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语文回归本真

2016-02-16吕红莹

中学语文 2016年18期
关键词:人性美真性情人情

吕红莹

让语文回归本真

吕红莹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先乎情者,莫过于真”。所谓“真”,就是要求学生在学习语文后能关注社会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使感情的流露给人以真实感、真诚感。真情是文章的灵魂,抒写真情实感则是学习语文的成功所在。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在学习了语文后能去抒写真性情呢?我就自己执教的一堂细节描写的作文课为引,谈几点看法。

一、巧用下水作文,激发学生抒写真性情

那节作文课的目标是通过细节描写,训练学生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课堂上,我利用多媒体教学,总结出了记叙文细节描写的三点方法。为了起到示范作用,我向学生读了自己写的一篇悼念亡母的文章《我和你》。

这篇文章倾注了我太多的情感,我声音哽咽,自己读不下去的时候,请学生助读。一分钟的沉默之后,泪眼的我也看到了学生的泪水。这时我也明白,这篇文章触到了学生心底最柔软的部分。这样的下水作文,引来同学们许多精彩的细节描写片断:如有同学写的《母亲其实不懂英语》:“不懂英语的母亲,却把一个‘爱’字读得那么深,而啃了十几年的英语课本,却比不上她的一半儿——把‘爱’字读得透透彻彻。”有同学的《奶奶》在写到给奶奶剪头发时“她弱弱地说,可不许给我剪得太难看啊。”有同学的《爷爷的锄头》中写道:“锄把早已被爷爷长满老茧的手抚摸的光滑,坑坑洼洼的木把早已褪去了它原有的光泽。”有同学在《爱在点滴间》中写道:“爸爸举我过头顶,那是我到过的最高的地方”等等。

于是,我在思考着,我们的作文,不应该是简单的叙述,空洞的议论,我们需要的是学生最质朴的发自内心的声音,作文要触及到学生的精神内核。

二、挖掘文本内涵,体味人性美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许多篇目蕴含着丰富的人情美,诸如《小狗包弟》中的“在文革结束后的一段时间里,几乎没有人为他们的所作所为承担责任,而巴金作为一个受害者却站出来忏悔,这是需要莫大的勇气和力量的,他的这种忏悔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引起了人们对于‘文革’的思索,所以作家的忏悔具有唤醒人心的作用。”这就是一种人性的光辉。在授课时就需要充分挖掘其内涵,要我们的学生敢于关注自我,反省自我,以抒写自己的真性情。

再如《项脊轩志》中作者在追忆母亲时,“余泣,妪亦泣”。有这样慈爱、善良的母亲是一种福分,而如今她已早早离开人世了,作者八岁丧母,这些虽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可对于一个年幼丧母的人来说,多么亲切温暖、值得眷念。林纾先生“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幼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矣。”八岁丧母,十年世态炎凉该有谁知。这样的文章我们就要教给学生涵泳其中的情感,在品读、悟读中感受语文的魅力。让我们的学生从文本中体味人性美。

列夫·托尔斯泰说:“艺术起于至微。”这里的“至微”就是那些显示人情美、人性美,能够让人久久品读的生动画面,具有永久艺术价值的细节。人的成长变化往往是在一些不经意的小事上反映出来的,教学中只要抓住了体现真情的“动情点”,就能达到“一瞬传情,一目传神”的精妙境界。我们要善于选取有丰富内涵,能感动人的细小材料,以小见大,在平淡中见真情,于细微处见真诚。

三、教育学生关注自我,在自我历练中学会表达真情

安徽省舒城中学的何登保老师在他的论文 《作文指导课的价值选择》里写到: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在写作课堂上,不是写作知识的讲解和学习,不是方法和技巧的传授,教师不是传道、授业的工具,而是道和业的本身。教师所教的不是他所懂的,而是他所有的;不是外在于他的,而是内在于他的,是从他心里流出来的。

我们的学生对于每天接触到的人情、事物,不以为意,普遍的现象是学生没有幸福感,仿佛只有经历了生离死别才能长大。针对这种情况,我们的语文教学就要从人性的角度去关注学生,要学生善于发现自我。在教授学生学习课文的同时,还要学会挖掘自我,要学生大胆地写“我”,写“我”的生活,写“我”的所见所思、所感所悟,这样才能让语文回归“本真”。郁达夫说“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叶花说人情”,只要充分调动自己的情感,仔细回忆往事,认真品味细节,一定会陷入情不自禁的境界之中。

文学即人学,语文的学习对学生而言就是为人生,当他们在文字的世界中敢于并勇于抒写真情的时刻,当他们明白所有的技巧都在情感之下的时候,他们就会学着用一颗平常心对待生活,回归自己人生和心灵的本真,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真正意义。

★作者单位:新疆昌吉州吉木萨尔县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人性美真性情人情
永远不要透支人情
真性情为什么让人烦
浅谈《项脊轩志》的人性美
不近人情是近人情
积累真素材 表达真情感 彰显真性情——第三学段作文指导教学策略探索
不要透支人情
真性情与新境界——李树喜先生诗词漫评
人情之美
人性美的“价值”最大化
温暖的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