度将会达到防治前的水平(还未考虑到防治区域外害鼠迁移、高原鼠兔自身的繁殖特性增强等因素的影响)。

(4)鼠害防治经费少,标准低,防控面积不足。由于该州地处老、少、边、穷地区,地方经济发展严重滞后,地方财政拮据,无专项防治经费,完全依赖于“中央财政草原灭鼠补助资金”开展草原鼠害防治工作;同时中央补助资金亩投入标准仅1元,无法采取持续的控制措施,巩固防治效果。

石渠县每年防治面积40万亩左右,不足当年鼠害发生面积的2%,致使治理区外草原鼠害仍然高强度发生。因此,鼠害呈现出“年年发生、年年防治,个别年份暴发成灾”的现状,从表面上看“越灭越多”,实际上是因草原鼠害整体上维持在较高的危害水平所致。由于近年来物价的不断上涨,运输成本、油料开支、劳务支出等大幅上升,根据该州现行的物价与雇工标准估算,请专业队伍开展草原鼠害防治工作,每亩需要投入15元,在冬春季节开展两次重复防治才能从整体上降低鼠危害水平。

(5)鼠荒地治理成本高,没有工程治理投入。鼠荒地内草地的原生植被与土壤的团粒结构遭到严重破坏,水土大量流失,土壤的吸附性显著降低,不仅要采用鼠害防治、围栏封育、施肥、人工种草、灌溉等生物措施,由于露沙地的大量存在,还必须采用机械治沙等工程措施,除不采取客土技术措施外,其治理模式类似于沙化草地治理模式。为此鼠荒地治理的投入较高,经初步测算每亩治理费用在600~800元之间,略低于沙化草地治理成本。

三、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实施的主要成效

“十二五”以来,国家和四川省对甘孜州草原生态保护建设的投入支持力度持续加强,全州农牧行业认真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方针政策,持续狠抓国家天然草原退牧还草、草原生态补奖政策、草原防火体系建设、草原灭鼠治虫、草地基础设施等重点工程,草地生态保护与建设呈现基础设施大力发展,退化现状有效遏制,依法治草持续加快的良好局面,对涵养水源、构筑长江上游绿色生态屏障起到了积极作用。

1.草原生态保护建设成效明显。通过草原生态建设项目的实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促进了该州经济社会的发展。

(1)草原生态效益日益凸现。退牧还草工程和草原补奖政策等重点项目实施后,通过宣传动员、参与实施、体验成果,全州广大干部群众对草原生态的地位有了新认识,参与保护、建设草原的积极性逐步提高。退牧还草工程区植被盖度平均比非工程区提高8.7个百分点,高度提高33.8%,产量提高30.7%。2014年,全州天然草原植被盖度达74%,较2011年提高5个百分点,牧草产量提高了25.17%,草原载畜降低了10.23%,牲畜超载率从54%降到13.12%,缓解了草原超载过牧,对恢复草原植被、遏制草原退化、增强水源涵养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经济效益显著。通过补奖政策实施,建成打贮草基地105.1万亩,使两万多牧户户平建有30~50亩户营打贮草基地,年贮备冬草达6000千克以上,为冬季补饲、半舍饲养殖、抗灾保畜提供了有力保障;3项直补到户资金惠及全州18个县、325个乡、2739个村的20.1万户、88.9万牧民,牧民实现年人均政策性增收526元。

(3)科学养殖有力推广。建成牲畜棚圈6045户、48.36万平方米,可舍饲圈养24万头牛,减少了牲畜冬春掉膘和老、弱畜死亡,缩短饲养周期,提高畜牧业的养殖收益;通过牲畜良种补贴及示范推广,共培育良种后代35000头,据产犊核实,改良牦牛生产性能平均提高了31.4%;建成牲畜改良点70个,共开展冷配改良本地牦牛11200头,产仔成活3920头,冷配改良牛生产性能提高35%左右。助推了项目建设区草原畜牧业转型和草畜平衡工作,增添了草原畜牧业持续发展的后劲。

(4)社会效益较为显著。草原生态建设项目的落实,改善了该州牧业基础设施条件,有力提高了牧区防灾抗灾能力,增强了畜牧业发展后劲,提高了经济效益。

2.综合防控草原鼠害。1995年以来,该州结合天然草原恢复与建设、退牧还草工程建设、财政转移支付等国家草原生态建设项目,对草原鼠害区采用以生物防治为主,化学、物理防治为辅,安置招鹰架、开展围栏封育、牧草补播等技术措施综合治理,有效控制草原鼠害暴发。同时,采取“灭鼠—除杂(石块)—灌溉—整地—施肥—人工种草—围栏封育—机械治沙—合理利用”等技术措施,开展鼠荒地治理试验示范工作,为大面积鼠荒地治理工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截至2015年底,全州累计建设草原无鼠害示范区13个,示范区面积500万亩;经监测,防治区域鼠密度下降至2.1只/亩,植被盖度提高12%,草层高度增加6.4厘米;产草量提高17.5%。

3.开展鼠荒地治理试验示范。

近年来,该州先后在石渠县蒙沙乡草原指挥部、色达县色柯镇幸福一村,采取生物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累计开展鼠荒地综合治理试验示范1425亩。2009年8月,全国畜牧总站的领导和专家到四川省色达县色柯镇,对草原鼠荒地治理工作进行了现场考核评估,2007年5月采用灭鼠(扫残)、整地、围栏封育、施肥、灌溉等技术措施,利用披碱草、老芒麦与燕麦混播改良后的鼠荒地,植被平均盖度达83%,平均高度达15厘米,优良牧草比例55%,亩产鲜草520千克,治理方法和效果得到了肯定。

四、鼠害防控及鼠荒地治理的

对策与建议

1.专项规划,加大投入。鼠荒地地处青藏高原腹地、面积大,生态条件恶劣,治理难度极大,它不仅影响当地的生态安全和经济发展,而且影响到长江流域的生态安全。其治理不只是一个简单的生态治理和恢复的问题,而是一个牵涉到生态安全、畜牧业经济发展、改善当地农牧民生存和生活环境等复杂而重大的战略问题,需要全面的、长远的眼光来认识、考虑与规划。因此,亟需将鼠害防控和鼠荒地治理作为改善民生、生态环境保护的重大民生工程,请求国家和省制定专项规划,安排专项资金,提高工程治理投入标准,像治理沙化土地一样启动工程治理,有效遏制鼠荒地向沙化草地演替。

2.综合防控,工程治理。由于鼠荒地中原有的草地植物群落蒿草属植物基本消失,其自然繁殖能力极低,仅靠灭鼠、封育等技术措施在短期内难以恢复,必须借鉴沙化草地治理经验,通过综合防控鼠害、灌溉补水、改善吸附性能、人工种草等工程治理措施,利用耐寒的禾本科草种,建植人工和半人工草地途径,改善鼠荒地草地生态系统,达到较好的治理效果。

3.强化科研,提供成熟技术支撑。由于甘孜州鼠荒地面积大,对草地生态危害严重、潜在隐患大,据美国农业部和内蒙古农业大学的草地生态专家对该州生物多样性进行考察后指出,甘孜牧区高寒草地已全面开始退化,如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将可能向黑土滩或沙化草地演变,治理成本将提高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由于州县科技支撑不足,鼠荒地成因与系统恢复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在研究与治理上都还需要国家的长期支持与投入,在治理模式、生态恢复、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还需要国家与省通过建立专家团队的方式,加强对鼠荒地、板结退化草地综合治理,鼠虫害防控集成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鼠害荒地沙化
2.82亿亩
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成果在判定土壤盐渍化、沙化中的应用
荒 地
玉树草原鼠害防治建议
玉树地区草原鼠害防治的建设与管理
森林鼠害防治技术探析
草原鼠害防控技术探索
土地沙化面积年均缩减1980平方公里
一颗残缺的西瓜
陕西沙化土地连续15年缩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