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论视阈下高等学校课程体系构建与思考
2016-02-15刘俊华
刘俊华
摘 要:课程体系是高等学校教学计划实施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依托和基本保障。课程体系的合理构建与科学运行,在大学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质量人才过程中起着基础性和决定性的作用。该文基于新建本科院校课程体系建设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从课程体系和系统的共通性出发,对课程体系的系统性特征进行了剖析,并就当前课程体系建设和运行的优化提出相关建议,以期能够为新建本科院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提供思路与参考。
关键词:课程体系;新建本科高校;系统论;人才培养;反馈机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22-0126-03
课程是指在学校指导下的和学生自我安排的学习、活动的总体计划和学习、活动本身及其过程中的非计划因素[1],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灵活性和完整性。而课程体系则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若干课程按一定结构组成的具有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功能的有机整体[2]。课程体系建设是高校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之一,在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质量人才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和决定性的作用。因课程体系各要素间协调配合和整体功能需要从全局出发,故课程体系改革一直是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3-5]。这就需要以更新的视角——系统论视角,来加以审视和剖析,以不断完善其结构、功能和运行机制。
1 课程体系与系统的共通性
课程是构成课程体系的基本单位和基本要素,而课程体系则是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由诸多课程组织构成的结构相通、功能相关的有机整体,并且这一有机整体通常随内外部要素的迁移而发生动态变化。系统论认为,整体性、关联性、等级结构性、动态平衡性以及时序性是所有系统的基本特征[6]。那么,依据系统论的观点,课程是课程体系这一系统的基本构件,在专业课程体系构成的系统中,各门课程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紧密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而联成一体的,课程之间在多个层次、多个方面上均有复杂的内在逻辑联系,尤其在学生知识—技能—素质等培养规格的达成方面,具有高度的统一性。课程体系是一个开放式的运行系统,始终处于动态变化的平衡过程中。由此可见,作为高校专业人才培养重要依据和载体的课程体系,具有系统论所定义的整体性、关联性、等级结构性、动态平衡性以及时序性等基本特征。
2 課程体系系统性特征剖析
2.1 课程体系的有机整体性 课程体系具有鲜明的整体性特征,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无论什么层次的高校或专业,其课程体系一定是服从服务于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而构建的,所有纳入课程体系的课程均在人才培养目标实现过程中扮演相应的角色,发挥赋予的功能;二是构成课程体系的各门课程,均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实践技能等方面具有结构与功能上的共通性,而非简单的堆叠;三是各门课程在结构组成和功能发挥上具有一定的互补性特征,或者可以将课程体系看作是一个由诸多要素(课程)构成的结构和功能上的镶嵌体。由此可见,课程体系具有典型的有机整体性特征。
2.2 课程体系的等级结构及内在关联性 通常情况下,某个专业的课程体系也是由多个层次或模块构成,如包括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方向课程,以及公共必修课程、公共选修课程等。每个模块和每门课程均在该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扮演特定的角色,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功能。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课程体系是一个多层次构成的等级结构。在这个等级结构中,各课程之间并无高下之分,都是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都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固有的作用,但在不同发展阶段或不同的专业方向中功能定位有所不同。
2.3 课程体系的时序性 在高校专业课程体系中,其课程组成的多样性、课程间的相关程度及模块之间知识信息、技术方法的连通性对于课程体系功能的实现起重要决定作用。作为普通高校,其为社会提供的产品即专业人才本身可看作是具备一定知识、技能、素质的复合体,而这种复合体的形成,则是通过特定的课程体系学习训练而成的。众所周知,专业人才的知识体系构建、技术方法训练和专业素养培育非短时可以完成,按照目前的学制设置,本科阶段基本为4年或5年,而且每门课程在学生知识、技能传授和培养方面有基础、核心等层次区分,因此,就需要依据一定逻辑关系和规律,将课程体系中的各门课程分配到四年或五年的教学周期内,这样就形成了课程体系中课程开设的时序性。
2.4 课程体系的动态平衡性 大学专业课程体系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多个层次上与外界存在交流,是一个开放式的反馈系统:不同课程间及不同模块间的信息流、先行后续课程之间的正负反馈体系,甚至还有不同专业之间的课程体系层次水平的互动,如生物类专业和数学、物理学、化学类、信息类等专业间可开设《生物数学》《生物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计算生物学》等跨学科课程。而课程体系是大学专业教学的重要载体,是围绕一个中心——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而构建,而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相关行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相应的专业培养目标也随之而变化,课程体系也自然发生变化。可见,作为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托—课程体系而言,它既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更是一个随内外部环境要素变化或需求改變而发生动态变化的有机复合体。
3 课程体系运行的系统优化策略
3.1 课程内部结构的优化 课程内部结构是指课程中反映在教学大纲上的学科知识体系,由学科和教学大纲共同决定。课程的外部环境是指课程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设备、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工作状态(教学工作文件、课堂教学、教改措施、教学实践环节的安排、考试制度等)[7]。课程体系的内部等级结构特征及课程之间的关联性特征,主要是由其所服务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所决定的。一般情况下,课程的内部结构是通过其外部环境而起作用,外部环境制约着内部结构的实现。对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专业学科建设水平、师资力量、教学资源及保障机制等难以满足多数课程教学的实施。对此情况,多数院校均经过慎重地研究讨论,依据现有条件,制定符合自身发展实际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阶段性任务与目标,并采取具体可行的措施。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则通常采取择优扶持、以点带面的方式缓解或消除外部环境阻碍,如各级各类精品课程、重点课程(群),以及案例教学、双语教学等建设项目的组织与实施。
3.2 反馈机制的科学运用 为切实保障大学本科教学过程的顺利实施,一般高校都构建起“校—院—系”三位一体的教学督导与评价体系。这一督导机制的构建和运用,对于本科教学尤其是具体到每门课程的教学质量提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最为常见的一种督导形式为对具体课程讲授形式、内容和效果的即时通报与反馈,以及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和目标达成情况的评价与反馈。而课程体系的系统优化也必须通过这一内部反馈机制得以实现。除此之外,毕业生就业单位的意见反馈,以及学生考研深造所考取的高校或科研院所导师层面的意见反馈,构成了课程体系这一系统优化的外部反馈机制。但不论是内部督导评价还是外部反馈形式,对于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无疑都是极其重要的,所以必须运用好。
3.3 教学资源的合理分配 新建本科院校,其前期发展基礎相对薄弱,尤其在经费支持、学科支撑、人才队伍建设以及其他相关内涵建设方面存在较大不足。因此在教学资源配置方面就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各个层面的精品课程、重点课程等建设项目,一般由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或学校资助,但学校能够资助扶持的项目总量是一定的,即某专业课程体系中仅有少数课程会获批立项建设而占据大量资源,从而使得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少数几门课程则会占据优势地位,在经费投入、教学资源配置等方面就会明显优于其他课程。但同时由于精品课程建设中共享意识弱、共享共建共享缺乏统一标准和有效管理机制等问题的存在,必然对体系中其他课程建设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然而,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不是靠一门或少数几门课程就能实现的,如这些优势课程示范引领作用发挥得当,则可促进其他课程建设和发展,有益于培养目标的实现;但若作用发挥不当或与目标间出现偏差,则会对其他课程产生严重阻抑效应,课程体系的整体功能也就可能会偏离专业既定培养目标。要避免或解决上述可能出现的问题,就需要教学系院会同专业负责人,对教学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并实时把握课程体系运行情况,使体系中的各层次之间、各模块之间、各课程间实现协调配合、良性互动,通过互补、互促等方式推动课程体系有序发展和整体提升。
4 结语
综上,课程体系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及教学组织管理模式的综合体现,是人才培养目标赖以实现的关键所在,而其有效运行离不开高校课程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即依赖于高校课程管理体系制约作用[9]。因此,对体系结构的优化、教学内容的整合以及运行模式的创新评价作为课程体系建设改革的核心内容,需要继续开展系统深入的研究以不断揭示规律、解决问题,最终促进高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而作为地方本科院校,专业要体现区域特色、行业特点,才能建立比较优势,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所以,课程体系的构建和运行应在特色培育和核心内容建设方面尽可能从区域需求及行业发展出发,避免与省内其他院校重合,从而实现同域竞争中的错位发展。
参考文献
[1]谢安邦.比较高等教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王红梅,王涛.对高校课程体系的理性思考[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26(4):47- 49.
[3]王卫平.对高校学科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设计的思考[J].石河子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0(5):80-81.
[4]盛亚男.我国高校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的热点与趋势[J].理工高教研究,2006,25(2):78-81.
[5]杨鹏亮,曹漢斌.刍议地方性高校课程体系的改革方向[J].榆林学院学报,2012,22(3):93-97.
[6]盛四辈.系统论视角下的我国国家创新体系战略群演进研究[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
[7]巩建闽.试论高校课程体系的子系统与分系统——兼论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J].德州学院学报,2009,25(5):94-99.
[8]李长坤.高校精品课程共建共享体系构建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6(08上):252-255.
[9]唐洁,李艳,蒋珍菊.高校课程管理体系构建各机制之间的促进与制约[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5):174-176.
(责编:徐焕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