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则……”释义管见

2016-02-17陈兵庆

中学语文 2016年33期
关键词:太学天资宋濂

陈兵庆

“非……,则……”释义管见

陈兵庆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3课《送东阳马生序》中有一句:“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教学参考书》把其中的 “非……,则……”译成 “不是……,就是……”,而其它教辅资料,如使用较广的《教材全解》译的是“不是……,而是……”。

笔者以为,于情(作者的写作意图)、于理(表达的合理性)、于法(文言的意义及用法),“非……,则……”在《送东阳马生序》中都应该释为“不是……,而是……”。

于理,人类在表达这方面的世界观时,表达的自然是“‘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不是天资低下,而是用心不专”这一妇孺皆知的道理,而“‘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不是天资低下,就是用心不专”,更侧重于表达一种客观存在。

于法,在词义上“非”为“不(是)”之意,“则”为“(就)是”、“(而)是”之意。在语法功能上,“非……,则……”除了能表达“不是……,就是……”这种选择关系外,也绝对能表达“不是……,而是……”这种并列关系。诚然,不能因为“非……,则……”有表达“不是……,而是……”并列关系的这种语法功能,就认为《送东阳马生序》中的“非……,则……”是并列关系,不过,作为语言运用,即使典籍里没有某种意思,或没有某种用法,也不能说就不能作某种语言运用,这样的语言运用实例简直俯拾皆是。

“他一整天都宅在家里”,词典上不见得有“宅”的这种意思和用法,但能说“宅”就不能这样运用吗?

当然,无论正确的世界观是什么,无论“非……,则……”有怎样的语法功能,关键还是要看作者自己表达的是什么,这才是问题的根本所在。

那么,宋濂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呢?

洪武十一年,即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他去京都朝见明太祖。正在太学读书的东阳青年马君则前来拜访他,并说自己将回乡探亲。宋濂了解他是个“善学”的人,便写了这篇序勉励他。宋濂抓住怎样实现“学有所成”这一点,现身说法,语重心长,借褒扬同乡马君则,以教化太学诸生。他自叙青年时期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并与太学生优越的条件加以对比,有力地说明了学业能否有所成就,关键在于主观是否勤苦用心,不在天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

显然,将“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资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译成“他们中如果学业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养成的,不是天资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哪里是别人的过错呢?”这样翻译是违背了作者的良苦用心的。

现实中客观存在着因天资低下而学无所成者,但宋濂并没有把学无所成归因于天资低下的意图,反而在列举了太学生衣、食、住、学、师、书等方面种种优越条件后,立即发出议论,点明主旨,原文如下: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且作如下翻译:“如今的学生们在太学中学习,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都赠给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没有冻饿的忧虑了;坐在大厦之下诵读经书,没有奔走的劳苦了;有司业和博士当他们的老师,没有询问而不告诉,求教而无所收获的了;凡是所应该具备的书籍,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再像我这样用手抄录,从别人处借来然后才能看到了。他们中如果学业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养成的,不是天资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哪里是别人的过错呢?”

这种翻译,前后逻辑上何其不通!甚至深层次地影响到“非……,则……”句译句的语感,读起来十分别扭。

太学生们“有廪稍之供、有裘葛之遗、坐大厦之下、有司业和博士为之师、凡所宜有之书皆有”,条件不可谓不优越,作者籍此表达他们锦衣玉食,纨绔轻学,用心不专,才导致他们学无所成,哪里是因为天资低下?这样的逻辑昭然入目,何其明白。

作者在第一段就已经为后文表达“不是天资低下,而是用心不专”这一观点做足了铺垫。第一段在讲了自己艰苦的求学经历后,结句说“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意思是,我虽然天资低下,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

作者自己天资低下,条件如此艰苦,尚能学有所成,他又怎会将太学生学无所成归因于天资低下呢?果真如此的话,这样的劝勉该会显得多么苍白无力!

所以笔者坚持认为,《送东阳马生序》:“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之“非……,则……”应译为“不是……,而是……”,这也是许多《教学参考书》和古文译本所持的主张。

★作者单位:湖北十堰市郧阳区城关镇第一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太学天资宋濂
诚信的宋濂
别让“天资递减律”成为孩子进步的障碍
宋濂冒雪访师
宋濂诚信求学
汉代太学如何培养治国安邦之才
天资聪颖,幼年诗作得赞许
嵇康·绝响
借人物 及时还 后有急 借不难
宋代太学教育管理的责任追究
论东汉前期太学衰微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