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馆老板突围作坊式经营
2016-02-18肖丽琼
肖丽琼
走高端,“早点公司”开进写字楼
每天早上8时,41岁的王爱珍穿着一身职业套装,打开聚八方餐饮公司办公室的大门。总店自然不需要她亲自掌勺,但做了六七年的早点生意,早起的习惯已经改变不了了。
在这间LOFT式的办公室里,没有客户来的时候显得十分静谧,室内的盆栽散发出阵阵清香……这里,和牛肉面小店里熙熙攘攘的人群,以及空气中弥漫的浓郁牛肉汤汁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没有笊篱、汤包、粉面,桌上除了电脑就是书。没有围裙、袖套,王爱珍每天都是一身正装接待客户,“一些加盟商来签合同时,都开玩笑说,没想到做早点也能这么高端”。
桌上企业管理的书,大多都看得出翻阅过的痕迹,有的还做了阅读的符号。“反复读,有的看了好几遍”,王爱珍笑着说,一开始希望“依葫芦画瓢”,一本书上说“好的品牌都是有故事的”,她就绞尽脑汁把品牌嫁接到一个历史传说上,费了一个多星期讲了个“故事”,“加盟商们只吃了我们的一碗面就拍板了,根本不看我们的故事”。
但对于王爱珍来说,她不希望“鑫王婆”只是个面馆。这个当初迫于生计开始的营生,应该有更大的发展。
卖粉面,夫妻同心7年开35家店
2008年,祖籍蔡甸新农的王爱珍和丈夫胡必明来到汉阳落户。因为住在倒口南村,背靠公交车站的早点街引起他们的注意。由于王爱珍调制牛肉卤料有祖传秘方,夫妻俩决定不做小副食店的老营生,改行在这里开家牛肉粉面馆。
开业前,夫妻俩吃遍了附近的粉面馆。“有的香精味太重,有的辣椒不仅辣嘴、辣喉咙、还辣心。”王爱珍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改进,靠牛肉本身的味道提香,辣椒只辣嘴皮不辣喉咙。在家调制了半个多月,请来亲戚朋友们试吃,大家都说好吃后,她才正式开业。
不少牛肉粉面馆都打上了“新农牛肉面”的招牌,但她却不想傍老字号做生意,给自己的店取名“鑫王婆”。用笊篱烫一份宽粉,再浇上精心熬制的卤水,加入牛肉、香菜、特制辣椒。端着这样一碗鑫王婆牛肉粉,不少人吃完了干货,即使辣得嘴皮子发毛,也要连汤汁都一口气喝下去。
生意红火了,手头宽裕了,但王爱珍并不满足。一件小事促使她做了一个大的决定。一天,上小学的女儿回家后告诉她,老师鼓励他们要好好学习,如果学习不好,以后就只能靠卖早点过生活。“老师的话本是善意的,但是这句话说得我心里五味杂陈。”王爱珍说,做早点门槛不高,她希望自己不再只停留在这种小作坊的层面,而是做成“中央厨房”模式,将秘制卤料、辣椒进行批量生产。
2012年8月,王爱珍向工商部门申请注册“鑫王婆”商标获批,开始进行加盟招商。3年多时间里,加盟店开到了35家,除了省内,广州、唐山等地都有人慕名加盟。王爱珍转换了生产和经营模式,将秘制的卤料调好并分包储存,定期按配置的数量发往各家分店。
就拿唐山店的老板来说,他原来做了多年的机械贸易,开了多家公司。随着生意越来越不好做,他又不愿原来的老员工流失,想开一家实体店留住他们。经朋友介绍来武汉尝了王爱珍的手艺,就立刻决定加盟了。据说,唐山店开业的那一周,生意十分火爆,大家对武汉牛肉面的口味特别认可。不但留住了老员工,老板还赚了不少钱,准备投资再开一家。
一家分店能赚多少钱,王爱珍数数发出的料包就一清二楚。在武汉,即便是营业额最低的分店,一年的利润也超过10万元。“有姐妹俩在东西湖三支沟、九支沟各开了一家店,才两年多时间,不但买了房,最近还各自买了一辆20多万的车。”王爱珍说。
不满足,“鑫王婆”学习互联网思维
一个早点生意做成这样,王爱珍始终觉得不满足。她说,尽管加盟店越开越多,但还是“夫妻店”的模式。老公胡必明每天要往返于这些店面,非常辛苦。她现在的想法是让公司上一个台阶,进行企业化管理。
王爱珍觉得,要将企业做强,除了“拿来”别人的成功经验,更重要的,是要找到适合自己企业的发展方向。
去年,王浩成为鑫王婆牛肉面的加盟商。王浩曾在一家企业工作,研究生学历。在鑫王婆吃过了一次早点,就成为了王爱珍的“粉丝”。王浩很快辞去工作,脱下西装,戴上围裙,当起了早点店的老板。王爱珍说,虽然只是一家早点店,但王浩却经营得有声有色。他引入了一些新媒体的玩法,记录和总结顾客的喜好,分析经营模式。现在,王浩的第二家店正在筹备中。王浩还对鑫王婆提出了许多管理上的建议,例如学会互联网思维、引进管理人才、进行企业化管理等。在他的指导下,王爱珍开始琢磨微信品牌传播、团购经营等模式,并准备着手设计企业App。
“现在都在提城市合伙人,我就想给我的公司找到‘高知合伙人,我们一起把‘鑫王婆做大。”王爱珍表示,她不但希望能找到高级管理人才,还愿意给一些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们提供资助,成为他们的“天使投资人”,同时也为自己的企业储备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