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珠三角地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若干问题的思考

2016-02-16甘益慧

职教通讯 2016年14期
关键词:培养路径人才培养高职院校

甘益慧



珠三角地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若干问题的思考

甘益慧

摘要:根据珠三角地区高职院校的发展现状,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对当前高职院校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珠三角地区高职院校的建设路径,即学科专业设置与建设应当根据区域产业需求、引领本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人才培养应当践行“协同育人”的创新模式;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建设是人才培养的最终落脚点;师资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根本和保障。

关键词:珠三角地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培养路径

广东省,特别是“珠三角”地处改革开放前沿,职业教育起步较早。近五年来,高职院校更是抓住有利时机,进一步探索办学模式,大力提升职业教育能力。据省政府、省情调查中心的数据表明,深圳、广州、佛山、顺德、东莞、中山等地先后投入了100亿元以上的资金,建设了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高职院校;到目前为止,已经完善了省级职教示范基地和珠三角地区9市职教基地,为珠三角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建立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撑,是该地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2015年1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创建现代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省的意见》(粤府〔2015〕12号),要求创建现代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省份。由于珠三角高等职业教育经历了较长时期的建设、发展和探索,正所谓“经历的事情多遇到的问题也就多”,在高职教育的核心内涵“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有待职业教育工作者去思考与解决。

一、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方面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仍然缺乏自身特色,一方面,受到普通本科高校的影响,课堂教学中存在偏重课本知识讲授的问题;另一方面,在实践实操环节中,受技工学校、培训学校的影响,出现社工职业技能培训的倾向。因此,珠三角地区高职院校办学特色仍然不突出,需要进一步加强高职院校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的目标的凝聚。

(二)专业设置方面

专业建设还没有深度结合珠三角地区的产业需求和市场需求,主要表现在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呆板、雷同、单一,缺乏与经济改革特区相配套的特色和与时俱进的活力;特别是新专业建设置有“一窝蜂”现象。例如,近几年,广东省新增加专业数占目前专业总数的77%,特别是工商管理专业、电气信息类专业等专业数量都在100个以上,区域内专业建设趋同、重复、没特色。[1]事实上,珠三角地区9市在产业优势、经济结构等方面各有各的特色和功能互补,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还需要进一步结合各地区优势,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引领社会发展。

(三)师资建设方面

仔细分析珠三角地区高职院校建设的历史渊源,大多数还是以前的中专、高专、技校、成人教育学院等升级或者合并而来,真正白手起家新建的学校不多。一方面,这些学校遗留下来的教师年龄偏大,不愿意进行知识更新,思想上也担心改革;另一方面,是从高等院校分配过来的毕业生,他们虽然理论基础比较扎实,但缺乏现代职业教育教学理念,特别是动手能力不强,距离“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还有一段历程。因此,高职院校的总体师资还不能很好完成“高级技能型人才培养”这一目标。

(四)招生就业方面

招生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是生源质量不高。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职业技术学院招收的都是一般本科学校落选下来的毕业生,由于学生基础较差,这极大地影响了高职院校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就业方面,在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官方公布的各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基本没问题,甚至比普通高校学生更抢手,学生就业率都在95%以上。近年来,媒体多次报道“民工荒”,其实,更“荒”的是高技能的技工人才;但在社会认可度方面,还缺乏大批的有社会影响力、具有引领行业发展效果的优秀校友。

二、珠三角地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路径

(一)专业设置与建设

专业设置与建设是人才培养中首当其冲、需要优先解决的问题。珠三角地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都是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技能的技术型人才。因此,其专业设置与建设应当坚持两个原则:(1)主动适应本地区的区域性产业需求,服务地方经济、引领本地区社会发展。在申报新专业和进行专业建设之前,应当调研本地方的产业优势、经济结构、社会特征,进行充分的分析与论证。也可以引入社会力量,积极建立多元化的专业建设和办学模式。通过鼓励吸纳社会资金参与办专业,积极探索学校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优势、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专业办学新机制。还可以和政府、企业、其他高校进行专业设置与建设方面的“协同创新”,探索多样化的“产学研结合、校企政一体”专业设置和建设模式;(2)专业建设与办学定位应当坚持合理布局、突出办学特色。珠三角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呈现区域内专业设置趋同的现象,各高校专业建设应该合理布局、错峰发展、亮点突出,从而提炼自己的办学特色。突出自己的办学特色还是要与本地区的优势经济产业相结合,如广州和深圳的服务业、商务经济、信息产业、金融业发达;佛山地区陶瓷材料业、机械制造业、家具产业发达;东莞的外贸加工、电子产业发达;中山市的电器机械、纺织服装行业比较发达。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优势产业和特色,高职院校如果与本地区的优势行业相结合,是完成可以办出自己的特色专业的。

(二)“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

与专业设置同样重要的一个问题是人才培养模式。当前,当前国家提倡“协同创新”的大前提下[2],珠三角高职院校应该利用区位优势,积极实行“协同育人”。

协同创新是指将创新资源和要素进行有效的汇聚,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协同各方的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从而实现深度合作的创新组织方式。对高职院校“协同育人”而言,主要是在高职院校和协同单位(政府企业、行业、科研结构、中介)之间进行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研等方面的育人创新。

“协同育人”具体措施可以包括:(1)实行“双导师制”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以“产业需求无缝对接”为培养目标,按照企业用人要求对学生进行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2)建立一批稳定的实习企业和实践基地,探索“企业定制培养”“3+2联合培养”“校企合作双导师培养”模式,以及引校进厂、引厂入校、前店后校、现代学徒制等新型人才培养,从而实现多方“协同育人”。

广东省政府《关于创建现代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省的意见》也提出,鼓励本科高等学校与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通过合作办学、联合培养等方式,培养高层次应用技术人才。如2014年,在佛山市政府、市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佛山职业技术学院和佛山大学联合向广东省教育厅发函申请“关于支持佛山职业技术学院、佛山大学开展高职院校与本科高校协同育人试点工作的函”,并获得省教育厅批准试点。佛山市教育局已对该“3+2协同育人”方案进行专项立项,在师资协同、设备共建等方面予以资金支持,对试点专业的招生工作、人才培养方案、评价机制、毕业管理等进行统筹协调。佛山职业技术学院和佛山大学实行了“3+2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案例。

同时,也可以通过“协同育人”的模式,鼓励有条件的高等职业院校与有专业学位授予权的高等学校或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甚至可以进行专业博士学位层次的“协同育人”。这样,可进一步打通了高职院校毕业生向高层次发展的空间通道,国外职教发达地区有这样的惯例和经验,珠三角地区高职院校可以先行试点、学习、消化。

(三)核心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建设

专业设置对路是培养职业人才的第一步,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是人才培养的一个大框架,是顶创设计,而人才培养的最终是要落实到各个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和具体的教学内容之中。因此,核心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建设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内容。[3]具体地,可以从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实验实践体系构建、教材课程实施等方面进行建设。

1.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以“协同育人”核心课程群构建为抓手,推进校校合作、校企合作、政企合作等专业课程体系创新。开发具有“产学研”一体化新理论、新知识和新方法的协同育人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也可以根据地方特色、产业需求,建设学校与地方政府、学校与产业协会协同创新的校本课程,构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协同共享的课程体系;建立适应产业发展的专业课程标准体系,特别是对接珠三角发达的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金融业,紧扣其职业标准、岗位需求及技术进步需要,建立高职院校的标准框架体系及专业课程教学标准。

2.实验实践体系构建。主动引进企业资源,共建实验室、实习基地、实训基地;积极与兄弟院校、行业、企业和政府等协作创新;探索共同建设和共同管理具有高职院校实验、实践、研发、生产实习等综合功能的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

3.教材课程实施。课程体系和内容的最终表现形式主要由教材来体现,所以,高职院校的教材开发应吸纳来自行业、企业一线的人员共同编撰。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应该采取工学结合、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案例教学、角色扮演等多种方法,体现专业课程内容与实验实践紧密结合的特点。同时,也要开发相关的示范课程及教学资源库,研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规划教材。

(四)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保障。就当前情况而言,珠三角高职院校的总体师资还不能很好地完成“高级技能型人才”这一培养目标。但是,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不是一撮而就的,需要时间的积累,也需要知识技能的培养,更需要体制的改革。

1.区域或者国家层面。应该重点加强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的建设,为高职院校提供更多更优秀的职教师资提供保障。目前,为满足职业教育而设置的高层次师资培养基地还很少,很难满足珠三角一百多所、全国一千余所职业院校的师资缺口,高学历和高素质的双师型人才还非常短缺。

2.职业技术院校层面。破解师资队伍困惑“短平快”的方法就是加大在职教师外出培训力度,并加强校企合作,把基础知识扎实的教师送到大型企业学习,使他们尽快转换角色,边培养实操能力,边参加各种技师资格考试,取得技师资格,使之成为真正的双师型教师。

3.政策层面。可以根据职业教育特点提高公办职业院校教职工编制标准;加强职业院校的科研和教研队伍建设,提高科研能力和教学研究水平;完善职业院校聘请能工巧匠专兼职教师的政策,支持学校采取创新举措吸引行业与企业的高技能人才和管理专才到职业院校从事职业教育工作。

省政府〔2015〕12号文《意见》的出台,为珠三角高职院校当前和以后一段时间内的发展与改革确定了路径方向。总的来说,珠三角地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在全国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全面创新,继续推行体制改革,才能示范性地引领高职院校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古广灵.协同创新视阈下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4(21):36-38.

[2]薛传会.论高等学校的协同创新及其战略重点[J].高校教育管理,2012(6):24-29.

[3]陆建洪.关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内涵建设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36):30-32.

[责任编辑李漪]

基金项目:“广东省高职教育教学管理委员会”资助项目“高职院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研究”(项目编号:JGW2013061);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资助项目“基于校企协同育人的网络工程专业网络类课程教学体系建设及改革研究”(项目编号:No.628)

作者简介:甘益慧,女,佛山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6)14-0016-03

猜你喜欢

培养路径人才培养高职院校
高中生物理学习兴趣的培养路径探究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方式如何与时俱进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