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超过”遇到“之多”
2016-02-15高铁明
高铁明
当“超过”遇到“之多”
高铁明
1.据东莞市民政局介绍,东莞有超过10万之多的地名,其中不乏超过千年者,其文化内涵丰富。(东莞本地宝资讯,2014年7月29日)
2.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现今中国的党员超过8700万之多。(《人民网》强国论坛)
3.长春PM2.5昨“爆表”浓度超过国家标准5倍之多。(《东亚经贸新闻》标题2013-10-23)
4.海外投资者在澳洲房产投资中有超过200亿之多。(澳洲房产网新闻标题2011-10-18)
首先,甄别“多”字的释义
清代陈昌治刻本《说文解字》记载,“重也。从重夕。夕者,相绎也,故为多。重夕为多,重日为叠。凡多之属皆从多。”《辞海》(光明日报出版社)第一卷P275注明“多”有十个义项,两个动词,四个副词,一个名词(姓),三个形容词,“之多”自然与动词、副词、姓氏无关,所以只能在形容词中做选择:
1.“数量比较大,跟‘少’相对,如‘凶多吉少’”。
2.“表示整数后的零头,如‘三米多’”。
①一期沥青混凝土心墙端头及上下游侧面表部不密实沥青混凝土应予凿除,露出新鲜、密实沥青混凝土面,凿除面平整度差不大于1 cm,同时保证一期心墙厚度不小于原设计厚度。二期心墙铺筑前接触面按规范要求进行加热处理。
3.“表示相差大,如‘高多了’”。
第三种用于形容词后补充说明程度,“之多”显然不合要求,第二种要求用于整数后,看似合适,但这种结构表示的是零头,自然就无法解释“与会人员达五人之多”这样的惯常用法。所以,经过慎重筛选,只能选择最基本的义项——跟‘少’相对的形容词。
其次,甄别“之”的释义
“之”,文言文中常见词语,《古代汉语大辞典》注释非常丰富:
1.动词“到”。
2.各种人称代词。
3.指示代词,相当于“这”。
4.各种助词,如主谓语间取独,定语中心语间“的”,定语后置或宾语前置的标志,时间地点后的音节助词等等。
前两个义项显然不合适,如果理解为第四种无意义的助词,“与会人员达五人之多”中“五人之多”就应该译为“五人多”、“五人的多”、“多五人”等,显然不合语境,最终只能选择指示代词“这”,用在一个数字的后面,指代其前面的那个数字。例如,“五人之多”即“五人这么多”。如果说,“他这个月拿了10万元之多的奖金”则表示他拿了十万元,只是形容其多,并非说十万还有零头。
再次,探究“之多”是真的很多吗
从例句中可以看出,“之多”之前的数字多为大数据,“10万之多”、“8700万之多”、“200亿之多”,即使是“5倍之多”也是用来强调数量之大。那么“之多”真的就只能用于强调多吗?
记得《中庸·右廿五章》在论说天地山川时有这样一句话:“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鼋蛟龙鱼鳖生焉,货财殖焉。”意思是说,“假如水以一勺之多的一点积累到不测的大海,那鼋(龟)鼍(鳄鱼)蛟龙鱼鳖就会从这里诞生了,财货宝物就会由这儿繁殖了。”也就是说,海水之大是由“一勺之多”的水积累的结果,这里的“一勺之多”显然不强调“多”。
所以,虽然“多”指的是跟“少”相对的形容词,“之多”也的确多用于形容其多,但偶尔也可以仅仅表程度,甚至形容“少”的程度。
最后,探究“之多”的语法要求
既然“之”是用在数字的后面,指代其前面的那个数字,那该数字就必须是一个表示具体数字的确数,不能是“约数”。因为根据汉语语法学来说,“大约”、“左右”、“超过”、“不到”这样表约数范围的词语与“这”这种表确指的指示代词具有矛盾互斥性。例如文章开头提到的标题《未来医院今年有望超过百家之多》,既然是要超过,那现在到底达到“百家”了吗?“百家”是多还是少呀?而且,从句子结构划分以及句间关系看,“超过百家之多”,“之多”是指代“百家”还是“超过百家”?态度含混不清,表意不明,应该改为 “未来医院今年有望达到百家之多”,或者直接改为“未来医院今年有望超过百家”。
综上来看,文章开头所列举的例句的确是欠妥的,希望引起大家重视,毕竟规范汉语表达方式,我们人人有责。
★作者单位:河北正定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