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重视选修课程 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分析

2016-02-16陈萍

知音励志·社科版 2015年12期
关键词:选修课程语文素养培养

陈萍

摘 要 “语文素养”是新课标提出的新理念,它是由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组成。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从三个维度入手,使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成为可能,是“语文素养”得以提高的保证。

【关键词】语文素养;选修课程; 培养

“语文素养”作为一种新理念的提出,自始至终地贯彻在整个高中新课标之中,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高中语文的“选修课程”重建了一个新的语文课程结构 ,使“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有了保证。我们应当从“知识和能力”、 “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入手,发挥选修课程的独特作用,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 “知识和能力”在选修课程中的改变

高中新课标对“知识和能力”的认识与传统的知识能力观有很大的不同。“知识”方面,不像以往把知识分割成“字、词、句、篇、语、修 、逻、文”那样一个个的知识点, 更看重的是知识的整体性与整合性。“能力方面”也大大地拓宽,不局限于应用性,增加了审美性和探究性。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 那种单纯“接受式”教学效果远远不如 “放任”学生自主阅读大量作品,让他们自己去感悟或体味,这就决定了解决“知识和能力” 方面的问题不能单靠必修课,必修课受其课时限制,只能做基础铺垫,更有效的途径是通过修课程来完成。例如,在文言文教学中,必修课的任务是学习了一些必要的实词、虚词和基本句式等基础知识,选修课就不需拘泥于这些内容的学习,而更需要老师为学生创造一个阅读氛围,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大量的作品去体验文言文的内容美、形式美、语言美,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探究能力。探究能力探究能力作为一个较为新兴的概念更值得注意,它蕴藏于探究性学习之中,范围十分丰富。教师应该在选修课程中因势利导,为学生创造一个探究平台,使学生掌握探究方法,感受探究乐趣,获得探究成果。

2 “过程和方法”在选修课程中的体现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认识论一直在强调“学生为主体”,但这个“学生主体”是在教师主导下的主体,是由教师设计组织的教学认识过程中充当主体,因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主体。语文的学习“过程”则表现为学生在教学中认识的对象不是直接经验,而主要是间接经验;学生的认识方式不是探索发现,而主要是接受与掌握。这就是教学中的“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关系。它最大的特点是教师在教学这个“过程”中始终占有话语权。当今世界教育教学改革潮流中, “过程和方法”的问题逐步在改变,根本原因就是我们的教学对象随着年龄知识能力的增长,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不再是一味地接受在教师设计组织或者叫圈定的教学范围中掌握间接经验,而是需要通过自身探索、发现,主动去获得直接经验。据此,在选修课中,我们老师不应该一味地定结论、要学生出成果,而是应该放手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充分发挥他们在课堂上的主体性。新课标指出:“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不能简单地以活动结果作为主要依据,而应将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与结果统一起来,以学生在自主探究中的表现,如态度、创意、责任心、意志力、合作精神、参与程度和交往能力等方面,作为评价的重点。”这就要求我们要用一种长远动态的眼光去对待学生的学习,注重过程,淡化结果。例如,演讲或辩论是综合性很强的言语表达活动,在开设“演讲与辩论”方面的选修课后,,教师可以分阶段、简明扼要向学生介绍一些“演讲与辩论”的基本常识,点到为止, 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如何给学生安排场合、搭建平台,组织学生如何训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扬优点,克服缺点,达到进步;学生在演讲或辩论的“过程”中作为真正的实践主体站在第一线上去获取直接经验,他们在坚持训练一段时间后,将会在不知不觉中扩充了知识,锻炼了思维,培养了胆量,掌握了技能,形成了风度。更重要的是,如此潜移默化学习过程必然促使学生尝试并摸索出适合自己的一些“方法”,甚至还会创造出新的方法。学生在体验“过程”、掌握“方法”的同时,进而能获得学习成就感,激发“学语文,用语文”的兴趣,这些方法的体验和创造要比教师的传教有意义得多。“过程和方法”应贯彻于整个选修课程中,才能使选修课发挥其独特作用。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选修课程中的完善

如果把“过程和方法”看作是“语文素养”这个动态体系的中轴的话,那么“知识和能力”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则是保持平衡发展的两翼,更加完善地体现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质,避免单一化、片面化的问题。言语交际正是情感表达的一种方式,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富有“情感”,具有更多的情感性。“态度”从狭义上理解是指对语文学习的看法及对之采取的方法、行为,广义上理解还应该包括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等等。而“价值观”则贯穿着人生发展的全过程。它不仅影响和决定我们做什么、体验什么,而且从根本上影响和决定我们成为什么人。引导、培养学生形成向上、健康、积极的价值观是作为人文基础学科的语文课程的一项基本任务。选修课程更加有意识地倚重小班教学的组织形式,倡导师生之间更紧密地互动,着力于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 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从而弥补了必修课程的诸多局限性。在平时选修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更加灵活地做好学生的成长记录,较全面地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由于传统的阅读教学偏重于内容概括,忽视情感体验 ,所以教师有必要帮助引导学生学会进入文本的深层次世界中,和学生一同去体验人物形象的情感和心理活动,加强学生与文本、与作者进行“对话”,在品味、诵读、意会上下工夫。为此,选修课的课堂不妨成为学生就文本进行情感抒发的论坛,让他们一起切磋、共同探讨,课后还可以组织写读书笔记、读后感等。通过文质兼美的文章的熏陶和人文关怀,学生可以从中得到某种启示,受到某种感染,从而形成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悟出什么才是“真善美”。这样的教学比单纯的道德说教的效果自然会好得多。

4 结语

总之,在新的课程标准的指导下,选修课程的设置改变了必修课程一统天下的单调局面, 重建了一个新的高中语文课程结构,为课改注入新的活力。我们只要善于把握选修课程其在“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着力点,就一定能够切实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曹勇军.高中新课程实践引领·语文[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温立三.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教材改革的历史及当前存在的问题[J].语文建设,2006(11).

作者单位

安徽省庐江第二中学 安徽省庐江县 231500

猜你喜欢

选修课程语文素养培养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时事资源让高中语文课堂锦上添花
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开展高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让学生自己选择课程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的“潮课”热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