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诚信、公正、和谐”核心价值观的传统文化渊源

2016-02-16张啸尘顾青青

关键词:公正和谐诚信

张啸尘, 顾青青

(1.浙江师范大学 法政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2.浙江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杭州 310000)*



“诚信、公正、和谐”核心价值观的传统文化渊源

张啸尘1,顾青青2

(1.浙江师范大学 法政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2.浙江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杭州 310000)*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个重大的理论与实践课题,根植于社会历史生活的实践与发展。以儒家伦理道德为内核的中国传统文化所内含的“至诚至善——以实现仁义之礼”、“中正之道——以实现天人合一”、“文明以止——以实现保合太和”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着伦理价值上的相承与互通。同时,在吸收马克思主义理论、借鉴西方合理价值文明的基础上,最终实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想的时代转换。面对中国社会转型的现实背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回归传统伦理精神,彰显“诚信、公正、和谐”这一内在价值诉求,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性培育和正确践行提供伦理上的支撑与价值上的指导。

关键词:传统文化;诚信;公正;和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分别规定了当前社会发展的核心价值诉求与价值发展目标。在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在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个人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12个词不仅集中体现了人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对社会现实的基本价值规定,更是表达了人们对未来社会发展的美好的价值期许。任何一个价值概念从提出到正确践行都有一个被逐渐认知、理解、内化、践行的过程,这期间由于价值实践主体的生活体验、知识背景、价值系统的差异,他们对同一个价值概念的理解也充满着差异。尤其是在当前社会转型期,若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普通民众的基本价值共识,在社会实践中做出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就需要寻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源流,从其根源上进行考察,理解其产生这一具体价值标准的内在根据,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遍践行提供保障。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文化与历史支撑,是创建新的价值体系的内在资源,更是当前我们倡导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重要理论渊源,两者存在着伦理上的相承与价值上的互通关系。我们说,“至诚至善——以实现仁义之礼、中正之道——以实现天人合一、文明以止——以实现保合太和”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之核心精神的概括,这一价值理想与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遍价值诉求相契合。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历史积淀,已深深烙印在人们的文化结构之中,其思维习惯、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都表现出鲜明的历史性。为此,若要普通民众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其价值和意义的担当者,并坚持价值的理想性与超越性原则,实现价值观的创造与升华,需要我们深刻阐述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源”与“流”的关系,从价值主体内在的、深刻的生活体验着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反思,并接受历史标准的评判。毛泽东就曾指出:“中国现时的新政治新经济是从古代的旧政治旧经济发展而来的,中国现时的新文化也是从古代的旧文化发展而来,因此,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1]当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吸收与西方合理的价值文明的借鉴以及当前时代精神的注入,也同样促成了我国核心价值思想的深刻变迁,共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提供指导。

一、至诚至善——以实现仁义之礼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实践要求,其中“诚信”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概念,“爱国、敬业、友善”的推行必定是基于对“诚信”本质的理解与实践。诚信作为社会主义公民基本的道德规范要求,是个体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理性的道德选择与道德实践。“诚”与“信”在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一直处于至高的地位,所谓“至诚可参天地”。“仁、义、礼、智、信”之“五常”思想作为传统儒家的主要道德范畴,支撑着中国传统社会的人伦关系与社会发展,其中,“信”作为“五常”之一,也是其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载体之一。“诚”与“信”是人际交往过程中的道德约束与行为规范,具有道德伦理的价值,它们所内涵的价值意蕴是个体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对“诚”所具有的丰富精神实质进行梳理和研究,挖掘其有价值的道德资源,不仅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也是对其的丰富与发展,更是对当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实践的积极响应。

所谓“至诚至善——以实现仁义之礼”,儒家文化之核心“仁”“义”的实现依赖于“诚”的完成。其中,穷理正心、诚意慎独的心性修养作为“诚”的首要之义,也是“成己”的必经之道,它是个体尽其本性,实现知行合一的第一步。穷究物理,学习知识,从而不至于陷入愚昧、偏执;端正品性,纯洁心灵,进而不至于在自我道德理想与道德责任之间发生碰撞与冲突时茫然失措。另外,诚意表示社会个体的道德行为从道德认知开始就是坦荡真实,诚实无欺的。朱熹对“诚意”的理解和把握引发我们深思,“诚,实也。意者,心之所发也。实其心之所发,欲其必自慊而无自欺也”。[2]由此,自我完善的自觉性与为善动机的纯正性正是道德主体实现心性修养的至诚之道。当然,“诚”在成就自我的同时更应该成就他人,即己所不欲、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是“诚”的又一体现。“在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上,德性的特点在于确认成就自我与成就他人的统一……真正具有完美的德性,意味着既实现自我的价值,又肯定他人的价值。”[3]忠恕皆可称为完美的德性,忠恕之道包含着既肯定又否定的两方面内容,“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两方面也是分别对“忠”和“恕”的诠释与表达。“诚”的开始与完成都在于忠恕之道的践行之中,其一以贯之于“诚”的道德实践。“自诚明谓之性”,天下至诚就是道德个体无限地发挥自己的本性,包括尽己之性、尽人之性和尽物之性。由此,“诚”的第三层含义便是“成物”,它指明道德个体要认识、把握事物的本质,无限地发挥它们的性质作用,严格按照事物本身的“理”,达到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精神境界。当然,尽己、尽人和尽物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需要时刻实践与反思,最终实现至诚天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个人层面的价值诠释,不仅仅体现了传统文化意义上的尽己、尽人与尽物的至诚之道,还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借鉴了西方合理的价值文明,进而实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思想的时代转换。当前所凝练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价值表达也融入了西方优秀文化的精髓,在强调个体自我道德修养提升的同时,也注重社会诚信制度的建设与完善。倡导诚信之德,唤醒和提高人们的诚实守信的自觉意识是时代所需,而建立规范的法理制度也是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实现在个体层面的真正践行,道德上的内在约束与制度上的外在保障缺一不可。

二、中正之道——以实现天人合一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的实践要求,这些具有西方特色的价值思想同样也具有浓厚的传统文化意蕴。21世纪的中国,公正问题愈发凸显其重要性,它关乎整个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程度的衡量标准,自由、平等、法治的实现无一不依赖于社会公正价值诉求的合理实现。由此,梳理和分析传统文化中对公正的论述以及当前时代公正思想的新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首先,“公正”“正”具有认识论上的意义,是“合乎事”的客观事实探寻,它追求主观意愿与客观事实的统一、名与实之间的一致;它要求我们着眼于“真问题”,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做出不偏不倚的决策。韩非子就曾说:“所谓直者,义必公正,而心不偏党也。”[4]137《尚书·洪范》中也指出:“无偏无陂(颇),遵王之义……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会其有极,归其有极。”[5]222无所偏向、盖无私心才能做好本分,承担由名所规制的责任和义务,进而上升到伦理层次,对其后果进行价值的考量和伦理的审视,体现“应该”与“应当”,即公平的价值诉求。可见,“当乎理”的伦理价值拷问也是“正”的应有之义。在价值属性上,“正”是一个具有善指向的概念,具有正向度的伦理价值取向。朱熹说:“盖无私心,然后好恶当于理,程子所谓‘得其公正’是也。”[6]对于个体而言,“当乎理”的道德规范致思,即体现为“正乎己”的行为要求,端正自己的本心,行善道之人以中正持身,修缮自己的行为,祛恶扬善。荀子说:“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7]这里的“正”是一种“求诸己而不求诸人”“躬自厚而薄责人”的自省精神,是端正本心以实现自我修身的精神境界。对于国家社会而言,“当乎理”的价值诉求体现为财富分配均等的朴素的分配思想。“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8]170的思想体现了当时民众对财产均等的极大关注。西汉董仲舒认为,整个社会只有达到“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9]284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才能维护统治者的政治统治。

其次,“循乎法”的社会秩序之道也是“公正”思想之内蕴,它是“合乎事”“当乎理”“正乎己”得以实现的有力保障。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管仲认为,公正是法律的基本价值体现,法是和“私”相反的公共规范,是保障公义与正义的社会治理手段。“公义行则治”,遵循法律才能“明公道”,进而达到治世的目的,正所谓“以公正论,以法制断”,君主在治国理政时,不偏不倚,坚决公正的执法才能巩固统治秩序,即“治国者,不可失平也”,[4]293“以法制行之,如天地之无私”。[10]只有遵循公法,才能国治民安,天下大同。

总而言之,“合乎事”“当乎理”“正乎己”“循乎法”的“公正”最终是为实现“天下为公”的施政理想,正所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11]154这是一种朴素的政治理想与政治诉求,与和谐社会的内在文化诉求相一致,它强调社会成员共享基本的生存条件和人格尊严,强调社会的合作与团结。没有人可以享有特权,更不能将一己私利置于他人利益之上,应恪守“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12]112的推己及人之道。可见,在中国社会矛盾和问题依然复杂严峻的今天,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公正”“正义”思想为我们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在转化为当前中国的价值体系的同时,也进一步吸收融合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正义观,作为其主要的精神资源。马克思恩格斯强调,正义观作为一定的上层建筑必定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相联系,不同的社会制度对正义的内涵诠释也不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对公正的理解符合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要求,体现历史性与时代性,彰显问题意识与时代精神。同时,制度正义也是马克思恩格斯正义观一以贯之的思想,强调对正义的制度设计是实现公正的有力保障。为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践行过程中也应注意相应的制度设计,为实现其价值诉求提供保障。

三、文明以止——以实现保合太和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的的实践要求,正所谓“文明以止——以实现保合太和”,最终实现和谐万邦、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其中,“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核心概念,追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依存的理想状态。在传统社会,“和谐”不仅仅是以和为美的日常处事原则,更是燮和天下的政治理想,表达了人们对政治昌明、天下太平的无限期望。在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时期,“和谐”又被赋予了时代的新意,它一以贯之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大层面,以“和”为本、以“和”为善、以“和”为贵、以“和”为美的价值思想渗透于富强、民主、文明、诚信、友善等价值观之中,具有更为基础性的地位和作用。为此,阐明传统文化中“和谐”的深意,对于实现当前的价值追求与价值理想至关重要。

“和”首先作为一种人文达道、至善德性的处世哲学,坚守以人为本、以和为贵,通过心智与德性的灵明,形成重义轻利、明道弃功的价值取向,培养其以仁为美、至善成德的道德情怀,完成诚心正意、知行合一的人生实践,最后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让万事万物、人类社会得到恰当的安顿,以达到文明以止,文成天下之境。其中,“仁爱”这一道德规范与价值思想的躬身践行是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的必经之道,正所谓,“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13]心存仁爱之心者,将对方视为与己平等的独立个体,尊敬他们,行为举止尽显仁爱礼让之意,而对方也以仁爱敬之,互相敬重,为人际的和谐奠定了道德与行为上的基础。其次,“和”更体现为执两用中、中和知权、和而不流的中庸之道。“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11]416然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8]7“礼”是衡量过度与不及的尺度,是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的行为标准。“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8]121只有克制自己回归礼仪,才能坚守仁爱之意,偏离“礼”的同时也就陷入了庸俗之道。当前社会环境的透支与破坏、资源的浪费正是偏离了“礼”的约束,让贪念与欲望过度占据内心,中庸之道被认为是迂腐之见,进而造成了社会的整体失调,这不得不说是缺乏中庸智慧的恶果。

当然,“和”也彰显了其和而不同的辩证智慧,通过各种不同因素的差异互补来寻求整体的最佳结合与最优发展,完全的等同划一只能形成片面失衡的单向度发展,给人空乏无味之感。《国语·郑语》中记载:“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14]董仲舒也曾言:“和者,天之正也,阴阳之平也,其气最良”。[9]610“和”在此时被赋予了更为深邃的哲学内涵,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不是简单的趋同与混一,而是在矛盾与斗争中展现对立的魅力。正如老子所言,“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12]6差异是共存的基础,更是互相协调、共生共长的基本条件。在文化多元化的当今,如何处理好“一”与“多”之间的难题,如何在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的背景下实现文化的融合,如何在多元文化共生发展之时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守本民族的核心价值积淀,这就需要运用和而不同的辩证智慧。

再次,“和”强调在强权面前根据道义保持独立的立场和见解,以宽容高尚的品德感化蛮横无理之人,态度温和却不动摇信念。正如《尚书》所言:“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5]1为此,宽容、独立、坚定、包容的胸怀和气度是每一个内心平和之人都应恪守的准则,上善若水,以柔克刚,无为而治,以自然为本,以天性为尊,在任何纷繁复杂的现实面前都能坚守独立的价值评判标准。这在我们当前充满利益冲突与纠葛的现实中更显珍贵,也是我们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有之义,更是实现中国梦的题中之意。当然,和谐的最终旨归意在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社会,这一社会以“和”作为基本的价值准则,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社会观、发展观、历史观与自然观的统一,进而实现天地万物生命最本真、最自然的状态,正如:“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11]416从而实现宇宙间天地万物自然稳定的中和状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和谐内涵的当代阐释,不仅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天人合一的大同理想,强调以人为本的情感关怀与道德伦理的维系,也注重西方理性思辨与逻辑推演的传统,更多专注和谐背后的冲突与斗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和谐概念的凝练和提出,正是基于当前中国的多元价值对立、核心价值认同式微、安全隐患丛生等问题,只有在这些问题的充分解决之后才能最终到达和谐之境。

“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政党的行动指南,也是一个国家的主心骨,一个民族的灵魂”。[1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有别于资本主义社会的价值选择,集中体现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价值诉求,承载着国家与民族的精神追求,为人们提供了基本的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与行为。当前我国积极倡导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向我们提出了一个核心命题,即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国家、什么样的社会以及个人。面对这样一个宏大的时代命题,我们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依托视角,从传统文化中寻找重要的理论资源,为其奠定文化根基,从民众深层次的文化认同结构中寻找支撑点,并以此为基础,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这不仅实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新审视,更是加深了我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与认同。当然,西方合理的价值文明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也是其重要理论来源,文化多元化之下的兼收并蓄,共生共长共同实现了传统价值思想的内涵变迁,为我们当前的社会主义发展提供价值指引。

参考文献:

[1]邓力群.文化巨人毛泽东[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42.

[2]刘兆伟.《大学》、《中庸》诠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34.

[3]杨国荣.伦理与存在——道德哲学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143.

[4]王先慎.韩非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98.

[5]李民,王健.尚书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6]简朝亮.论语集注补正述疏(上)[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52.

[7]张觉.荀子校注[M].湖南:岳麓书社,2006:294.

[8]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

[9]春秋繁露[M].张世亮,钟肇鹏,周桂钿,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

[10]管子[M].李山,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246.

[11]陈戍国.礼记校注[M].湖南:岳麓书社,2004.

[12]贾德永.老子译注[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3.

[13]金良年.孟子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184.

[14]左丘明.国语[M].济南:齐鲁书社,2005:253.

[15]郑洁,汪玲丽,白崭.网络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责任及功能[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5(4):79-83.

(责任编辑吴月芽)

The Traditional Cultural Origin of the Core Values of “Honesty, Justice and Harmony”

ZHANG Xiaochen1,GU Qingqing2

(1.CollegeofLawandPoliticalScience,ZhejiangNormalUniversity,Jinhua321004,China;2.SchoolofMarxism,ZhejiangUniversity,Hangzhou310000,China)

Abstract:As a major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ssue, socialist core values are deeply rooted in the practice and development of social and historical lif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with Confucianism as the core of ethics embedded “honesty and kindness to achieve virtue and morality”, “justice and equality to achieve unity of human and nature”, “being civilized to achieve harmony” which shares similarities with and inherited by socialist core values. Meanwhile, the absorption of Marxist theory and the Western civilization ultimately realized the transform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of the times.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China's social transform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go back to the traditional ethics for cultivating and practising socialist core values, and highlight its inherent value proposition,including “honesty, justice and harmony”, which provide support and direction for the cultivation and practice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Key words:traditional culture; honesty; justice; harmony

中图分类号:D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035(2016)02-0050-05

基金项目: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发展与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的构建”(07CGKS003YBQ)

作者简介:张啸尘(1966-),男,浙江奉化人,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副教授;顾青青(1990-),女,浙江绍兴人,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收稿日期:2015-11-08

猜你喜欢

公正和谐诚信
Chapter 21 A dilemma 第21章 艰难的抉择
美好生活离不开诚信
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Application of the Good Faith Principle to the SCS Arbitration Initiated by the Philippines Against China
新课改下如何建立高效和有效的高中体育课堂教学
构建社会主义新型和谐劳动关系实证研究
对班主任管理的几点看法
吕坤公正观浅析
公正俄罗斯党往何处去?
公正俄罗斯党如何准备杜马选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