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中显高与雅,囧事中品趣和憾
——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第一课时教学片段与感悟
2016-02-16江苏省无锡市塔影中学华琳
☉江苏省无锡市塔影中学华琳
通俗中显高与雅,囧事中品趣和憾
——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第一课时教学片段与感悟
☉江苏省无锡市塔影中学华琳
新授课是教学环节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课型,主要是通过研究新方法、讲出新味道、保证新收获.在教学对象不变的情况下,教学内容决定教学方法和策略.那如何在新授课中,既能抓住主干知识,提炼核心方法,又能渗透基本思想,不久前,笔者聆听了一节“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1)”的大市优质课,现将该节课的构思和流程,以及笔者对教学的点滴思考呈现出来,与各位同行分享.
一、课例背景
“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1)是”苏科版七年级下册的内容,之前一节内容为“同底数幂的乘法”,这一内容正是本节新授课的基础,而七年级上册中的“乘方的意义”又是同底数幂的基础,这样,学生新课前就已经知道了乘方的意义,掌握了同底数幂的乘方运算性质,会进行比较简单的具体数字的乘方运算,会进行任意底数的同底数幂乘法运算,知道底数为整体时底数加括号,会处理负号在底数中时最后运算结果需要进一步简化.
二、课堂实施
本课笔者从几个关键的片段入手,力求以点带面,从一些细节展示课堂的全貌和构思.
片段一:情境引入,概念导出
师:一个正方体的棱长为8,你会表达出它的体积吗?
生1:83.
师:很好,还可以怎么表达?
生2:8×8×8.
师:非常好,它们都表示体积,所以相等;在83中,8是什么?
生齐答:底数.
师:3是什么?
生齐答:指数.
师:83的结果叫做什么?
生齐答:幂.
师:对比这两种表达式,你发现了什么?
生3:乘方比乘法简单.
师:根据乘方的意义,它们都表示3个8相乘;如果棱长为a,体积怎么表达?
生4:a3.
生5:a×a×a.
师:真棒,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6:用乘方表示体积比较简单.
生7:a3中底数是a,指数是3.
师:非常棒,这种用幂做底数的乘方运算,我们称为“幂的乘方”,今天我们学习“幂的乘方”.(板书课题: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1))可以读作:10的4次幂的3次方;通过这两种表达,你发现了什么?
生8:用幂的乘方比同底数幂乘法简单.
设计说明:通过求体积的问题情境设置,一方面,引导学生回到乘方的意义,理清底数、指数、幂的基本概念;另一方面,通过乘方的意义,导出幂的乘方的概念,从知识的本源引导学生认识幂的乘方;第三,设置了学生的发现,学生在表达式中比较、体会在表达时乘方比乘法简单,幂的乘方比同底数幂相乘简单,感悟学习幂的乘方的优越性.
片段二:尝试探究,新知激趣
师:根据乘方的意义,这两种表达都表示3个104相乘,那么你会表示100个104相乘吗?(出示尝试探究:你会求100个104的乘积吗?如何表示100个104的乘积呢)
生9:(104)100.
生10:10400.
师:这是个伟大的发现,比幂的乘方还要简洁,还有其他的表达方式吗?
师:为什么要用省略号?
生12:因为太多,用省略号表示,简单.
师:通过刚才的表达,你发现了什么?
生13:我发现用幂的乘方比同底数幂乘法简单,但是10400最简单.
设计说明:本环节设计100个104相乘,目的是解决为什么要学幂的乘方及其性质,并让学生发现并体会各种表达方式中,用同底数幂相乘黑板上写不下(最终学生在表达式中添加省略号),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为幂的乘方这种新运算探秘激趣,同时也为生13回答的10400这个课堂生成的简洁表达设置悬疑.
片段三:性质探究,概念深化
(1)深入探究,性质发现.
师:说的很好,那么这种简洁的表达是否合理呢,我们继续探究.
根据乘方的意义,(23)2表示什么?
生12:23×23.
师:如何运算呢?
生13:23×23=8×8=64.
师:还可以怎么算?
生14:(23)2=26.
师:你的依据是什么?
生15: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乘.
师板书同底数幂乘法法则,提问字母公式,提醒指数的范围.接着回到问题,板书:(23)2=23+3=26=64.
设计说明:本环节设计中没有直接让学生计算,而先师生共同完成(23)2的计算,目的是引导学生按照乘方的意义来计算,让乘方的意义贯穿本课始末.
片段四:逆向应用,性质同化
(1)体会编题.
师:同学们,你编过题目吗,你知道a12可以写成a3的几次方吗?
生齐答:4次方.
师:还可以写成a2的几次方?
生齐答:6次方.
师:还能写成a3乘以a的几次方?
生齐答:9次方.
投影同步出示问题及答案:
(1)a12=(a3)()=(a2)()=a3·a().
设计说明:体会编题是对逆向使用幂的乘方运算性质、同底数幂乘法运算性质的综合考查,是开启学生发现之旅最好的题型,作出适当变形是其中关键,如问题(2)中的82的变形,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形可能是82=(23)2= 26,也可能是82=64=26.(课堂上也真实上演着这两种变形)通过这里的体会编题,引导学生进一步巩固幂的乘方运算性质,培养学生运用性质的逆向思维,并为下一环节自主编题的夯实基础.
三、课后反思
1.课前囧事
囧事:(23)2与深入探究.
将100个104相乘作为尝试探究,得出学习幂的乘方的必要性、优越性,那么接下来就是深入探究幂的乘方运算,发现幂的乘方运算性质.起初,笔者循着教材的思路将探究的重点放在了从计算结果中发现底数、指数规律,从而得出幂的乘方运算性质.也就是说让学生独立探究这6个空的计算答案,只关注计算的结果,由果索因,探究规律.后来,仔细研读课本,忽觉疑问重重:教科书上的6个填空如何运用?其目的究竟为何?仅仅为了从结果中发现幂的乘方运算性质吗?这三种幂的乘方有什么不同?课本上一句:“从上面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有何深意?其中的“计算”二字所指为何?再三思量,发现自己原来的理解亦有偏差,这里的探究应该重视的是“计算”这个过程,其次才是结果.从计算中感悟、对比,发现各种底数情况下的幂的乘方运算都可以转化为同底数幂的乘法,最终将新知转化为已知.纵观备课历程,真可谓囧事变乐事,尴尬变机遇,偏差变发现,每每细想,都有新收获,系钻研故.
2.课中趣事
课中趣事颇多,现举两例:
学生在表达100个104的乘积时结果为10400,出乎意料的简洁,也正是这个意外,让课堂充满了悬疑,同学对这个超简洁的表达急欲求证,对幂的乘方运算倍感好奇,为引入下面的探究垫石铺路,也为幂的乘方性质发现、验证后的应用首秀物色题选.
另外一件趣事发生在课堂中出现了这样一个习题:83×84+(83)4.
全班同学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解读,发现题目计算后变为:87+812,还能再计算吗?带着种种疑问,大家得出的结论是编题不符合可以合并的要求!有同学说:“题目是错的”.究其原因,同学将同底数幂相乘时指数、幂的乘方时指数设为分别相同,都是3和4,以为这样就可以切合题意中的三个要求,尤其是最后可以合并的要
求,也许从计算的角度讲,如部分同学所言,87+812可以算出结果,也是合并.但最终,没有审清题意是错误根源.一段课堂的精彩是无法预设的,这种即时的生成即使是错的,也是课堂上的一个惊喜,一个宝藏.正是有了这个美丽的错误,全班同学才有了这样令人暖心的接力救援,虽不及挽救一条生命那么壮观,亦为成就一段思考感动全场.
通过究错、纠错、救错的过程,师生共同感受着数学的偌大魅力,简约如此的“数”,竟会“惹”出大“麻烦”,却又成就大感动.
3.课后憾事
授课结束,留下了许多的精彩,同样也留下了些许遗憾:
不同于同底数幂乘法编题的问题(1),完成问题(2)后自己编一个用幂的乘方运算性质的题目,使得计算结果为a24时,无人想到用两次幂的乘方编题,稍觉遗憾.憾事虽有,却预示着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对课堂教学的不懈追求,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怎样的变革与钻研,小则个人教学,大则整个新课研究,再大则当今课堂教学发展.学生的数学发现是数学课堂最宝贵的财富,有了学生的发现,课堂会孕育更多的生成,演绎更多的精彩.正是由于学生的发现,才推进了课堂教学,开启了学生的经历体验.其实课堂发现本身也是一种教学艺术,我们的课堂从来不缺乏发现,缺乏的是对发现的发现.
四、写在最后
初中数学教学语言应先“通俗”后“高雅”,“通俗”是指学生原感悟到用于表达数学的自然语言,或教师基于学情创设利于学生跨越最近发展区的自然语言.“通俗”的教学语言是教师帮助学生发展数感的“脚手架”,例如本节课,有的学生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幂的乘方性质,“括号部分不变,右上角相乘”.这种看似不专业的理解,却是学生最容易接受的理解方式,恰恰体现了代数学习的精妙之处——淡化形式、注重实质.“高雅”是指在“通俗”的基础上达成专业、规范的数学语言.教师在学生“通俗”理解之后加以点拨,促使学生朝着专业数学语言发展,这种体验式的数感发展必定更加深刻地烙印在学生的记忆中.先“通俗”后“高雅”,既没有全盘否定学生原有的合理的“前概念”,又进一步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恰当地覆盖了前概念,形成完整、正确的新概念.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