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美古诗词”师本课程实施报告
2016-02-16王君平
王君平
“‘醉’美古诗词”师本课程实施报告
王君平
一、课程目标
1.理论基础。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了语文的人文性,对文学作品教学的重视是前所未有的。在阐释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时,指出:“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以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都贯串着审美追求。未来社会更崇尚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2.具体目标。
基于以上理论,实施本课程的具体目标如下:
(1)积累一定量的古诗词;
(2)从音韵的角度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从意境的角度感受诗歌的画面美,在理解的基础上体味诗歌的情感美;
(3)能自主探究鉴赏古诗词之美。
二、课程实施
1.准备阶段。
为了了解学生对古诗词的认知程度,进而找到教授本课程的最佳方法,在确定教学内容之前,我首先在任教的两个班级共118名学生中,做了一份问卷调查。
调查结果反映出来的几点突出问题是:一、学生普遍认可古典诗词的美,却不愿去探究它美在哪里、为什么美;二、大部分学生只把诗歌当成是考试的一项内容,而不是美的承载体;三、很多学生只是被动的去接触诗歌,而没有主动探究的意识。
2.教材编写。
2008年,我参加了“古诗词教学与文学教育”这一国家级研究课题,近两年我又参与了我校校本课程《古代诗歌鉴赏津梁》一书的编辑,其间接触过大量的古典诗词以及名家的鉴赏理论,这一点为我编写本课程教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我个人钟爱古诗词,在十余年的教学工作中,但凡遇到优美的古诗词,总是一一分类抄写到笔记本上,本教材所选的40首诗歌都出自我个人的笔记本。在本课程实施之前,我又反复研读了于丹老师的《重温最美古诗词》一书,以期寻找到最佳的诗歌解读角度,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解读诗歌的热情。教材纲目确定之后,我又按诗歌韵律美、意境美、情感美三个角度分类搜索相关鉴赏论文,从中甄别、筛选出最实用的鉴赏方法充实到教材中。
教材框架如下:
第一章积累——走近诗歌
第一节触摸诗人
第二节把握题材
第三节推荐诗歌20首
第二章感知——走进诗歌
第一节诗歌之韵律美
第二节诗歌之意境美
第三节诗歌之情感美
第三章鉴赏——跳出诗歌
第一节指定诗歌鉴赏
第二节自选诗歌鉴赏
三、实施策略与效果
第一阶段:积累——读一读。
为了调动学生诵读诗歌的积极性,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一些优美的配乐诗朗诵和以整首古诗词做歌词的歌曲等,先让学生对诗歌的美有初步的感知。然后通过诗歌朗诵比赛、我来唱诗词、名句默写测验等灵活多样的形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间轻轻松松地记住了教材提供的40首古诗词,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第二阶段:感知——品一品。
这一阶段重在让学生深入细致的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情感美。教材中提供的鉴赏方法是我从网络中甄别筛选出的优秀的鉴赏理论,但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我并没有完全受限于这些鉴赏理论,而是凭着对学生的了解,摸准学生的兴奋点,选择学生喜欢的诗歌进行举例赏析,以期达到抛砖引玉、举一反三的效果。例如,在分析诗歌的色彩美时,我选择了白居易《井底引银瓶》一诗中“妾弄青梅凭短墙,君骑白马傍垂杨”两句,让学生想象在嫩绿色随风摇曳的柳枝旁,一匹雪白色的宝马上端坐一素衣少年的画面。赏析之后学生啧啧称赞,感叹诗人都是配色高手。这样轻而易举地就让学生感受到了古诗词的意境美。
第三阶段:鉴赏——写一写。
这一阶段分为指定篇目鉴赏和自选篇目鉴赏两部分,算是对本课程实施效果的检测,以检验学生是否能够主动发现古诗词之美,是否能够深入的品鉴古诗词。
四、课程评价
1.诵读阶段的评价标准与方法。
(1)诗歌朗诵比赛。
每人从教材提供的诗歌中选择一首进行朗诵,主要关注学生能否读出诗歌的韵律与情感,让学生互相评价,最终评定为A/B/C/D四个等级。
(2)名句默写比赛。
从教材提供的诗歌中选择20个经典名句,以试卷的形式测验,实行百分制。
2.感知阶段的评价标准与方法。
这一阶段主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关注学生能否提出个性化的诗歌解读角度,所以评价点放在学生在课堂上发言的次数及质量上,也分为四个等级。
3.品鉴阶段的评价标准与方法。
不论是指定篇目还是自选篇目的鉴赏,最终都要求学生以书面文字的形式呈现,在班级内部做分享交流,采用学生互评的方式,评定为A/B/C/D四个等级,将优秀作品张贴到宣传栏。
五、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意见
面对升学压力,要想选择一个与高考毫无关联的课题开发课程显然是不切实际的。经过反复斟酌,我选择了这样一个虽然与常规诗歌鉴赏专题训练授课重点不同,但最终会让学生在诗歌鉴赏技能上受益的开发方向。即便如此,实施本课程期间,我始终内心惶惶,担心投入的课时太多。现在课程结束再反观整个过程,在诗歌品鉴阶段,收尾有些仓促,受课时限制,不能给学生太多交流展现的机会。另外在教材的编写上,鉴赏方法这一部分,我选用的都是别人发表的论文。其实,在这么多年的教学过程中,自己零零散散也有一些实践经验,以后应该慢慢将这些零散的认识系统地整理成篇,再补充到该教材中,这样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或许会更觉得心应手。
作者单位:★山东福山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