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英语课堂活动之小组竞赛尝试
2016-02-16陈秀钦
◆陈秀钦
(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坂面中学)
七年级英语课堂活动之小组竞赛尝试
◆陈秀钦
(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坂面中学)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一开始就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那么日后的教学就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初一新生具有活泼、好动、表现欲强的特点,故在课堂活动中尝试采用小组竞赛的方式,力图使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
英语 课堂活动 小组竞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外语也一样。想起自己教九年级时学生昏昏欲睡的样子,班级死气沉沉的气氛,老师一厢情愿地想改变而又无从下手、束手无策的情形。今年刚好接手七年级的新生,决定要好好扭转这种局面。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一开始就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那么日后的教学就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再说初一新生还具有活泼、好动、表现欲强的特点,于是,我决定在课堂活动中尝试采用小组竞赛的方式,力图使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新课标中特别指出,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是英语学习成功的关键。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激发并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他们逐渐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
小组竞赛并不新鲜,每个教师都用过,但在我接触的同事们中,能较长时间坚持在课堂中使用小组竞赛的老师很少。一般只会在公开课上用一用。开学一段时间后,我对班级每个学生的课堂表现情况以及他们的基础有了一定的了解,再参照学生小升初的英语成绩,把学生分成六个小组,每小组约5~6人,每组选出一个比较有上进心,性格较为开朗且英语成绩较好的学生当组长,组与组之间的男女生人数、个性特点及各组员的英语学习成绩尽量做到均衡,以便竞争更加的公平。根据教学内容及问题的难度系数,设计成1分、2分和3分的题面,题面以必答题和抢答题这两种形式呈现。题面设计总体上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分值少至分值多、由必答题到抢答题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而且题面设计时我特别注意以下几点:(1)是否符合学生的学习过程。(2)是否能让学生学以致用。(3)是否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4)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每天上课前由班长负责把竞赛的表格画在黑板上,以便不耽误上课的时间。下课后班长把各组的得分记录在专门的记录表上,并根据他们的得分排出名次,排名第一的组得3分,第二的组得2分,第三的组得1分,其他组得0分。每个星期各组的总得分情况和每个月各组的总得分情况都会统计并粘贴在班级的布告栏上。因为采用竞赛的机制,学生的积极性被最大程度地调动起来,课堂气氛十分热烈,这跟九年级的学哥和学姐们有着天壤之别。看着他们个个渴求的目光,尽量伸长的小手,我的内心也开始汹涌澎湃,激情油然而生,这种感觉仿佛又回到了刚刚毕业的时候,不过比当时对了份自信、从容与自如。通过一段时间的竞赛实践,我深刻感受到了小组竞赛的好处:
首先,学生的思维变活跃了。大部分学生都能在课堂上积极主动思考问题,看看学生的表情就知道,那些知道答案的学生脸上洋溢着喜悦的心情,还东张西望看看其他同学做出来了没有,而那些想不出答案的学生还紧锁着双眉。看着学生脸上各种各样的表情包,我时常心里偷着乐。
其次,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学生们举手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只要认为自己懂得回答的学生都会举起手他们的小手,以前在课堂上经常看到的那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旁观者不见了,而且有些学生甚至还要站起来,嘴里不停地叫到“老师,我来!我来!”看到那么多学生举手,有时还真纠结要叫哪一个学生回答好呢。课堂上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一节课的时间总是不知不觉的过去了,学生们也在纳闷地问“这节课怎么这么快?”一部电影有主角、配角和群众演员,课堂上也一样,一批活跃分子脱颖而出,他们争当课堂的主角。
第三,组内合作密切,组间竞争激烈。当今社会,既有竞争,又有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是目前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通过小组竞赛活动,他们小组内的合作更密切了,有几个小组长在上课前会和组员交流预习的内容,讨论碰到的问题。同时小组间竞争也变得更激烈了,我甚至看到一小组长给隔壁的组员提供错误的答案。当时,第五组的一个组员对自己的答案不太肯定,旁边第六组的组长告诉她答案,结果她就照着说了,没想到答案是错的。而第六组的组长脸上则是洋溢着幸灾乐祸的表情,认为自己的机会来了,结果我故意不提问第六组,就是想告诉她“君子爱分,也要取之有道”哦。
就像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一样,小组竞赛在连续进行了一段时间后,我也发现了不少的问题:
第一,回答问题的学生始终是那几个。每个组的组长积极性都比较高,可组员的能力水平参差不齐,随着课程的深入,就不会那么一直配合了。有的学生是因为性格比较腼腆,有点害怕答错而不愿意回答;有些学生是基础比较差,不懂得回答而选择沉默。所以,每次都是那几个学生举手。上课时,我本打算让某个学生来回答的,结果她都没有举手。为了改变这种状态,我后来补充了比赛规则,规定每个学生每节课回答的次数不能超过三次,结果发现他们又投机取巧了,会的学生干脆偷偷把答案直接告诉其他的组员,虽然如果被我发现,他们将失去答题的机会,但总有人这样做。
第二,有少数学生事先抄答案。我发现部分学生上课反应挺好的,可是碰到一些课本没有的题目,他们就不懂了。通过一段时间的特意观察,我发现他们为了在课堂上能回答问题,把其他班学生的书借来或者买了有答案的参考书,甚至个别学生乘我在班级整理课件时探头探脑的,以便抄些答案。为了自己本组的利益,也是“用心良苦”,可是这对他们的学习有百害而无一利呀。
第三,有的组员积极性逐渐下降。按照我制定的比赛规则,每节课都会算一次分,所以一星期中如果某一组有一次得0分,那么这一组想在本星期排名较前的可能性就不大了,因此,他们的积极性也就不那么高了。第五组的组长性格相对比较内向,看到自己的组已经无缘得到奖励,自己举手的积极性都不高了,怎么能带动其他组员呢?当我注意到这个问题时,我把规则修改了一下:把一个星期所得的分全部加起来,然后再评出前三名,避免他们因为某一节课的失利而导致“满盘皆输”,并且规定得分最后的那一组要给予一定的惩罚。这样一改,真有不少学生的积极性又回来了,当然,这是被“逼”的。由此看来,奖励和惩罚要同时并存才行。
第四,学生过于看重比赛结果,而不注重比赛过程。老师在加分时难免会出错,把第一组的分加到第二组之类的事情常有发生,这时学生特别在意,往往还会引起他们之间的口舌之争,导致课堂教学秩序受到一定的影响,要收回学生的注意力又要花掉一些时间。为了均衡各组之间的成绩,我在提问时也会特别关照分数比较落后的组,或把机会让给比较少举手的学生,而那些举手却没机会回答的学生脸上则明显呈现出失落的表情。
综合考虑小组竞赛的优缺点,以及自己对课堂的把控程度,小组竞赛在尝试了一学期之后,我还是决定放弃这种竞赛方式。记得《静悄悄的革命》中写到:在教室里的交流中,倾听远比发言更加重要。如果我们希望在课堂上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言语表现力的话,那么与其鼓励他们发言,不如培养其倾听能力。我觉得这话挺在理的,教师追求的不应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应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而小组竞赛恰恰属于前者。
[1]张洲.初中英语课程标准(2011)导读与教学实施.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