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职业社会化刍议
2016-02-17蓝欣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天津300222
蓝欣(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天津 300222)
人的职业社会化刍议
蓝欣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天津 300222)
人的社会化指个体"通过学习群体文化、学习承担社会角色,把自己一体化到群体中去的基本过程。"该过程将人与社会联系起来,实现了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变。由于职业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群体文化"、"社会角色"中当然不能没有"职业的文化"、"职业的角色"。若不包括有关职业的成分,那么生活在职业社会中的人就不可能是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不可能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角色"。因此,人的职业社会化是人社会化的重要内容。
人的职业社会化指"自然人"成长为"职业人"的过程,是个体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内化职业价值观念,接受职业规范,形成职业意识,获得职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成为合格的、具有主体意识与创新精神的职业人的过程。它具体体现在人对自己的职业与职业生活方式的选择,体现在包括职业态度、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规范等职业意识的形成,职业知识与技能的获得,职业适应与发展的水平等各个方面。可以从如下五个方面解析人的职业社会化的内涵。
第一,人的职业社会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由自然人到职业人的职业社会化与人的基础社会化一样,不是一蹴而就可以完成的。职业意识、职业习惯与职业技能的养成既是一个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逐步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再从理性到感性反复实践的过程,需要时间的考验与实践的锻炼。短期培训虽然能够使人获得一定的劳动技能,但却不足以使人成为一个合格的职业人。
第二,人的职业社会化是一个全面发展的过程。职业社会化过程既是“作为一个‘社会学习者’和一个‘社会参与者’的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也是职业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过程。因为在职业社会化过程中,人不仅要学习职业工作所需要的专业知识,掌握专门的操作技术与技能,而且还必须建立对职业工作意义与价值的理解与认同,培养高度的责任心和良好的职业习惯,成为一个现代职业人。
第三,人的职业社会化的目标是既具有主体意识又符合特定职业需要的合格的职业人。与人的基础社会化目标——“社会人”相比较,职业社会化有着更加具体、明确的目标——职业人。但两者之间又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我们所生活的现代社会正越来越被各种具有高度专业化技能的职业所统治”,所以,一个人如果不能成功地扮演某种职业角色,他就无法获得一定的社会地位,也就无法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
第四,人的职业社会化离不开特定的、有关职业的社会条件与文化环境。这里所说的社会条件与文化环境既包括家庭、学校、同辈群体、职业场所等社会化的主体条件,也包括一定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客体条件。正如人的意识永远都不会凭空产生一样,人们对于职业的理解与认知总是在一定的职业文化环境中潜移默化、耳染目濡,逐步形成的。现代信息社会,职业活动的媒介不仅是有形的机器设备,而且充斥了大量的无形的信息环境,使得人职业认知的来源变得越来越抽象,往往需要一定的智力与知识基础才能获得,所以,现代职业人一般需要更高层次的教育与训练,职业社会化变得越来越重要。
第五,人的职业社会化不仅要使人成为适应职业生产需要的劳动者,还要使人成为具有主体意识的职业者。职业活动中的人不是简单依附于机器,被动的工具,人的主观态度、主体意识对生产活动的数量、质量与效率都有非常显著的影响。只有具有主体意识的人才能成为社会生产过程中最革命最活跃的生产要素,才能在适应职业需要的同时,积极主动创造性地推动其他生产要素的变革,进而促进社会的、职业的进步与发展。
“人的职业社会化”与“人的社会化”是具体与一般的关系。合格职业人是合格社会人的前提。良好的职业社会化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实现由学校到职场的顺畅过渡,而且能够有效地提高其职业生活质量。(责任编辑:张学英)
作者简:蓝欣(1962—),女,博士,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职业教育教师研究院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教育测量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