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评估的价值反思与路径探寻

2016-02-17沈军朱德全

职教论坛 2016年4期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沈军 朱德全



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评估的价值反思与路径探寻

□沈军朱德全

摘要:职业教育专业评估是解决当前社会发展中岗位需求与人才培养矛盾的重要举措。当前高等职业教育评估中存在“行政化”式政府主导评估倾向严重、“程式化”式评估运作模式固化与僵化、“断续化”式评估体系百病丛生等问题。专业评估主要可表征为标准化、系统化、效益化、社会化等四方面特点。科学有效的专业评估应实现与产业效益的对接、与督导监测的有效结合、评估方式的多样化,为此,在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评估中应坚持吸收借鉴与综合实践相结合、制度改革与大胆创新相适应,构建“四位一体”的专业评估体系。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评估;价值反思

职业教育评价是我国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评价主体对职业院校进行有效评价以及学校专业自身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作为对高职专业建设监控的必要手段,职业教育评价分为内部质量评价和外部质量评价两部分。其中,内部评价是指职业院校自身内部教育质量管理体系与评价制度;外部评价则是指职业教育关联方参与职业院校教育质量的评价与监控。而高职专业评估是高等职业教育外部评价的核心机制,是针对高职院校的某一特定专业,就其专业办学条件和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价,进而评价该专业是否具备举办某一等级及以下等级的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是否满足相应等级的高职教育标准的质量要求[1],是解决职业院校专业建设与当前社会需求的适应性矛盾这一社会性难题的有力解决措施,同时也是建立我国职业教育质量认证制度的又一创新举措。

一、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评估的现存问题解析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学校数量增多,在校生人数也不断攀升,出现了职业教育发展的大浪潮。高等职业院校作为教育发展中的一环,其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此,国家及各省高职院校都对人才培养的评估工作极其重视,评估的实践在很大程度上使得高职院校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才培养工作的质量也不断上升。但在具体的院校发展中,其专业的设置与当前及未来的社会发展出现了不协调的局面,如“政府主导型”高职院校评估带来的“行政化”倾向;高职教育评估价值取向的异化和偏差;评估模式的固化单一;高职院校“内生评估动力”缺失,导致各种功利化行为和评估“失范”行为等,这些都对高职教育专业评估提出了新的要求。具体来讲,当前高职院校在专业评估方面主要存在如下几个问题:

(一)“行政化”式政府主导评估倾向严重

尽管高职院校评估专家杨应裕教授在对2008年修订后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评估方案》解读时指出:“主要的评估主体应该是校内有三个,校外有三个。校内有学生、教师和学校(领导);校外有用人单位、家长和社会。专家组也算是评估主体之一,但不是主要的评估主体。”[2]可是在实际的评估中,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的评估依然占据主导地位,由政府所主导的评估主体中少有专家的身影,而学生、教师、家长及社会等对于评估意见的诉诸渠道更是极为有限。诚然,高等职业教育的评估是集多元评估主体为一体、多元利益诉求共同作用下的“以评促管”、“以评促改”和“以评促建”的过程,而单一“行政化”评估主导下的高职评估很难符合高职专业建设的合需要性、合目的性和合发展性需要,也无法适应社会发展对于高技能复合型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二)“程式化”式评估运作模式固化与僵化

由现有的教育部、各省市的评估实践可以看出,多数专业评估按照“学校自评——提交材料——确定专家组成员——现场考察——确定结论”这一程序化模式进行。而在这种技术理性占评估理性的主导取向下,高职院校的专业评估也在固势思维导向下走上了程式化的评估技术路线。而这一程式化评估模式导向下的高职专业评估也外在性地表征为:为应付外在合标准性的专业评估,部分高职院校常常处于“资料准备”甚至“制造资料”的专业发展与专业“备评”的发展迷途中,而待到材料按照评估标准准备完备后,这些高职院校便进入对专家的“候陪”状态,继而进行对专家的全程接待和实地考察陪护,从而外在性地表征为对专家评估的过程性应对。由此,这种固步自封式的僵化评估模式所导出的评估结果只会不尽如人意并造成整个社会资源的浪费,而并不能有效适应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内涵与多元发展的需要。

(三)“断续化”式评估体系百病丛生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和发展水平情况主要通过专业评估的方式衡量,而科学有效的专业评估体系作为国家对高职院校进行质量监控和管理的重要手段,为评估主体指导和监督职业院校提高教育质量、改进教育服务提供了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因此,简明、具体、可衡量的专业评估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成为高职院校专业评估进行的前提性基础。从目前的专业评估体系来看,在高职院校专业评估中,评估主体相对单一,缺乏社会、家长及学生的参与;评估对象局限于部分实用专业,缺少对未来专业发展的预期;评估方法定性较多,定量评估不够,评估标准不一且科学性不足;评估过程形式化比较严重,注重院校整体的评估,缺乏对院校专业的评估;评估结果的社会认可度不高。这些现象都反映出高职院校评估体系的不完善,需要建构能充分体现专业发展、社会需要、人才成长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的现代职业教育评价体系。

二、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评估特点的“四化”表征

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评估是一个不断变化和发展着的系统,职业院校为了实现与专业设置标准之间的对接,必然会通过变革并施行各种专业治理措施实现与专业标准之间的对接,因而从其本身的价值功能来看,专业评估对推进职业院校专业动态式发展发挥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总体看来,高职教育专业评估内在地表征为标准化、社会化、效益化、系统化等“四化”特征。

(一)评估体系的标准化

高职教育专业评估在具体的操作实践中,须围绕不同地区、不同情况建立一个具有共性特征的统一评价标准,并使之落到实处,由此体现评估本身的标准化特征。专业评估的标准化主要体现在:评估主体的多重性,不仅涉及政府部门、高职院校和专家教授,而且要兼顾社会、家长、学生对专业的诉求;参考指标的定量评价,对某一专业的评估,要制定精确化的评估标准,并按照一定的等级进行评定;评估程序的标准化,在进行专业评估时,要按照规定的程序,使评估有章可循;评估结果公开、公正,减少人为的干预,使评估结果反映真实情况,以加强学校对专业建设的改进工作,增强公众对评估结果的认可度,强化社会大众对高职院校的监督。

(二)评估导向的社会化

实现专业发展与社会需求的对接是高职院校专业发展的最终趋向,因而推进对高职院校的专业评估也外在地表征为一种社会化的评估导向。高职院校专业评估社会化的特征和发展趋势,决定了在评估中须加强社会大众的参与,并助推专业发展与当前经济发展相适应。评估的社会化导向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专业评估在评估的内容指标上要增加行业、企业、社会群众、毕业生等的意见,细化评估指标,评估内容囊括各方意见,真正做到评估决策广泛集中民智,评估过程集聚民力,评估结果深得民心。第二,在对职业院校的专业进行评估时,考虑专业发展与当前经济发展状况的相适应性至关重要,社会化的专业评估即要求职业院校专业的设置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结构状况,符合岗位设置对人员能力的要求,符合未来社会发展趋势对人才的需求。

(三)评估价值的效益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就业机制不断完善,人才市场不断细化和专业化,企业的效益化趋势也日益明显,这自然引发在校企合作等活动中对职业院校专业发展是否具有效益化作一严格的考核,由此使得专业评估被赋予了价值效益化的外在表征。而这种评估价值效益化的外在特质,决定了职业院校的专业也需要随产业发展的动态性和企业要求的效益化进行调整并由此成为了决定高职院校是否能实现科学内涵发展,并提升学生就业质量的关键要素。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理念下施行的高职院校专业评估,应更关注所设置专业给予社会和企业的效益。因此,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要建立健全市场调节机制、不同级政府的分工调节机制、非政府性的调节机制以及职业院校内部调节机制,通过学校内部或聘请第三方等多种方式,定期开展专业评估,及时正确掌握人才培养质量和企业需求的状况,为及时调整专业提供依据[3]。

(四)评估范畴的系统化

高职院校专业评估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涉及到评估目的、评估内容、评估程序、评估主体、评估结果等方面,尤其在评估方法上需要进行深入思考。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是当前普遍采用的三种典型的评价方法,此三种评价各有特点,根据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诊断性评价是当前最为适当的一种评价方式,并将发展成为职业教育评价的主流[4]。在优化专业评估方法的基础上,需要对评估体系进行全面系统的建设和监督,建立一个从评估主体到评估结果的系统化评价体系,并对整个评估过程和结果进行由高校内部与校外政府、企业、社会专家等部门人员组成的内外结合的有效评估。

三、职业教育专业评估体系建设的应然趋向

(一)专业评估与产业效益对接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和就业环境的改变,企业对专业技术型人才的需要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不对称矛盾越来越明显,为此,国家出台了关于职业教育的相关法律法规以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应该顺应此发展趋势,对所设专业进行专业评估以对接产业效益的需求。在对高职院校进行专业评估时,应该在评估目的方面进行细致深入的思考和构想其实际的可行性,将评估目标定位在专业型人才的培养上,在具体的评估过程中,考察目标的达成度以及社会企业的满意度,促使专业评估真正与产业效益相结合,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可用之才,以促进行业和高职院校的共同发展。

(二)专业评估与督导监测有效结合

专业质量的保障是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基础。高职院校专业发展的成果需要专业机构的督导和认证方能得到肯定,专业评估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引导专业的发展趋势的作用。纵观世界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的专业质量保障模式可以看出,外部行业协会介入的专业认证和同行学术评价的专业保障相结合模式对高等教育专业质量保障起了重大作用[5]。我国的专业评估体制存在的问题众多,需要系统内外多个机构如上级部门、兄弟学校、专家团队等的共同督导和监测才有可能得到及时纠正和解决,同时还可以借鉴英国、德国等国的经验及我国相关专业认证实践成功的范例,建立专业认证与同行学术评价相结合双轨并存的专业评估制度,使高职院校的专业评估与各个机构的评价督导有效结合,从而构建一个富有实效性的专业评估体系。

(三)专业评估方式的多样化组合

我国高职院校专业评估大多采用评估团队的听、查、看、访等方式进行,在评估方法上较为单一。鉴于此,在专业评估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在评价过程中,既重视结果的评价,又重视评价过程的反馈,做到三者有机结合。二是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在对高职院校的专业进行评估时,不能仅仅考虑指标的达成度,还需要考虑在专业建设过程中的实际困难,针对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给予被评估对象一定的整改时间,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评估为校、评估为民,达到评估的实际效果。三是共性与个性相结合。高职院校要外树形象,内抓管理,加强软、硬件建设,注重内涵式发展,致力提升办学质量,以实力求生存,以市场为导向,结合当地实际和自身特点,办出学校特色,建设好品牌特色专业[6]。如长沙市教育局建立推动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建设的机制,出台了许多质量监控保障政策和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高职院校专业评估需要多种方式相结合,才能全方位地进行专业评估并将评估落到实处。

四、高职教育专业评估体系构建的路径探寻

高职院校专业评估体系的构建是学校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撑,完善专业评估体系对于涉及高职评估的利益相关方都具有积极意义。鉴于此,在借鉴以往有关专业评估体系构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专业评估体系构建的“四位一体”,从而为高职院校专业评估体系的发展和健全提供参考。

(一)以专业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为核心

在高职院校专业评估中,有关评估的指标体系和量化权重是最为核心的部分,是评估主体对评估对象进行评估的主要依据。构建一个有效且实用的指标体系的重要性显而易见。部分研究广泛征求相关专业人士的意见,设计出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评估指标体系,其中涉及到4个一级指标和15个二级指标及若干个主要观测点,划分专业评估标准,并运用AHP法确定出评估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最后分析了这些指标的权重,得出对专业评估影响最大的因素是“专业定位”,其次是“专业办学条件”。[7]因而,在高职院校专业评估中,需要以构建专业评估指标体系为核心。

(二)完善专业评估的监督和预警机制

合理、高效的高职院校专业评估需要完善的监督和预警机制,以保证评估朝着正确的方向进行。建立完善的专业评级监督和预警机制,需要做好顶层设计,建立以政府为主导,行业、企业参与的专业设置预警专门机构;提升高职教育专业设置的信息化水平,增强专业设置的科学性;健全高职教育专业设置的督导评估,提升专业培养质量[8]。除此之外,还需要拓宽监督预警的渠道,通过网络问答、信件电话服务等多种方式积极听取专家、同行、社会人士、学生等的意见,促使专业评估主体及时发现问题和改进工作,将评估目的真正落到实处。

(三)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和制度,保障评估顺利进行

建立健全专业评估的相关法律和制度,是保障高职院校专业评估顺利进行的制度保证。我国关于专业评估在运行中的偏差和操作的失误等问题并没有具体的法律和制度说明或制约。正因为如此,在对高职院校的专业评估中,一旦就所出现的问题进行更正或惩处时,就变得无法可依,也没有相关制度可以进行一定的约束。无论是评估的专家团队等评估主体,还是同行人士、普通公民等监督主体,或是高职院校自身等都对自己的责任与义务不够清晰,对评估的程序也不够明确。因此,有关部门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和制度,并将评估程序公之于众,将各自的责任与义务划分清晰,有利于保证评估主体和客体的有序参与,保障专业评估的顺利进行。

(四)特色评估,助推院校品牌专业建设

鉴于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等具体情况,在对高职院校进行专业评估时,应该突出各地的教育特色和专业特色进行特色评估,并以此为基础推动各地学校的品牌专业建设。品牌专业是职业教育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品牌专业的形成标志主要从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实训场所、人才培养质量、社会影响等方面来体现[9]。因而在高职教育专业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中应该从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管理改革、专业教师团队、专业教学条件、人才培养质量、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着手,发挥地方资源优势,打造地方特色品牌专业,从而促进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也更突显出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评估的重要性。在专业评估体系构建中坚持“四位一体”,重视内外相结合的评价与监督方法,完善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评估方式,以评估促发展。

参考文献:

[1]孙翠香,庞学光.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评估:现状,问题及改进策略[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9):58-59.

[2]杨应秘.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新方案解析[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8(4):5.

[3]邓志良.职业教育专业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的机制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1):193-194.

[4]徐寅伟.从评估走向诊断的职业教育评价[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15(3):17.

[5]邢菊红.专业评估体制:专业认证和同行评价双轨运行[J].集美大学学报,2014(10):49.

[6]李耘.试论职业教育特色专业特色学校的建设和评估[J].学科建设,2013(9):187.

[7]张丽萍,化存才,范国蓉.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评估指标的权重[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2):335.

[8]王延召.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预警机制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6):32.

[9]彭振宇.职业教育品牌专业评估指标体系研究——以湖北省为例[J].职教论坛,2014(33):70.

责任编辑韩云鹏

作者简介:沈军(1968-),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重庆市教育评估院书记、副院长;朱德全(1966-),男,四川南充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高校少数民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研究”之子项目“高校少数民族应用型人才供需矛盾研究”(编号:14JZD048),主持人:朱德全;重庆市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的技术与制度研究”(编号:CYB14064),主持人:李鹏。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04-0005-04

猜你喜欢

高等职业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大学生职业指导现状研究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茶艺课程开发与设计
浅析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中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学现状与措施
浅析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下的课程体系建设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SPOC混合教学模式设计探讨
高职院校“三个空间”就业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
纺织行业职业结构变迁对高职现代纺织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