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剧本课堂”课型结构探索

2016-02-16赖丽珍

教学月刊(小学版) 2016年34期
关键词:课型课文情境

□赖丽珍

“剧本课堂”课型结构探索

□赖丽珍

所谓“剧本课堂”,就是以课文、剧本为载体,将语言训练融合在“剧本”里,并巧妙植入听说读写,或导或演,或编或创,从而将语文读写过程活动化的一种有效形式。在实践中,教师可以从寻找不同文体课文与不同剧本的契合度出发来探索“剧本课堂”的不同课型结构以及具体操作方式。“剧本课堂”为语文教师开拓了读写训练的新路径。

剧本 课型结构 读写实践

什么是“剧本课堂”?

“剧本课堂”就是以课文、剧本为载体,将语言训练融合在“剧本”里,巧妙植入听说读写,或导或演,或编或创,将语文教学过程“活动化”。“剧本课堂”丰富了语言训练的形式,深受学生的欢迎和喜爱。应当说,“剧本课堂”为语文教学开辟了一条崭新的路径。

笔者通过研究发现,课文的体裁不同,与各种类型“剧本”的契合度也就不同,因此,开发的“剧本”样式不同,相应的“戏路”当然也不同。下面,笔者以平时教学实践中探索过的几种不同的课型结构为例,来阐述“剧本课堂”的具体操作方式。

一、寓“人”于戏,创编故事剧本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课文都是写人叙事的,教师一般会围绕人物、事件,进行概括归纳的训练、有感情的对话朗读、人物形象的感知等相关的教学活动。这与电影拍摄中的剧情介绍、台词练习、角色塑造极为相似,教师可以“电影剧本”为载体,通过“情境演读”,展开语文教学的实践活动。

在“剧本”情境里,这类课文的课型结构一般为:

适用课文范围:文学小说,如《将相和》《夜莺的歌声》《小嘎子和胖墩摔跤》《晏子使楚》《金钱的魔力》等;童话寓言,如《扁鹊治病》《小木偶的故事》等;文学剧本,如《半截蜡烛》。

下面以《孔明智退司马懿》为例,谈谈具体操作方式。

(一)导演说戏,以“说”梳理“读”,初识人物角色

整体感知是阅读教学的第一步,学生原本比较排斥的概括归纳、分段写段意的练习,我们要想方设法让它变得有趣、好玩。在“剧本情境”里,课文的内容概括隐匿成了“剧情介绍”,学生的角色也转换成了“导演”。在这种特定的角色情境里,通过“导演说戏”进行角色体验和任务认领,学生能更投入地进行语言实践活动,从而促进对课文的理解和对知识技能的掌握。

(二)演员演戏,以“演”创设“读”,诠释人物个性

在整体把握“剧情”之后,接下去进入“剧本课堂”最精彩的环节——即兴“导”“演”。“剧本课堂”运用情境教学,通过“演员演戏”,在台词练习、服装道具安排、神态动作的场景设计中进行人物形象的感知,使学生兴趣盎然,乐此不疲。

此时,在学生对台词深度解读的基础上,教师创设了“军中传令”情境,通过“师生配戏”把学生带入了当时的紧张氛围中,读得入情,演得入境。这样的表演,学生不仅能更深地体会到人物的性格特点,而且还能深刻地认识到语言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所起的作用。

(三)编剧续戏,以“写”拓深“读”,丰富人物形象

有些课文虽有一定的故事情节和场景,但是最后,往往戛然而止,没有完整的结尾。教师可以利用课文的情节,让学生根据故事发展的合理性和延续性补全故事内容,进行剧本创编。在《孔明智退司马懿》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进行情节创编,试着写一写司马懿中计后的情节。在展开司马懿内心世界的过程中,孔明的形象变得更加丰满起来。这样的情节创编实践活动,学生经历的不仅仅是一次练笔,还有对孔明这一人物形象更进一步的感知。

(四)观众评戏,以“议”交流“读”,解构人物内涵

当然,“剧本课堂”不能仅停留在表演的形式上,不能只追求热热闹闹的场面,还应该从思维训练的角度处理课文,将课文视为内涵丰富的思维训练材料,引发探究与思辨。课堂上,教师借“观众评戏”活动,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能力。

易中天的三个评论如一块巨石,激起了学生表达的欲望。学生们通过提取课文信息,结合《三国演义》中孔明相关事例的阐述,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观点。这样,学生不仅锻炼了思维能力,而且提高了文学鉴赏能力,为日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寓“诗”于戏,创编诗意剧本

小学课本里收录了50多首古诗词,每一首经典诗歌背后,都有着诗人鲜为人知的心路历程与情感密码。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朗读感悟、字词品读、画面想象来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在此基础上,还可以通过撰写“微电影剧本”再现情境,以此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和震撼。

在“剧本”情境里,这类课文的一般课型结构为:

适用课文范围:思乡诗词,如《秋思》《长相思》等;送别诗,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等;描写社会生活情景、自然景观的,如《清平乐·村居》《独坐敬亭山》等。

下面以《长相思》为例,谈谈具体操作方式。

(一)诗中寻景,入戏先入境

诗人的情感不直接表露,而深藏于所描绘的景象之中。诗词学习,首先要让学生通过联想去体会景中所包含的情感,领悟其中的意境。

如《长相思》教学中,教师以“诗词微电影剧本”为载体,让学生通过画找、悟读、想象等方式,将诗中的“山水”“寒灯”“风雪”意境具体化,脑海中产生一个个“有形的图画”,即“景”。微电影镜头式的画面捕捉,使诗人的内心情感通过具体的景、物逐渐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学生披景入情,因景寻情,品出个中之情。

(二)“本”中构境,入戏必悟情

学生通过“诗词微电影剧本”这个载体,在“寻景”的过程中,已经借助想象外化客观之景,捕捉诗人内在虚化之情。但要走进诗人内心,还需深入“剧本”,进一步再现诗词意境。

如《长相思》教学中,教师让学生从“山水”“风雪”“寒灯”三组镜头中,选择一组镜头,试着写一写情境画面。

通过微电影情境画面的再现,学生在对人、景与物的描写之中,将各种意象组合,勾勒出作者的生活图景,融情入景,使无情的事物有情化,构筑了耐人寻味的意境。

(三)心中悟情,入戏须走心

微电影构筑了诗词的意境,使“情”有了依托,“境”有了灵魂,诗句里隐藏着的作者的心灵与读者的心灵在无形之间相融了。这时,我们通过微电影剧本中“角色”的倾诉,让学生入情入境,与文中的人物会面,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如在《长相思》教学中,教师让学生为自己设计的情境画面配上内心独白。此时,学生的情感像泉涌一般宣泄,与诗人的情感交融在一起,这便是“入情入境”。微电影剧本,不仅让“景”生动起来了,“境”丰富起来了,而且让“情”也丰满起来了。这样的抒写表达,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促使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从诗句表层走向诗句深处。

三、寓“景”于戏,创编风情剧本

小学课本中,收录了很多写景状物的散文。教师教学这类课文时,往往会出现非常尴尬的情景:一旦播放完视频、图片,学生的兴趣也就过去了,文字中的美景以及作家表达美的方法似乎已无关紧要了。怎样才能让学生主动深入文章中去发现美、感受美呢?“风光纪录片电视脚本”这一新鲜事物,开启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大门。

在“剧本”情境里,这类课文的课型结构一般为:

适用范围:写景类散文,如《乡下人家》《五彩池》《草原》等;状物类散文,如《爬山虎的脚》《白鹅》等。

下面以《林海》为例,谈谈具体的操作方式。

(一)剧组采风,分镜取景

教学此类文章,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文章介绍了哪些景物,知道课文的内容结构。在《林海》的教学中,教师设计了电视宣传片“剧组采风”的活动,以“宣传片脚本”为载体,让学生自主探究。学生通过默读思考,聚焦描写“岭”“花”“林”的段落,提取课文信息,理出分镜头主景,形成课文内容的结构提纲,从而对文章脉络有了一个清晰的整体感受。

(二)导演定位,按序布景

通过“剧组采风”活动,学生知道文章介绍了哪些景物,接下去的学习活动就是通过对课文中重点段落、优美词句的评析,了解景物的特点,明确描写的顺序和观察的角度。与其让教师带着学生“看风景”,倒不如让学生自己去“拍风景”,这便是“导演布景”。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通过对重点段落、优美词句的品读,提取了课文的关键信息,提炼出了景物的特征,并对作者的观察角度有所关注。这一切都是在“导演布景”的任务驱动之下积极完成的,没有了教师的琐碎分析,学生完全是自主的。课文的“景”已在学生心中,并通过“宣传片脚本”进行主观表达,这是知识的吸收、内化、理解和运用的过程。

(三)演员配词,诗意释景

无论是哪类写景的文章,都不是单纯地为写景而写景,而是借助对景物的描写,通过比喻、夸张、拟人等方法来抒发对大自然的赞美,感染读者。因此,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语句,体会寓情于景的意境是必不可少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配解说词”的活动,开展朗读训练。

如在《林海》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自主画找最富有特色的文字,为“主景”——“岭”“林”“花”配上解说词,聚焦课文中的重点段落进行朗读训练。“演员配词”的探究活动,既训练了学生通过对事物的准确描述和渲染来感染观众,又使学生在感受文章言语形式的过程中领略了文字美和景色美。整个教学过程不失生动,不显枯燥,学生也学得快乐。

四、寓“理”于戏,创编思辨剧本

小学课本中有很多哲理类课文,蕴含启示、哲理、道德、价值观等。教学这类课文,教师都会有这样一种困惑:道德是非看起来是个简单的对与错的问题,可理解起来却很难,学生往往是一知半解,懵懵懂懂,并没有很深的认识和感悟。教学会陷入枯燥的说教境地。该怎样教学此类课文呢?我们可以利用“剧本课堂”的优势,创设情境,以“栏目录播脚本”为载体,聚焦话题,展开思辨。

在“剧本”情境里,这类课文的一般课型结构为:

适用范围:哲理类课文,如《钓鱼的启示》《中彩那天》《自然之道》等。

下面以《中彩那天》为例,谈谈具体的操作方式。

(一)话题聚焦,抓住戏剧冲突

教学这类课文,教师首先要从课文描写的小事或现象中发掘内含的深意,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紧扣文本内容或表达特点设计问题,进而展开课文的学习。而这个话题的提出尤为重要,它必须能让学生广泛、自由地发表意见,展开讨论、辩论、评议。话题可以由教师确定,也可以采取征集方式。

如在《中彩那天》的教学中,教师创设了“栏目录播”情境,以“录播脚本”为载体,向学生征集选题。

在整体感知课文之后,教师创设了“今日说法”栏目录播的情境,设计了向观众征集本期话题的活动。学生通过默读思考、小组交流,完成了“新闻30秒”(课文的主要内容)的口播任务,并梳理了共同关注的几个话题:“车子该不该还回去”“代买彩票中奖,奖品该给谁”……最后师生共同确定议题。通过话题的聚焦,让学生直接面对核心问题,能有效地引起他们探究的欲望,从而激发内在的学习动机和思维动力。

(二)对话人物,体察人物内心

话题抛出后,教师就要抓住问题的关键引导学生深入阅读。不仅要从形象的叙事中了解问题的根本,更要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与文中人物会面,在与人物对话的过程中感受是非观念。

如在《中彩那天》的教学中,教师根据本期话题“代买彩票中奖,奖品该给谁”,创设“新闻人物面对面”情境,设计了“人物采访”活动,让学生完成一次模拟采访。此举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体验文中不同人物的价值观。在任务驱动下,学生纷纷与文中的“父亲”“母亲”“我”对话。如有的学生面对文中的父亲,提出自己最想问的问题:“请问这位父亲,您为什么不马上通知库伯来现场取车,而要第二天还车呢?您梦寐以求的就是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既然没有人知道,为什么又要还车呢?”问题提出后,学生产生了急切了解答案的需求,会主动地开展探究。在还原“人物采访记录”的过程中,学生走进文本,自主研读描写父亲神态、行为的语句,以自己实际的体验,站在父亲的角度去亲历矛盾的过程,切实体会父亲面临的“道德难题”。

(三)观点碰撞,绽放思辨光芒

通过对话人物,学生对文中人物的价值观有了比较直观的体会。由于话题比较贴近生活,学生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认识,也有自己的观点,会积极地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教师要善于抓住教育契机,在教学中通过辩论进行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在争辩、交流中使学生思维动起来,体验真起来,语言活起来。

如在《中彩那天》的教学中,教师设计“大众参与”的活动,根据本期话题“代买彩票中奖,奖品该给谁”开展辩论。此辩题能够引领学生探微索隐。学生认真研读课文,前后勾连,咀嚼课文语句背后的深意,品味细节之处的滋味。还车?留车?“利益”与“道德”的抉择,使学生在激烈的争论中置身于矛盾冲突中,积极思辨。当学生的争论以正方“舍利益而取诚信”结束时,“道德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一文一剧本,一课一剧场。不同体裁的课文,知识的切入点、能力的训练点,都是不同的。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考虑课堂要落实的学习目标和剧本的契合度,扣准“戏路”,设计语文实践活动,落实听说读写训练,让学生穿越在“课本”与“剧本”之间,徜徉在“课中”与“剧内”,那么,课堂才能精彩纷呈,高潮迭起。

(浙江省龙游县阳光小学 324400)

猜你喜欢

课型课文情境
不同情境中的水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合作学习法在不同课型中的有效性实践研究
背课文的小偷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例谈在不同课型中培养史证意识
背课文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