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共同体:意义与生成
2016-02-17张胜军邢敏村
□张胜军 邢敏村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共同体:意义与生成
□张胜军邢敏村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共同体是一群关注、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个体和组织,基于共同目标,通过合作行动积极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团体。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共同体,对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健康发展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建立有效的共同体对话机制、培育合作共赢的共同体发展意识、确定务实的共同体实践内容,以及制定规范的共同体制度,是理性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共同体的可行策略。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共同体;意义;策略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培训是关键环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要实现健康发展,就必须汲取以往农民培训的经验教训,选择一条正确的发展路径。从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以及高等教育领域的改革实践看,构建各种形式和类型的教育共同体,已成为一个较为普遍的策略选择,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依据对“共同体”内涵的现代解析[1],我们可以把“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共同体”界定为:“由一群关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发展的个体和组织,基于共同目标和责任,以情感为纽带、契约为规范,在充分合作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成员之间关系稳定、亲密的有机团体。”[2]本文认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也应构建共同体,并重点对其建构意义与策略进行具体分析。
一、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共同体的现实意义
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共同体对解决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的现实问题,推动新职业农民培训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决策的科学性
以往的农民培训,从培训计划制定、项目的确立、对象和主体的选择等,主要是由政府单一主体决策和实施。公共经济学认为,政府与个体一样,都是一个有限理性的“经济人”,对公共事务管理难以单独做出科学决策。况且,政府作为单一决策主体,无法排除作为具体决策人的政府官员,基于个人和部门利益,有意做出非最优化决策的道德风险。任何决策失误,都会导致公共产品的供给不足或无效供给。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以往的农民教育与培训,尽管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政策繁荣”,但其实际效果却强差人意的不合理现象。倾听不同声音,获得全面、真实的信息,是科学决策的前提。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共同体,既能体现政府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意图,也能反映企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培训对象等基层组织和民众的心声,这有助于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
(二)有利于丰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资源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不是一个农业强国,现代农业的规模小、水平低。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培养培训大批新型职业农民。由此不难看出,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具有艰巨性、长期性。要完成复杂、艰巨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任务,就必须拥有丰富的培训资源。但是,任何单一的主体,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农村社区、公民个人,都不可能全面地占有培训资源,更不用说那些仅为特定主体所独有的优质资源。如果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共同体,共同体成员之间就能够充分实现资源互换、资源共享,即使在不增加投入的情况下,也能够放大已有的培训资源存量。实际上,共同体成员即便出于自身的发展需要,也不可能不增加新的投入,如企业需要不断更新机器设备,教育与培训机构需要不断开发新的培训课程,政府也会不断追加培训的经费投入,等等。这些新增资源,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共同体中,又可以转化为共同体成员新的共享资源,从而带来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资源的增量效应。
当前,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不高,不少地方财政也比较困难,仅靠政府单一的财政投入,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必然面临经费紧张、资源匮乏的窘境。因此,通过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共同体,充分挖掘、动员和整合一切可用资源,对保障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有利于深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的合作行为
与基础教育不同,职业教育尤其需要政府、社会、市场三类主体的深度合作,这已为各国职业教育发展历史所证明。但是,这三类主体如何才能开展深度合作,这也是世界各国职业教育发展所面临的一个共性难题。在我国以往的农民培训中,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民农业科技培训、农民工培训等,政府职能部门之间、政府与企业、企业与培训机构之间普遍缺乏深度合作,这直接影响了农民培训的质量和效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要克服这种弊端与痼疾,就必须加强培训主体之间的合作行为。从我国“区域基础教育共同体”、“大学——中小学教师教育共同体”和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共同体”建设的成功经验看,构建一个新型的“农民教育共同体”——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共同体,应不失为一个明智的策略选择。
博弈论认为,最佳的博弈策略是实现博弈主体之间利益均衡的合作博弈。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共同体中,基于共同的发展目标、共同的责任承担,以及稳定、亲密合作关系的建立,共同体成员个体将会放弃自我中心的单一行动策略,转而采取全方面、深层次的合作行动策略,在促进共同体发展的同时,实现自身的发展目的。因此,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共同体,有利于深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的合作行为,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四)有利于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质量
我们知道,以往的农民培训,大多由政府职能部门直接组织实施,或由政府指定一些学校、培训机构、企业等组织实施。但是,无论采取哪一种方式,政府提供的农民培训都是唯一的卖方市场,培训产品单一,培训对象对培训产品没有自由选择的余地,培训质量也往往难以得到保证。
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共同体,逐步培育一个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买方市场,一方面,可以生产和提供多样化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产品,较好地满足不同对象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个性化需求;另一方面,也能够通过契约约束和市场竞争,增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教学改革和项目实施的力度,确保培训质量的稳步提升。
此外,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共同体,还有利于从整体上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社会声誉和影响力,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健康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共同体的策略选择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共同体的合理构建,需要立足国情,做出正确的策略选择。
(一)建立有效的共同体对话机制
对话是哲学解释学的核心概念。在哲学解释学看来,对话是一种言说对另一种言说声音的敞开,通过对话达成理解,通过理解实现对话双方的视域融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共同体共同目标的确立,稳定、亲密成员关系的形成,以及合作行动的开展,等等,都要以充分、有效的对话为前提。
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共同体的有效对话机制,应重点关注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每一个共同体成员都应自觉地培养主动对话意识,积极地与其他成员开展对话;2.每一个共同体成员都有责任努力营造一种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平等言说的对话氛围。在这种对话氛围中,每一个成员个体的真实意见和发展诉求,都能够得到及时、自由、充分的表达;3.共同体需要搭建多样化的对话平台,如联系会议、圆桌会议、专题研讨、现场交流等。有了这些对话平台,成员个体的思想、情感的实际表达,才有合适的场所与机会。同时,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共同体与外界的信息交流、沟通与对话,也就有了多条畅通的渠道。
(二)培育合作共赢的共同体意识
合作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共同体构建的基础,共赢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共同体内在的发展动力,所以,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共同体,必须培育合作共赢的共同体意识。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共同体合作共赢意识的培育,关键在于:1.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共同体的每一个成员个体,都要强化自身作为共同体成员的身份认同。没有这种“我们是一家人”的身份认同,也就没有主动合作意识的产生;2.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共同体成员之间要有意识地建立情感纽带,形成一种稳定、亲密的伙伴关系,以此增强共同体成员的归属感和凝聚力;3.合作共赢意识的培育不能仅仅停留在思想层面或话语体系之中,还要见之于行动,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实践活动中,得到落实、巩固和提升。
(三)确定务实的共同体实践内容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共同体作为一个实践共同体,必须通过具体的实践行动,才能证明其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共同体的实践内容,应涵盖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活动的各个方面,并重点指向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的实际问题。这主要包括:共同设计、共同承担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项目和任务;共同开发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课程;共同组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活动;共同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地建设;共同分担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成本;共同监管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过程;共同评价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效果;共同解决培训成果的转化难题,帮助新型职业农民把在培训中所学到的观念、知识、技能等,转化为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益。
这些实践内容愈明确务实,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就愈有针对性、实效性,自然也就愈受社会支持和农民朋友的欢迎。
(四)制定规范的共同体制度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共同体不是基于血缘和地域自发形成的共同体,而是一种集中体现选择意志的、功能性的“脱域共同体”。这就说明,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共同体必须重视制度建设,以制度规范来保障其健康发展。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共同体制度建设的核心问题是对成员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的清晰界定,并重点解决共同体运行中的资源配置、师资供给、设备使用、成本分担等具体问题。制度具有约束和激励功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共同体的成员个体均需要接受制度的约束,同时,又在制度框架下实现自主和独立。“制度即资源”,科学、合理的制度安排,既能激发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共同体的创造性和活力,又能为其健康发展提供可靠保证。
制度是一种关联性的存在,具有功能上的互补效应。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共同体制度,不是单数是复数,应包括一系列具体的制度安排,如管理制度、资源共享制度、利益分配制度、评价制度、责任制度等。这些制度之间相互联系,共同保障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共同体的良性运行。
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共同体,是一种改革创新,对转变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发展方式、促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但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共同体”是新事物,如何构建并没有现成模式可循,自然不会一蹴而就。因此,需要所有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参与主体,笃定信念,共同为之做出不懈的努力。
[1]李慧凤,蔡旭昶.共同体:概念的演变、应用与公民社会[J].学术月刊,2010(6):23.
[2]张胜军,李翠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共同体:内涵与意蕴[J].职教论坛,2015(34):37.
责任编辑王国光
张胜军(1965-),男,湖北黄梅人,江苏理工学院教育学院教授,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农村教育、职业教育、教育政策;邢敏村(1965-),男,江苏理工学院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基本理论。
201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编号:14YJA880097),主持人:张胜军;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江西科技师范大学职业教育研究院2014年招标课题“江西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编号:JD1492),主持人:肖称萍。
G720
A
1001-7518(2016)18-006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