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于细微处见深情
——浅析《项脊轩志》中的细节描写

2016-02-16孟利芬

中学语文 2016年15期
关键词:项脊轩志项脊轩归有光

孟利芬



于细微处见深情
——浅析《项脊轩志》中的细节描写

孟利芬

细节描写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它是指对人物、景物或事物的细枝末节进行准确传神的描写。叙事抒情类散文常借助细节描写来达到刻画人物形象、抒发作者情感或深化作品主题的效果。精彩的细节描写可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可以说,没有细节就没有艺术。

《项脊轩志》是明代散文家归有光的一篇叙写家事抒发亲情怀念的散文,也是有“明文第一”之称的归有光的代表作品。文章选取家庭生活小事、平凡场景,借项脊轩的变迁兴废,表达对亡故的祖母、母亲、妻子的深切思念。看似琐屑平常,却以“情”字胜出,从而深深感染和打动了一代代读者。恰当准确的细节描写就是这篇文章抒发情感的主要手法。

一、祖母的殷切期待

归有光幼年丧母,在少年的成长经历中,与祖母的相处更为亲密,故而文中关于祖母的细节描写非常真切。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孙儿闭门苦读,祖母特意来到书房探望,“久不见”表达了祖母的想念,而“大类女郎也”的诙谐也体现祖孙两代人的亲密。看到孙儿一切安好,老祖母轻轻掩上门扉,轻声自语“儿之成,则可待乎!”她没有在孙儿面前严肃地说出自己的期许,也许是出于对孙儿的心疼,不想加重他的精神负担。可是,她紧接着却做了一件很郑重的事:持一象笏至。这是祖母的祖父当年上朝所用之物。现在,祖母将它郑重地捧出来,交到归有光手中,两代人在这里传递的不是一个象笏,不是一份关心,而是对一个家族复兴的期待。此处,祖母的心情应当也是很矛盾的,她已经看到这个家族在走向没落衰败,家族复兴的希望就寄托在这个成长中的孩子身上。归有光读懂了读懂了祖母对他的怜惜疼爱,更读懂了祖母的殷切期待。往事历历在目,祖母却早已仙逝,思念之情汹涌而至,故而“长号不自禁”。

二、母亲的细致关爱

幼年丧母使归有光对母亲的音容笑貌并无深刻清晰的印象。对于母亲,文中只通过转叙老妪之语记述了一个生活细节,却已将母亲作为女性的善良敦厚和作为母亲的温柔慈爱自然而然地表现了出来。

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孩子在啼哭,母亲多么焦虑,可是她也不会猛然推门或者大力拍击,这并不是因为深闺妇人举止淑良的约束,而是母爱的本能反应。她只能轻轻叩响门扉,希望听得一句孩子一切安好的回复。“儿寒乎?欲食乎?”这一询问,也最符合母亲这一角色。封建时代,大家庭中的幼儿有专门的乳母喂养,母亲并不需要亲自照料孩子的饮食起居。但是归有光的母亲还是非常关心孩子们的生活。一个动作,一句询问,就已经把母亲对孩子的关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老妪转述此景,再次勾起了归有光对母亲的深深思念,也使此时已经长大成人的归有光更真切地明白了当时母亲对自己的爱。于是“语未毕,余泣,妪亦泣”。我认为此处“妪亦泣”也很有深意。老妪是归有光家中仆人,曾哺育归有光父辈与归有光一辈两代人。母亲在平日生活中待人一定很善良敦厚,和下人们相处很好,所以回忆起母亲时,归有光因思念而哭泣,而老仆人的哭泣则从侧面表现出了母亲的美好品质。文中对母亲的回忆中还有一个看似简单的细节: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多年之后,老妪仍然清晰记得母亲常常喜欢走动或站立过的地方,并且常常指给我看,可见她与母亲相处得很好,她对母亲应该是很尊敬的。这也能印证母亲善良敦厚的美好品质。

三、妻子的相知相伴

归有光二十三岁时与妻魏氏成婚,六年之后妻子病逝。写妻子,文中的细节描写也非常平实而感人。

其一:“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可见归有光在书斋之中苦读时常有妻子相伴。更可贵的是,她不是像封建时代的妇人那样,只知道给丈夫备置茶水吃食之类生活上的照料,她来书房是为了让丈夫帮他解答一些有关学问的疑惑。从这层角度理解,此处的“时”字则多了一层“时问时答”的含义。对于妻子的疑惑,丈夫必然是一一作答了,倘若不屑回应,妻子定然不会“时至轩中”。“凭几学书”也能体现出他们伉俪之间的志趣相投。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女子无才便是德,而归有光和妻子却在相敬如宾之外还多了一种学识上的交流,这是很可贵的。

其二:“吾妻死,室坏不修”。如此伉俪情深,妻子却突然病故,这必然给归有光带来了极深的伤痛,文中并未着力渲染,只是简单一句“吾妻死,室坏不修”。看似平常带过,实则哀伤至极才有此语。《项脊轩志》前一部分中,归有光竭力表达了自己对那个“室仅方丈”、“泥尘渗漉”甚至还“不能得日”的陋室的珍视,所以才会“杂植兰桂竹木于庭”,用心将其修葺改建。现在,这座简陋的书斋里已经盛满了关于祖母、母亲、妻子的种种温馨回忆,他又怎么舍得弃置不再修葺呢?因此“室坏不修”才更值得读者思索。曾经相伴学书的桌几还在,而学书的人却已阴阳相隔,这种伤痛多么沉重,他如何能承受?睹物思人,而伊人已去,只能远远躲开,再不入轩中。归有光在此处并未有一字来写他的思念和悲伤,但无尽的思念和悲伤都在其中。

曹雪芹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日常生活,世态人情,历经提炼深化就是极好的文章。归有光能以说家常事的笔墨和意境,将一篇回忆故去亲人的散文写得感人至深,关键就在于他对细节描写的恰当运用,从而使人物跃然纸上,使感情自然流露不落刻意之嫌。恰如清代学者黄宗羲之言:“余读归震川文之为女妇者,一往情深,每以一二细事见之,使人欲涕。”于细微之处表达深情,在精彩的细节描写中使真挚的情感自然流露,这应该就是这篇散文数百年来打动了无数读者的主要原因吧。

作者单位:★陕西靖边中学。

猜你喜欢

项脊轩志项脊轩归有光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
字字显真心,句句总关情
浅谈《项脊轩志》的人性美
《项脊轩志》细节的秘妙浅析
“知人论世”与文言文释义案例分析
归有光的空中楼阁
——《项脊轩志》文本细读
千丝万缕难理情,一景一言皆回忆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及反思
《项脊轩志》教学案例
寒花葬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