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三方”的未来解决方案

2016-02-18张瑜洋

东方艺术·大家 2015年12期
关键词:第三方东方艺术现实

张瑜洋

编者按:

作为『想象的未来』展览的策展人,苏磊眼中的未来馆,是一个在全球网络化生态环境中的互动文化概念,它借助云技术将不同的关系(本土的区域特色、社会、城市、个体等),融合进一个具有开放性的空间之中,却并未将未来局限在『互联网』的技术性概念里。

苏磊认为,『虚拟』与『现实』的对立只是一种旧有的二元关系。而由互联网和资本的互动所引发出的社会关系重组,才是未来艺术发展的潜在动因—内核冰冷躁动,外表粘稠、暧昧且富于诱惑力—这种已在当下初现端倪的文化景观,也暗示着『第三方』的价值所在。简单来说,『第三方』是旧有的二元对立关系在彼此不断接近的过程中,被重新塑造出的、现实与虚拟的连体存在方式。

苏磊,出生于北京,现生活工作于北京、巴黎、纽约。先后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巴黎圣德尼大学,法国高等社会科学院,巴黎拉维莱特国家高等建筑学院。分别获得学士、硕士学位,就读法国高等社会科学院博士。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博士后。北京大学和巴黎政治学院的国际双硕士班客座教师。 研究领域为当代艺术,参数化设计及后资本主义时期的文化景观理论。

东方艺术·大家:什么样的机会让您加入到“未来馆”这个项目?对于这个展览,您最大的优势是什么?

苏磊:我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毕业后去了法国学习,在法国社科院做社会结构和感知空间方向上的课题。 借2010年世博会论坛的机会和北大智慧城市研究中心开始合作网络社会的人类行为课题,也参与一些互联网艺术项目的讨论和实施。在新技术和艺术交叉领域有一些经验。

我本人对艺术理论非常好奇,所以会不断深入自己的方向。我很幸运,得到很多重要知识分子的指导,还有机会经常在不同国家间旅行,听到他们的疑惑和讨论热点。这些都使我在理解问题上多一些跨地域和跨领域的背景。或许是由于相似教育背景的缘故,所以和艺术家交流比较顺畅,对于他们的一些想法和问题有切身感受,更容易找到他们的关注点。也许正是这种在科技和艺术领域的双重背景,隋建国老师推荐我参加策划这个展览。

东方艺术·大家:请介绍下您的策展理念。

苏磊: 尼古拉·波瑞德说过“今天全世界有120个双年展,他们在全球经济结构中的位置就是这些双年展的实质。”

未来馆定位在一个全球化的项目,这意味着展览以一个地区身份向一个由城市构成的互动的全球文化网络中投掷一个自己的文化概念。它自然带有区域特色,符合本地区在全球发展中的位置,同时涉及当下热门议题。另一方面,借助展览向本地区内部引入一些具有开放性的理念,为区域内部发展提供支持。中国已经是全世界拥有最大规模的互联网的地区,资本和互联网进行了彻底的社会重组,并且建立了巨大的虚拟世界。在旧的二元关系之间出现了“第三方”,第三方将成为今天一种解决方案。云系统将是想法和社会关系的集合,一种完全不同的文化将在这些关系之间产生。对于文化界而言,在经历过去30年激情和富于反抗的时期之后,态度成为形式的时代将完美谢幕,然后是关系,最终逻辑本身将成为形式,这是一个发展的态势。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互联网是资本主义体系的深化,它催化了基于交换的资本主义体系越来越深地粘接个体,并且越来越显现出内核冰冷躁动,外表粘稠,暧昧,富于诱惑的文化景观。艺术家自身创作将成为主体性的试验,他们自身就是这种主体性的模特。这些深处于结构变化中的体验,隐含了文化发展的潜在方向。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审视本地文化动向,和具体的本地现实结合,对于现有作品的把握还是得到了黄笃老师的指导,从“日常与异常”, “变化中的个体”,“历史构建未来”,和“乌托邦的未来”四个方面的深入规划,使得展览更加聚焦于本土实际情况。

未来馆的开幕依然处于新文化诞生的前夜。通过艺术家个人的主体化进程试验,发现基于社会结构变化的文化的潜在发展。再通过加入与对话生物艺术家的概念,为文化系统的生态式发展,以及文化基因和媒介传播的适应关系增加一些理性思考。希望展览带来的探索帮助我们发现文化变革背后的线索,成为未来艺术发展的重要参考。

东方艺术·大家:展览中涉及到三个方面“实体展览”“虚拟展览”“增强现实”,您更看重哪一部分?为什么?

苏磊:虚拟和现实始终是社会发展的两个相辅相成的部分。比如神,宗教,种族主义或某些公共想象等等。在整个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两边不断接近。尤其是现在,互联网把虚拟变得比以前更加具体化了。而且第一次在人类历史上实现了虚拟和现实的相互改造,这非常重要。 因为它在历史上第一次使得双方同时呈现在视觉领域。并且允许相互修正。困难是,增强现实的技术在实现过程中必须先搭建实体场景,再调整两个场景之间的关系,这使得施工安装的周期和流程都和传统展览不同。

我相信随着文化工业化的发展,未来工作很大的一部分可能就是填满新的现实和虚拟之间的空白,这大概需要5-20年的时间。之后,也许更晚会出现一种新形式的重要的艺术家,他们的艺术将总结我们这段填补期的内容,并且对于未来,有一种更加有方向性,语言更加纯粹并且富于预见性的作品,现在预见还是过于多方向性。

东方艺术·大家:请介绍下本次展览参展艺术家的总体情况,您是如何选择的,标准是什么?

苏磊:艺术家作品中所暗含的主体化进程尽量再现了当下本地区结构性的调整和组合的特色。也就是在膨胀的内核和细密以及粘稠的表面之间,按照每个层次内部具体现实找出方向比较明确的作品。这些得到黄笃老师的大力指导和推荐。

一类艺术家比较关注这种结构性变迁。比如隋建国作为一位理性较强的艺术家,他的艺术创作始终在中国社会的根本愿望和客观规律之间进行双向讨论,并且在它们之间寻找某种契合关系,非常切合主题。他在《运动张力2》中,建造一个黑暗中无序自转的大铁球场景,再现了资本内在的冲动和社会变革的根本愿望。缪晓春的电子影像隐喻了个体接入公共系统, 再造人工景观的感受。张小涛的《三千世界》更加清晰地谈论了系统性的共存模式。这些作品尺度偏大,观赏视角也比较宽大。

另一类艺术家的作品关注于文化景观表面细密,狂热,自由契合,重新植入新媒体的生存体验。这些往往是年轻艺术家。他们的出生即种植于一个媒体时代,体验更加细微密切,不会考虑自己被系统性地迁移。比如周文斗的篮球框以日常视觉霓虹效果建立了人类被植入物体系的过程中,日常生活成为被赋予异常意义的奇观的旅行。田晓磊制作的人机杂交,陈天灼的符号刺激而建立的极度癫狂。叶甫纳的指甲美术馆再现了沸腾的大众文化。多数是一些聚焦微小个体体验的作品。两组作品对照,建立了全景式地介绍今天文化的构造。展览中穿插生物学家苏珊·安克的作品,以生物学的视角,解读文化基因和社会结构性变化相互适应。

东方艺术·大家:除了在中国本土的一系列活动之外,“今日美术馆·未来馆”也登上了美国时代广场的广告牌,据统计北美地区当天就有225家落地媒体给予了报道和转载,并被称为“中国实验艺术的先锋”,您认为未来馆为什么会在国际上产生这样的影响力?

苏磊:未来就是未知的, 也不会有一个清晰的开始, 当你在世界舞台上对一个共同困惑发表独立看法的时候,就已经站在时代的前沿了。未来馆作为一个全球化的项目,它不仅为国内艺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也为整个国际艺术环境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和开拓点,我认为以上两点也是未来馆受到国际关注的主要原因。

猜你喜欢

第三方东方艺术现实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电商企业自建物流配送、第三方物流配送及物流供应链配送对比研究
我国第三方支付平台的问题及发展对策研究
郑州市冷链物流建设可行性分析
一种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强现实交互App的开发
用“第三方”检验政务公开效果
现实的困惑
从虚拟走到现实,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