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传统文化 提升语文课堂教学境界
2016-02-16曹津津
曹津津
渗透传统文化 提升语文课堂教学境界
曹津津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宫商角徵羽,琴棋书画长,弟子规行事,三字经育人,百首经典剧目,千句励志名言,这些都是中华文化长河中需要被铭记和借鉴的财富。语文,作为一门授予语言艺术,提升文学素养的学科,承担着继承传统、发扬文化、继往开来的历史重任。一线教师应该勤于搭建历史文学与语文授课的桥梁,积极在教学中正面渗透传统文化,让学生们重拾传统,重视国文学习。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经验,从营造文学氛围、重视古文鉴赏、古典结合现代等几个方面浅谈了如何利用传统文化提升语文课堂教学境界。
一、营造文学氛围,潜移默化
继承传统、发扬文化的重要环节。所谓“润物细无声”,久居幽兰之室,自然体肤芳香就是这个道理。文学氛围的营造需要处处用心,不应该流于表面。
儒家的礼乐之心,老子的和而不同等等都是非常好的思想教育素材。比如,我们在学习了《岳阳楼记》后,我就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情怀趁热打铁张贴在了教室里,同时我还把“克己复礼为仁”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很多名言作为书法作业在班里展开“招标”竞赛,谁写的好就会被作为代表张贴在教室里,这样不仅提高了同学们能参与传统文学的积极性而且还把书法待到了现代化的课堂。其实营造文学氛围的方式有很多,在者,可以提倡“民族文化展示”的板报主体,呼吁同学们多多创造,还可联系学校广播站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给大家普及一下民族乐器或者传统技艺。校园里洋溢着传统文化的氛围,自然就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同学们对于文化的认识。
浓郁的文学氛围使得学生们能够时刻徜徉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创新的营造方式使得教育不再局限于课本,而是让学生在生活中可以找到传统文化的影子,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重视古文鉴赏,知人论世
古诗文是我们与古人对话,揣摩意境的最好方式。毕淑敏在其作品中提到:“那些古诗词看似盘根错节、生硬难懂却是我们感受传统文化的捷径。”这就启示我们一线教师要重视对于古文的讲解,不仅让学生懂更要让他们产生兴趣,知人论世、隔空对话。
魅力在于它在表现作者情感的同时还略带有时代特点。比如在课下我会提倡同学们多读四大名著,《弟子规》《三字经》等经典名作,每天多读一点古文学即使不深究只博览,对于传统文化的熏陶也是有很大帮助的。而在课上对于一些文言文我会着重讲解和赏析。其实文字是最好的述说方式,在讲到八年级上册《晏子使楚》一文时,就把当时的朝代背景交待的很清楚,身临其境更容易知人论世。本文在语言艺术上运用的相当到位,每一次刁难和晏子的机智回答都值得让人拍手称赞。角色扮演是领略文言文意境的最好方式,在课堂上我会让同学们分角色扮演,甚至基于原文再次创新,让同学们体会文言魅力的同时感受古人的机智。
不仅仅是赏析字、词、语法,更多的是对于传统文化的鉴赏和学习。古诗词就是文化的载体,它们以文字的形式突破空间,向一代代人讲述着属于它们精彩。
三、古典结合现代,柔性延伸
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并不意味着要一直活在过去,继往开来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和前提。林清说:“如果不与时俱进的教学,只是一味的满堂硬灌,迟早被淘汰”。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其实过于生涩难懂的古文容易让学生们失去兴趣。这就要求我们把现代和古典结合起来,多边教学。
发扬和渗透应该凌驾于语文教学之上,现在很多人都很注重对于传统文化的汲取和发展,比如周杰伦的《青花瓷》《菊花台》词曲的灵感都来自于传统文化,2016年春晚谭维维演唱的《华阴老腔一声喊》就是典型的流行歌曲和陕西传统唱腔结合的作品。我在讲述七年级下册《木兰诗》一文时,就利用多媒体搜索到了木兰诗的歌曲作品,添加上曲的木兰诗,在旋律中显得格外引人注目,把木兰的坚毅和乐观表现的入木三分,同学们也没想到,平常乏味的古词竟如此动静相宜,悦耳动听。唐诗、宋词、元曲是传统文化的瑰宝,同时也因生涩难懂不被重视,但加上音律就会变得有趣的多,尤其是元曲本身就是歌词演变而来,加上现代化的科技音效,古今结合,行云流水。
传统文化的兼容性在于它的横向广度,可以在其基础上不断创作;在于它的纵向深度,可以无限的研究和探讨。通过传统文化与现代流行的不断碰撞融合,可以让学生们更好的了解古文化,了解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文学精神。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说:“国文教学不能忘了传统,不能无根基的盲目育人。”目前,应试教育确实存在诸多弊端,为了一纸分数,死记硬背、程式化教学。学生学的多却丢失了语文教育的真谛,教师只记得教书却忘记了育人,这种教学模式只会让语文学科愈发飘忽无根。初中语文应该把传统拾起来重新带给学生一些古典气息,继承传统文化,营造浓郁的文学氛围,让学生触手可及;重点讲解文言翻译,时空与古人交流;紧跟潮流,在传统文化上创新演变,与现代教学相结合,不忘初心、与时俱进。
★作者单位:江苏海门市东洲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