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最好别念念不忘“培养习惯”

2016-02-17王晚春

幼儿教育·教育教学版 2016年8期
关键词:培养习惯查字典良好习惯

王晚春

所谓真实的习惯,是指“诚于衷而形于外”的表里如一的习惯,是指非常稳定的、几乎自动化的、无须假以思索的习惯。这种习惯不大可能完全是靠权威要求和外部训练形成的。它往往是“培养”“养成”“生成”“预设”等各种因素互动、整合,最后形成的一个结果。它是化合物,或者换个说法,它是一种人的遗传信息与早期教育、学校训练共频的现象。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学校的行为训练恰好和学生的个性特点、家庭教育倾向发生了共频共振,那就能够形成教师希望得到的习惯,反之就不能。你的训练不能引起学生灵魂深处的共鸣,他就只好在表面行为上顺从,或者干脆就反抗。

但这么一来问题也就来了。一个孩子一个个性,谁知道他的“预设”是什么呀?如果总是担心学校的训练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那还要不要培养良好习惯?干脆放任自流得了。显然不能如此。学校是一个组织,任何一个组织都得有大家共同遵守的规则,否则无法正常运转。你共鸣也罢,不共鸣也罢,对不起,该遵守的规矩,你必须遵守。

我以为解决这个矛盾的办法很简单,就是教师该干什么干什么,但要放弃幻想。学校尽管去创定和执行适当的规则,但不要打着“培养习惯”的旗号,也不要幻想这些东西一定能内化为学生的真实习惯。能形成良好习惯,很好;不能,教师也不必焦虑,因为这并不是学校所能完全掌控的。比如,我是语文老师,我希望学生养成查字典的习惯,我就经常在课上训练,等到学生毕业后,有的果然形成了查字典的习惯,甚至保持终生(其实这种学生比例并不大),有的則一出校门就再也不摸字典了。我能说对于后一种人我的教育失败了吗?我能说后一种学生是“两面派”吗?不能,因为我本来也没承诺此事能形成每个学生的真实习惯。

所以我不主张教师总把“培养良好习惯”挂在嘴边,更不希望教师把教育的任务完全看成“养成良好习惯”。这种说法,从一个角度说,是过分夸大了教师的作用,好像你能掌控学生的习惯、掌控学生头脑中的“化学反应”似的,所谓“先生之志则大矣”;从另一个角度说,这种定位又有些狭隘,因为教育的任务显然不是“养成良好习惯”所能完全涵盖的。

猜你喜欢

培养习惯查字典良好习惯
如何培养幼儿良好习惯
做早餐啦!
辽宁省盘锦市注重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浅议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文习惯
指导一年级学生写好字的策略与方法
小学体育教学中良好习惯养成策略探究
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探索
阅读教学中自主学习方法探究
如何培养高年级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
说句好话挺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