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课程的实践性与实施途径
——以阅读教学为例
2016-02-16赵明
赵明
中职语文课程的实践性与实施途径
——以阅读教学为例
赵明
以“服务发展、促进就业”为办学方向的中职教育,肩负着促进社会成员提升就业创业能力和职业生涯持续发展能力的任务。在中职教育中,人们往往认为实践性强的课程只是专业技能课程,而简单的将语文归为学科课程,其实不然。学科课程的主要特点是以掌握知识为主要目的,而知识的学习在语文课中则是相对次要的,对于语文课来说,学生最终能不能学会使用语言,会不会开展语文活动,形成言语能力才是最为重要的。能力的形成是源于活动,存于活动,因而言语能力的形成只有通过不断的语文实践来实现。因此从根本上来说,语文课应是以学生活动为中心的实践课程、经验性课程、应用性课程,而对于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语文课程,则更应突出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一、贴近生活,激发阅读兴趣
语文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如从打电话到接待客人,从写留言条到写求职信,从看电视广告到看药品说明书,以及看报刊杂志、听广播看电视、欣赏名胜古迹等,无一不在运用着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中职学生从小就浸润于母语的环境之中,加之小学到初中的语文教育,已具备了一定的语文能力。因此,在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如能以中职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发展为依据,通过设计贴近生活的开放性阅读活动,努力把语文学习课堂扩展到生活之中,调动学生已有的语文经验,引导学生在更高层次的阅读中学会观察生活,思考生活、表现生活,使外在的语文课程与学生内在的语文体验结合,必能在拓展和丰富语文阅读教学空间与内容的同时,有效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增加学生获得语文经验的机会,并最终内化为学生的语文经验,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二、融入学生,引导个性阅读
由于经历、认知、心理等的差异,人们在阅读同一篇文章时感受也会出现差异,这就是阅读的个性化。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尊重这种差异性并予以区别对待,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让不同水平、不同爱好的学生都能发挥所长,让他们各自独特的个性与阅读的文本达到有机的整合。
此外,在社交平台、自媒体日益普及的今天,青少年十分热衷于网上阅读和交流,并形成了他们特有的非正式的语文“圈子”与表达形式,对此我们应予足够的重视。当前这种基于网络、电子化的阅读交流方式,对于成长中的中职学生其作用有着两面性,对此我们应当给予尊重并进行必要的引导。教师应顺应时代潮流,以平等者的姿态与学生交流对话,放弃话语霸权,走下讲台,融入学生,尽可能在学校“语文课程”和学生的“语文生活”之间搭建起沟通的桥梁,在对话过程中与学生一起建构正确阅读价值取向,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创设情景,深化阅读体验
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是师生与文本对话中建构知识、形成能力、培育情感,并转化为行为方式,及至生活方式的过程。教师依据教学目标,通过创设特定的情景,可以使学生在阅读过程能更好地感受其境,体会其情,能极大的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师生可借助多种方式,尤其是现代教育技术来创设教学情境,营造开放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由感知到具象,再由具象过渡到抽象,由浅入深,逐步深化他们对文本的理解,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教学情境,不但拓展阅读教材的审美空间,增加了阅读教材的信息容量,还能使学生于身临其境的学习情境之中,与作者产生对话,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让学生获得深刻情感体验,如此,阅读教学的效率定然倍增。
为进一步放大课堂阅读教学的综合效应,还可以借助学校活动,如 “文化节”、“艺术节”、“演讲比赛”、“朗诵比赛”、“猜谜游艺会”、“模拟促销会”等,利用这一真实而特殊的情境,开展相关的语文阅读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现自我风采的舞台,让学生在活动中实践语文、增长能力,体会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
四、激发情感,提升审美素养
没有情感的阅读是不会激发审美的渴望的,学生只有在深刻的情感体验中才能真正感受到艺术的魅力。在我们现在使用的语文教材和相应的读本中,除了一部分偏重于体现工具性的内容外,其他则是那些包含了丰富人文性的内容。人文精神是青少年个性化的情感、想象、意志、独立思考和创造的精神,包括面对消极现实的勇气。因此,阅读教学我们一方面要让学生“学以致用”,另一方面,一定意义上来说也是更为重要的则是要充分挖掘文本的人文价值,让学生 “学以致知”,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熏陶与启迪,以丰富他们的思想情感,塑造他们的个性与品性。
中职生年龄上和心理上都处于 “触情而动”的阶段,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必须以情感为切入点,顺应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与文本及生与生、生与师之间有效对话的阅读实践中,提高语文能力,提升审美素养。
★作者单位:广州市番禺区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