桡骨远端骨折手法复位后采用动态固定对腕关节功能影响
2016-02-17潘海文杨海韵赵崇智黎清斌
潘海文 吴 峰 杨海韵 赵崇智 黎清斌
(1 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佛山中医院骨科,佛山市 528000,E-mail:panhw4203@163.com;2 广州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广州市 510000)
临床创新
桡骨远端骨折手法复位后采用动态固定对腕关节功能影响
潘海文1,2吴 峰1杨海韵1赵崇智1,2黎清斌1,2
(1 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佛山中医院骨科,佛山市 528000,E-mail:panhw4203@163.com;2 广州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广州市 510000)
目的 观察桡骨远端骨折手法复位后采用动态固定对腕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84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4例,对照组40例,均采用正骨十四法进行手法复位,对照组手法复位后用夹板固定于中立位,观察组手法复位后采用夹板固定以旋前、中立、旋后位顺序固定,每10 d变化1次固定位置,比较两组肿胀消退时间、疼痛缓解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腕关节活动度及腕关节功能评分(Gartland-Werley)。结果 随访3个月,两组患者手背肿胀消退时间、自觉疼痛缓解时间以及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腕关节旋前、旋后活动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腕关节屈伸活动、尺桡偏活动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Gartland-Werley腕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为88.64%(39/44),高于对照组的72.50%(29/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桡骨远端骨折手法复位后采用动态小夹板固定有助于患者腕关节功能的康复,尤其对于腕关节旋转活动度的康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桡骨远端骨折;手法复位;动态固定;腕关节功能
桡骨远端骨折是骨伤科最为常见的骨折之一,发生率约占全身骨折的16%[1]。目前治疗桡骨远端骨折以传统手法复位小夹板或石膏外固定为主[2]。手法复位后,常将患者伤肢固定于中立位,固定时间一般为4~5周,因长时间的单一体位固定易使患者腕关节遗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受限。为了进一步促进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手法复位后腕关节功能的恢复,我院提出手法复位后采用动态固定的治疗方法,且获得较好的疗效。本研究探讨桡骨远端骨折手法复位后采用动态固定对患者腕关节功能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纳入标准:(1) 参照《实用骨科学》(第3版)[3]诊断标准,确诊为桡骨远端骨折患者;(2) 闭合性骨折3 d以内就诊,不合并其他骨折,未经任何特殊处理者;(3)年龄大于18岁;(4)AO桡骨远端骨折分类[4]属于A2、A3、C1、C2类型者;(5) 复位后X线片最低标准:关节面不平整<2 mm,桡骨远端短缩<5 mm,掌倾角丢失<10°,尺偏角丢失<15°,桡骨远端乙状切迹和尺骨头基本完好,无腕骨异常排列。排除标准:(1)不符合上述纳入标准者;(2)合并重要血管神经损伤患者;(3)开放性骨折患者、接受手术治疗患者;(4)合并精神障碍或认知障碍患者;(5)合并严重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代谢疾病患者;(6)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患者;(7) 就诊前已接受外院手法整复多次者,或接受其他治疗影响效应指标的观察者等。
严格按照上述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选择病例,选取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我院诊治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8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44例和对照组40例。观察组男23例,女21例,年龄28~74(41.27±9.35)岁;AO分型:A2型骨折15例,A3型8例,C1型12例,C2型9例;对照组男22例,女性18例,年龄25~71(39.28±12.37)岁;AO分型:A2型骨折12例,A3型患者9例,C1型患者10例,C2型患者9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采用佛山市中医院正骨十四法进行手法复位,根据患者的骨折受伤原因以及骨折类型选用触摸辨认、拔伸牵引、擒拿扶正、内外推端、提按升降、屈伸展收等手法;复位后再次经触摸辨认,确定原有畸形消失,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桡骨远端掌侧凹弧的恢复,桡骨茎突低于尺骨茎突1~1.5 cm。复位后给予患者外敷伤科黄水(佛山市中医院院内制剂,粤药制字Z20070924),然后夹板固定于中立位。经X线观察骨折复位是否满意,每隔4 d换药1次,30 d为1疗程,共治疗1疗程。每10 d定期X线检查。
1.2.2 观察组:手法复位及复位后给予患者外敷伤科黄水同对照组,然后夹板固定位置以旋前、中立、旋后位顺序,每10 d变化一次固定位置,每次固定位置变换后均行X线片检查,每隔4 d换药1次,30 d为1疗程,共治疗1疗程。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肿胀消退时间、疼痛缓解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骨折愈合以X线临床愈合为判断标准;观察两组患者随访3个月时腕关节主动活动范围(包括屈伸活动、尺桡偏活动以及旋前旋后活动);并采用Gartland-Werley腕关节功能评分[5]对患者腕关节进行评价,包括畸形(0~3分)、临床医师客观评价(0~5分)、患者主观评价(0~6分)以及并发症(0~5分),总分0~2分为优,3~8分为良,9~20分为中,≥21分为差。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骨折愈合情况比较 对两组患者随访3个月;两组患者手背肿胀消退时间、自觉疼痛缓解时间以及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肿胀消退时间、 疼痛缓解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比较(x±s,d)
2.2 两组患者腕关节主动活动范围比较 随访3个月,两组患者腕关节屈伸活动、尺桡偏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患者旋前旋后活动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患侧腕关节主动活动范围比较(x±s,%)
2.3 两组患者Gartland-Werley腕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Gartland-Werley腕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为88.64%(39/44),高于对照组的72.50%(29/40)(Z=2.369,P=0.018),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Gartland-Werley 腕关节功能评分比较(n,%)
3 讨 论
桡骨远端骨折一般多见于桡骨下端骨松质骨折,且常见于桡骨下端2~3 cm处,此处为生理解剖薄弱部位,为松质骨与皮质骨的交界处,受外力撞击后容易出现骨折。桡骨远端骨折是临床最为常见的骨折类型之一,采用手法复位效果良好且不容易出现再移位,远期效果较为满意。桡骨远端骨折后,由于相邻关节周围软组织同时发生损伤,再加上腕关节长时间的制动,缺乏运动以及变化的机械负荷对机体骨骼肌肉的生理性刺激,因此患者容易遗留腕关节肿胀或慢性疼痛、手部握力减低以及活动受限等相关并发症,从而影响腕关节功能恢复[4]。
佛山市中医院“正骨十四法”是国内颇具代表性的骨伤科流派之一,研究显示“正骨十四法”对桡骨远端骨折复位具有良好的整复效果[5]。手法复位利用骨折周围组织,帮助骨折块的塑形与复位,对患者预后有明显的改善作用,此外手法复位方法简单,对患者创伤小,对骨折部位周围血液循环及软组织影响小,有助于早期恢复;手法复位后使用小夹板固定,可保持良好的骨折端前拉力,从而避免术后发生骨折再移位,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腕关节活动度,避免出现腕关节僵硬等并发症。
对于手法复位后小夹板固定体位对患者腕关节功能影响的研究较为鲜见。郑移兵[6]认为对于Colles骨折患者,手法复位后腕关节掌屈尺偏前臂旋后位固定更符合生物力学特征,是一种更好的固定体位。对于高龄桡骨下端骨折患者,手法复位后采用小夹板中立位固定3周后改为旋后位固定,更有助于促进患者伤肢功能的康复[7]。
本文采用动态小夹板固定,探讨桡骨远端骨折手法复位后采用动态固定对患者腕关节的影响。两组患者均采用“正骨十四法”进行手法复位,复位后外敷伤科黄水,对照组患者采用小夹板固定于中立位,而观察组采用小夹板固定旋前位、中立位、旋后位,每隔10 d变换一次固定体位[8]。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手背肿胀消退时间、自觉疼痛缓解时间以及骨折愈合时间均无差异(P>0.05);表明两种固定方式对患者骨折愈合无明显影响。治疗后随访3个月后,两组患者腕关节屈伸活动、尺桡偏活动度比较无差异(P>0.05),而观察组患者旋前旋后活动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采取动态固定方式对患者腕关节屈伸活动、尺桡偏活动康复无明显的影响,但是有助于腕关节旋转活动度的恢复。观察组患者Gartland-Werley腕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动态固定有助于患者腕关节功能的康复。
综上所述,桡骨远端骨折手法复位后采用动态小夹板固定有助于患者腕关节功能的康复,尤其对于腕关节旋转活动的康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1] 刘 勇,瞿 懿,孙振中,等.影响桡骨远端骨折治疗效果的多因素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3,28(9):834-836.
[2] 朱学敏,唐三元,杨 辉.桡骨远端骨折分型研究进展[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3,21(22):2 264-2 270.
[3] 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实用骨科学[M].第3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135-138.
[4] 马立峰,于浩淼,杨 稳.桡骨远端骨折对腕关节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1,17(4):559-561.
[5] 熊其林.中医正骨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疗效及相关因素研究[J].中医临床研究,2014,6(21):115-117.
[6] 郑移兵.闭合复位纸夹板外固定结合正骨散外用治疗桡骨远端骨折[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4,22(6):48-49.
[7] 张 雄.内外兼治手法正骨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探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3,5(20):63-64.
[8] 张 涛.中医正骨手法治疗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78例[J].中国医药科学,2013,3(2):92-93.
潘海文(1990~),男,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医药治疗骨科疾病。
R 683.415
A
0253-4304(2016)11-1606-03
10.11675/j.issn.0253-4304.2016.11.36
2016-05-12
2016-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