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黑色幽默,演绎一个好读的故事(评论)
2016-02-16凌鼎年
凌鼎年,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究会秘书长,美国纽约商务出版社特聘副总编,香港《华人月刊》《澳门文艺》特聘副总编,美国“汪曾祺世界华文小小说奖”终评委,蒲松龄文学奖(微型小说)评委会副主任等,在《人民文学》《香港文学》等海内外报刊发表过3000多篇作品,出版、主编过数百本作品集。作品译成9种外语多种教材,曾获冰心儿童图书奖、叶圣陶文学奖等300余个奖项。
修祥明,目前旅居于新加坡,乃新加坡的华人作家。2001年,43岁的修祥明毅然去了新加坡,一晃15年了。
他是山东即墨人,出国前在青岛的一家疗养院当厨师,特一级厨师。在国内时,他以《天上有只鹰》,在小小说文坛打响名头,又因《小站歌声》收入多种选本,收入正规的高中语文课本而名声大振,名列小小说名家之列。但他主要精力还是在写长篇小说,写中短篇小说。
出国后,修祥明还干老本行,由于手艺精湛,似乎很得五星级大饭店老板的器重。在新加坡的15年时间里,他创作了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与小小说,多篇作品被《小说月报》等选刊转载,目前,多部作品在修改、打磨中,并不急于发表。修祥明属沉得住气的作家。
短篇小说《一群老鼠会跳舞》,是他请我看看,提提意见的。我先睹为快,留下不俗的印象。正好《红豆》要我组东盟华人作家稿,毫不犹豫地就推荐了这篇。
一看题目《一群老鼠会跳舞》,有的读者可能会说:胡编乱造,老鼠怎么会跳舞呢?接触过海外现代文学的读者,可能会意识到这是一篇黑色幽默的小说。其实,老鼠会不会跳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修祥明借跳舞的老鼠这个意象,把故事演绎得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亦庄亦谐,扑朔迷离,大大增加了故事的可读性。让读者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体味到作家的智慧与寓意,真可谓独具匠心。
故事发生在某山区穷困的猫村,这小村只有三十一户人家,一百三十一口人,主人公是村里的会计石头与宫书记。时间是上世纪九十年代。
故事从石头与棉花新婚之夜切入。石头与棉花的三间新房是石头的爹外出打工,用命换来的。就在新郎新娘准备钻入被窝,行周公之礼时,村里的广播喇叭响了,响起了《老鼠爱大米》的歌声。小村的广播唱唱流行歌曲,这不奇怪,但半夜三更播这歌曲就让人奇而怪之了。
最后弄清楚了,这广播的歌声不是宫书记放的,而是几只老鼠跳舞时,无意中打开了广播的开关。
在闹清原委的过程中,作者很自然地穿插了猫村为什么叫猫村的原因。原来猫村的得名,并非是猫狗之猫的猫,而是猫头鹰。虽说此猫非那猫,但猫村实在没有其他资源,一心想帮助乡亲们摆脱贫困的宫书记经过深思熟虑,准备动员全村村民集资盖猫王庙,以便吸引城里游客,从而创收,走向富裕。自然,这不失为一个有创意的点子。乡长原本是不同意的,认为给猫盖庙,是瞎胡闹、不严肃、不慎重的表现,但经不住宫书记三寸不烂之舌的所谓据理力争,最后定下盖庙大计。宫书记的算盘打得蛮好,如果猫王庙盖起来了,也算是为乡亲们办了一件实事,也是一件有政绩的事,乡亲们得益,他也沾光。有了创收,有了经济来源,以后想干点其他事,还不是小菜一碟,顺理成章的吗?
然而,事情坏就坏在然而上。出了大老鼠跳舞的稀奇事后,受到刺激的棉花第一个提出要退出集资,不愿再参与盖猫王庙,牵一发而引全身,老鼠如此猖獗,如此肆无忌惮,这不是向盖猫王庙挑战吗?村民们也觉得这不是个好兆头,于是纷纷要求退出集资。眼见好事要成了,就因为老鼠跳舞而泡汤了,宫书记心不甘啊。但宫书记很善解人意,他让村民回去与家里人商量、讨论,明天最后决定。如果村民们一致说猫王庙不盖了,前期用的钱由他宫书记贴出——多好的书记啊。
烧了个精光——这让会计石头跳了起来,因为盖庙的集资款锁在了村委会办公室的抽斗里。完了,完了,闯下大祸了,怎么对得起乡亲们呢?
这把火究竟是怎么烧起来的?是电线短路?是天火?总之,这大火烧得蹊跷,难道真的是那一群大老鼠干的吗?也许吧,如果是,那确乎是天意了。猫村只有三十一户人家,如果这群老鼠在某个乡镇或某个城市的机关大楼里跳舞,那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生活往往比想象的还要荒诞,这才是真实的生活!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就是作家的思路,就是作家提供给读者的思考。
不过,细心的读者可能在第二节中读到过这样一段描述:“宫书记从小就是猫村最聪明的孩子,到猫山上捉迷藏,别的孩子都被捉到过,他却没有失算过一次。到猫山上捉老鼠烧着吃,别人往往空手而归,他一次能捉十几只。”我想这绝不是修祥明的闲笔,很可能是伏笔。
作者没有肯定起火的具体原因,不过也多少留下了空白,留下了若许线索,聪明的读者自可去想象,去破案。不管最后的谜底是什么,至少故事很好读,吸引读者一口气读到底了。仅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篇小说也算成功了。如果还能发掘出什么深刻寓意,那就算是有内涵的优秀作品了。
责任编辑 张 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