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离“真实”有多远
——从优质课评价标准看中学语文教学现状
2016-12-27杨文黔
杨文黔
“优质”离“真实”有多远
——从优质课评价标准看中学语文教学现状
杨文黔
贵州省 《中学语文优质课评选课堂教学评价表》将优质课课堂教学的评价指标设定为六大项15条,标准有对教学目标和任务的要求,有对教师学生“双主”的要求,有对方法和效果的要求。与以往不同的是,“学生行为”评价标准的出现,意味着评价标准努力与新课程理念接轨,开始有步骤地从对教师的关注转向对学生的关注。我们不妨用这个标准来看看语文教学现状,看看这“优质”离真实的语文教学还有多远。评价表如下:
评价项目 评价要点1.教学目标 (1)符合课程标准;(2)符合学生实际;(3)可达成性;2.学习条件 (4)学习环境的创设;(5)学习资源的处理;3.教师行为 (6)指导范围的有效;(7)教学组织的有效;4.学生行为 (8)学习活动的态度;(9)学习活动的广度;(10)学习活动的深度;5.课堂气氛 (11)课堂气氛和谐;(12)教学方式多样有效;(13)师生精神状态好;6.教学效果 (14)目标达成度高;(15)问题解决率高。
一、教学目标
1.符合课程标准
怎么才叫教学目标“符合课程标准”?语文教材不同于其他学科,每一篇课文教什么不教什么,就取决于教师设定的教学目标。设定的教学目标不同,教学内容自然也不一样。实际上,不少观摩课听完以后,感觉语文教学的目标就是教这篇课文它写了什么,至于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就一带而过了。
有些语文课的目标居然有七八个,在实际教学中形同虚设,根本无法达成,而且有的目标重复。比如,有老师把诗歌教学目标设定为 “提高深入解读诗歌的能力”,可怎样才算“深入解读”呢?目标的模糊性往往让很多老师无所适从。
有的教学设计列出的教学目标通常是:落实基础知识,体会作者情感;学习文章写法……目标显得笼统模糊。倒不如目标单纯些,明确些,以便于操作。
2.符合学生实际
由于比赛是借班上课,事先不允许接触学生,就课前几分钟去了解学生实际,实在考量老师功力,考量教学机智。教师得迅速捕捉学生信息,灵活调整教学。
再者,课文内容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取决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限定和延伸在优质课赛场上如何符合学生实际?教师选课的集中重复也让人惊讶。集中在诗歌散文这一块的多半是女老师,而且教学多半是走情感路线,语文教学还真是“为情所伤”。
3.可达成性
只有设定清晰的语文教学目标,才会有正确的教学策略,才会有真正的语文教学。确定的目标有没有靠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是那么容易达到,但跳一跳,是够得着的。有没有可操作性?这些教学目标有没有宏大到一节课根本承载不了,或者说笼统模糊到放在任何一节课里都说得过去。
行为目标运动的开创者梅杰认为目标有三个部分:行为目标、条件和标准。其中,“行为目标”指的是希望学习者做什么的目标陈述。“条件”指的是对行为发生的条件的描述。“标准”指的是尽可能地对可接受的行为表现的标准进行客观描述。语文学科特点决定了达成标准很多时候不适宜用具体数字表示,即便如此,对一节课达成目标的表述也应尽量具体清楚,加强切合性和可操作性。
二、学习条件
1.学习环境的创设
黄厚江老师提出的语文课堂的四项基本原则中第一条就是和谐原则,追求语文课堂教学境界是人与人的和谐、内容与形式的和谐、语文和非语文的和谐。好的学习环境创设是和谐的人文环境的创设,这种和谐的课堂需要师生这两个主体共同营造。
2.学习资源的处理
资源的处理上有一种现象,就是对教材的漠视和利用不够。教材上可以利用的学习资源,比如单元提示、课前的阅读提示、课下的注释、课后的研讨练习等等似乎被老师们淡忘了,大家花更多的时间在网上、各类参考书和制作PPT上,唯独不喜欢把语文书认认真真地研读几遍。语文教学要回归文本,减少表演成分,减少花里胡哨的PPT,减少莫名其妙的拓展,取消各种喧宾夺主的非语文活动。
三、教师行为
1.指导范围的有效
教师的指导作用在过程中体现,通过指导,学生由不会到会、由浅到深、由片面到全面。没有学习过程,就没有教学价值。教师凭什么去“指导”?是你的表情,你的板书,你的教学语言和行为,是点拨是诱导?教师会指导吗?指导的方法多样吗?“范围”是什么?是教学行为覆盖的学生范围,是学习行为覆盖的学生范围,比如是全体学生、是个别小组还是个别学生,这是范围的大小问题。不过用“有效”来搭配“范围”似乎不很恰当,改为“指导方式的有效”可能更妥帖一点。
2.教学组织的有效
怎么组织教学,活动怎么设计,环节怎么推进,直接决定一节课的成败。课堂的时间和空间要更好地用在学生的语文学习上。带进课堂的东西,无论是各种信息还是各种活动都应该节制和慎重。阅读的本质是通过文字走进文本。阅读是要抓住文字品读,感受字里行间的内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塞进不必要的知识、文献和太多随意的信息是值得我们警惕的现象。
四、学生行为
1.学习活动的态度
什么是态度?学生有兴趣,有积极主动参与的意愿,有跃跃欲试的表现欲望,能认真对待老师提出的要求,有“我的地盘我做主”的豪气,这就是我们期待的态度。
2.学习活动的广度
组组交流讨论碰撞展示了么?听说读写的活动设计有一定程度的体现没有?人人都参与了没有?如果一节课就是那几个好学生在和教师来回交流较量,是很难说得上“广度”的。
3.学习活动的深度
活动与目标有关系没有?活动与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有关系没有?活动有没有更多地着眼于学生的思维品质的培养,有没有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让他们在各种感性的活动中走向理性的思考。
五、课堂气氛
1.课堂气氛和谐
在语文课堂上表现出来的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和谐,是教师、学生和文本、编者的情感基调的和谐共振,是学生和学生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在合作交流中所表现出来的负责任的理性表达,是自我与他者、团队之间的友好合作与良性竞争。
2.学习方式多样有效
“学习方式的多样有效”放在“课堂气氛和谐”这里似乎不妥,它并不仅仅是为“课堂气氛”服务的,还要更多的要素在其中。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有效”,说明学生掌握了多种学习方法,面对教师布置的各种学习任务和活动有自己的完成方式,而且这种方式适合自己,能轻松完成,完成质量高自然就说明其“有效”,但是现实是不少老师只关注自己的教,对学生学的指导不够。
3.师生精神状态好
什么叫状态好?不一定是个个脸上喜气洋洋,师生一起沉入到文本中去,悲喜自在,身心都在文字营造的世界里,也可以说状态好。学生想说、敢说、会说,能自信大方地展示自己,教师精神饱满,神情专注,激情投入,这就叫“状态好”。
六、教学效果
1.目标达成度高
教师自认为目标达成了,在学生那里不一定如此。在教师赛后的说课中,我们总是可以听见教师抱怨学生的能力没有预想的好,没能完成自己布置的任务,导致事先的教学预设没能很好地达成。可教师是否应该反思一下:这次的学习任务适合这种方式吗?自己的驾驭能力能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吗?自己能扮演好一个学生学习的热情的支持者、朋友般的指导者的角色吗?
2.问题解决率高
是不是导学案、学习单上的题目都做完了、做对了,就叫解决率高?问题是什么?是教学目标上本身要完成的任务,什么种类的问题,是教的,是学的,是人的问题,是文本的问题,落实目标过程中的问题,障碍均一一跨越,才叫问题解决了。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评价指标努力向课程理念、课改靠近,眼光更多地转向学生,表面上教师的退后,但背后需要的是教师更深的功底,教师并没有退出舞台,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评价标准就是要让真正的学习在学生身上发生,但还不够,只有首先让学习和研究在教师身上发生,才会让学习在学生身上发生。
★作者单位:贵州毕节市教科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