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能教育研究
——以广东黄埔卫校为例

2016-02-16孙文静

职教通讯 2016年14期
关键词:礼仪教育弟子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孙文静



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能教育研究
——以广东黄埔卫校为例

孙文静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凝聚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心理和价值取向。从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德能教育的基本内涵入手,在揭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德能教育关系的基础上,提出加强和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能教育应对机制,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学生头脑,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德能教育。

关键词:中职;德能教育;礼仪教育;弟子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德能教育的内涵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

中华民族经过五千多年发展历程的锤炼和洗礼,在创造灿烂中华文明的进程中,形成了底蕴深厚、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并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以维系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为纽带的,以儒家思想文化为核心和主要代表,融合了道家、佛家等中国古代各家学说的精髓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发展的与时俱进、先进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气派和风格的民族文明成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思想结晶,凝聚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心理、价值取向和民族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和智力支持,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

(二)德能教育的基本内涵

2007年,黄埔卫校开创性地提出了“德能”的理念和“德能教育”的理论、内容、方式、方法、步骤和目标,把“思想品德”教育创新为“德能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以及做人做事的能力。“德能”理念的提出,是基于对“德”的根本内涵和本质功用的领悟而提出的。“德能”并不是“道德”与“技能”的合称,而是创新性地提出来的一个道德教育名词。“德能”,即道德的能力和能量,是做人做事的观念和能力。“德能教育”,就是做人做事观念和能力的教育,是觉悟和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提升道德素质及做人做事能力的教育,是开发和汇聚大众与社会正能量的教育,是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忘我工作、无私奉献为目标的教育。

德能和德能教育理念的提出,对道德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从根本上推行道德教育,提高民族道德素质和文化软实力。通过德能教育,使学生明白和觉悟道德的根本重要性,做到行孝、感恩、奉献、利他、知礼、守信。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德能教育的内在关系

德能教育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德能教育的生存之本和发展之源。德能教育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价值目标、导向和准则,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创新和发展。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德能教育的理论根基

中华民族五千年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永不枯竭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是德能教育的理论根基和历史出发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是根、是魂。德能教育的思想根源和理论基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线是儒家思想。儒家提倡德政、礼治,强调道德感化。“道德为重”的教育内容使儒家思想的道德理念作为社会的核心或主导价值观念,为德能教育提供了社会精神环境与理论基础。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是中国人的万年祖德,是承传之大根本。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最主要的精髓就是道德。道是宇宙世界万物运行发展的规律、规则;德是按照自然规律,依循社会规律或规范而进行的受到普遍认可的行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儒、释、道,典籍浩繁,博大精深,都在揭示天地人自然的规律。“德”以“道”为原则,道为德之根本,德为道之外显。道与德之间是起用与被起用的关系:道是体,德是用,德是道的起用。中国道德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最为系统和丰富的是儒家的道德教育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和荀子。孔子把道德教育放在培养人的首要地位,把礼、仁作为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指出调整社会各个方面关系的基本准则是礼,基本精神是仁。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孟子认为,道德的主要作用是要恢复人原有的善性。荀子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注重礼仪规范的儒家提倡“德”的教育,通过“性善论”“以德服人”等观念的提出,起到通过道德教化维护统治,保证社会和谐的目的。德能教育的理念(德能越高,能力越大)即来源于此;以“孝道感恩”为入手,以落实《弟子规》为抓手,以塑造“谦恭有礼”的礼仪为外化的做法,也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根基和源头。

(二)德能教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人文思想。伦理道德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取向,儒家的“德治”“教化”思想也决定了教育的内容以道德为重。孔子主张“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他所讲的“行”指的就是履行“孝”“悌”“仁”之类道德准则的“德行”。“孝”和“礼”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和智慧。礼是德,礼仪教育着重塑造学生谦卑有礼的形象和素质,培养礼敬他人的美好品德。道德教育是第一位的,德能教育就是秉承德育优先思想。德能教育正是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德育人,德育为先”的思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割舍,只有不断的传承和融入,德育工作才有希望、才有根源。作为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教育法》第一章总则的第七条有明确规定:“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1]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曲阜考察孔府、孔子研究院时,提出“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黄埔卫校的德能教育是在对传统孝德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上,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德能教育已经成为黄埔卫校的品牌,它之所以能够风生水起,深获学生、家长、社会的高度认可而获得实效性,得益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教育准确定位和创新发展。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德能教育的深厚根基。德能教育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采纳古圣先贤在道德方面的丰富遗产,在继承优秀道德教育以德育人思想基础上不断发扬和创新。德能教育着重从“两抓三为”来推行。“两抓”就是抓理念,抓根本;“三为”是以“孝道感恩”为入手,以《弟子规》为抓手,以礼仪为外化。通过“两抓三为”培养学生具有“行孝、感恩、奉献、利他”的品德,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德能教育找到了抓手和切入点,并收到真真实实的效果。德能教育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融入、传承与弘扬,是新时代、新形势下的一种创新性的新道德规范的实践。

三、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能教育应对机制

中国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是素质教育的宝贵资源,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载体,对学生的品德修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德能教育的原则和方法,需要的是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濡染教育。德能教育真正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和融入教材、课堂和学生头脑。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德能教育的教材

德能教育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理论根基,以《弟子规》作为抓手,在日常行为中践行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以《弟子规》教材为主要载体和内容。《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作者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李毓秀。他以《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编成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的《弟子规》,共360句,1 080字。概括简练,语言通俗,体现了“大道至简”的特点,易记易诵,更易在生活中践行,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具体列述了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弟子规》以孝亲尊师、谨慎诚信、仁爱善良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精髓,具体到日常生活工作中该如何起居饮食,行为举止该如何规范,是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则,也是立足于世的根本准则。

黄埔卫校围绕德能教育理念,结合学校德能教育的教学内容、方式方法等,编写了全国德能教育系列实验教材《弟子规》(四册)[2]已由中国出版集团——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发行。这是图书市场第一套适合国民教育40分钟课堂教学之用的《弟子规》教材,分为解读篇、实践篇、女德篇和人生篇,分别安排四个学期学习。《弟子规》是学校的必修科目,教师和学生课上、课下自觉地学习并践行《弟子规》,培养一种恭敬和谦卑的心境,做到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弟子规》融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其针对性、全面性和重要性,对开展德能教育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弟子规》对孝道的尊崇,使它深深地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的孝德文化。道德文化的根基越扎实,则发展越有持续性。黄埔卫校的德能教育通过《弟子规》实现了与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接续与链接。德能教育要求学生落实《弟子规》,一门深入,长时熏修,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浸润人心,这种做法对学生日后的思想、语言、行为举止产生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德能教育的课堂

德能教育以教育部规定的常规德育课程和《弟子规》、形体礼仪、德能教育提升等课程为重点,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弟子规》课堂和韵律操。在《弟子规》课堂上,教师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以《弟子规》为行为规范,注重对学生进行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和养成教育,使学生不断修正观念,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围绕经典《弟子规》,学校组织学生每天进行早诵经典、晚反思活动,通过诵读,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让学生在吟诵中接受博大精深的文化滋养,在诵读声中接受传统文化的洗礼,陶冶学生性情品德。为提高《弟子规》的学习效果,学校教师编曲、并结合运动学和肢体语言,创作了一套集德、智、体、美为一体的《弟子规》韵律操。其既体现舞蹈的优美柔和,又可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在编排动作上,结合《弟子规》的内容设计,如表示尊敬的鞠躬动作、体现合作的双人舞动作、展示礼仪的握手动作等。学生们以边诵边舞的新颖方式感悟经典,诵读做人做事的道理,同时,也锻炼身体素质,塑造了良好的仪态,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

2.德能提升课堂。德能教育通过开展孝道感恩的专题教育,开设孝亲主题班会课、德能提升课(如孝道感恩课、奉献利他课、诚实守信课、女德课、仁爱课、礼敬圣贤课等),同时,还定期开展孝道感恩大型专题讲座、感恩歌曲比赛等活动,要求学生每学期为父母制作感恩卡,外出组织献爱心关爱老人、义诊、义卖等系列活动。开展礼仪值周、礼仪之星评选、校园礼仪大赛等系列活动,检验学习成果,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到生活和工作中。这就要求学生,不但自己实践课本和课堂所教授的知识,还要学会与他人良好地进行沟通交流,通过文明用语和礼仪风度博得他人的好感,并把因此而获得的经验不断强化,成为陪伴一生的良好习惯。

3.形体礼仪课堂。“礼”体现的是谦恭有礼,“仪”是表达尊重的方式方法,它是自身德能外化的一种形式。礼仪教育是德能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黄埔卫校从学生进校的第一天就开始对其进行礼仪教育,组织学生参加礼仪大课堂的学习,普及礼仪基本知识,规范学生的言行标准,构建一个“知礼、学礼、行礼”的大环境,并要求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践行“以礼待人”。学校专门开设了形体礼仪课,就是在礼仪课堂里加入了形体训练的内容,力求达到内外兼修的效果。礼仪课主要系统深入地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在理论授课后,教师就会组织学生进行形体训练课,让学生

边学理论、边实践,学以致用。

(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德能教育的学生头脑

德能教育以孝道感恩为入手,孝道感恩教育学生从孝敬生身父母懂得感恩开始,由孝亲延伸到感恩,延伸到为人民服务。“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以“孝道感恩”作为切入点,抓住了“德”的根本,使人们容易生起真诚恭敬心和共鸣心。孝道感恩教育以父母之爱作为突破口,符合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血浓于水”的情感依托,提倡亲情教育,逐步深化学生对“孝”的理解和感悟。通过教育引导学生从孝敬和感恩父母开始,再将感恩的感情延伸到身边的一切人、一切事,最终以感恩的心态回报社会,传递正能量,培养学生成为社会大众的需要。

孝是人伦之本、道德之源。儒家在发展过程中把德视为维护社会伦理关系的重要手段,把德与“忠君”“爱国”相联系,以德为“修、齐、治、平”的出发点。德能意味着对父母、对社会、对国家行孝、感恩、奉献、利他。德能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做人做事基本能力的一种行为养成教育,践行“行孝,感恩,奉献,利他”的八字真言,启发学生待人接物的原则,专注于从学生的“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为人、处事”等日常生活中,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引导个体进行道德实践,将道德融入到学习、生活中,让学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内化于心、外显于行,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工作。德能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德行,是一种使学生终生受益的教育。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能教育研究实现德能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契合,与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促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加接地气。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最终达到真、善、美的道德人格。

参考文献:

[1]叶芳,任映红.在文化创新中培育民族精神[J].江西社会科学,2003(6):16-18.

[2]欧阳焕文.弟子规[M].西安:中国出版集团·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

[责任编辑秦涛]

作者简介:孙文静,女,广东黄埔卫生职业技校学校教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6)14-0073-03

猜你喜欢

礼仪教育弟子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弟子规
弟子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浅谈英语课中的礼仪教育
中职学校文明礼仪教育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体育课堂中融入礼仪的重要性
多种途径实施礼仪教育的研究
弟子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