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谈“欲扬先抑”

2016-02-15赵桂珠

中学语文 2016年9期
关键词:阿长动人手法

赵桂珠



谈谈“欲扬先抑”

赵桂珠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语文老师都有这样的发现,很多的学生特别害怕写作文。看看他们绞尽脑汁写出来的作文,要么语句不顺,要么结构凌乱,要么情节平庸,而且字数还不达要求。学生是写得痛苦,老师是改得烦心。我想,写好作文除了要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大量的书本阅读外,掌握一些写作技巧也必不可少。而“欲扬先抑”就是一种很不错的写作手法,如能积极运用,必能使学生作文增色不少。

一、什么是“欲扬先抑”

欲扬先抑,是一种人物描写技巧。欲扬先抑的“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用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二、“欲扬先抑”的作用

欲扬先抑,也是一种修辞手法,因为对比中会让美丽的东西越发美丽。惊天动地的大逆转就是这种手法的绝佳体现,它会让原本简单的东西变得复杂,让复杂的东西变得永恒。在文章中它具体地可以起到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1.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真实

鲁迅在《阿长与山海经》一文中饱含深情地追忆了阿长,表达了对阿长这位普通劳动妇女的真挚怀念之情。但文章开头首先写的却是阿长种种让人“讨厌”甚至“憎恶”的行为,文章“抑”至极点。随后便写到了阿长的好处,尤其是给“我”买来了“我”念念不忘的带图的《山海经》,“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做得很成功。”“这又使我发生了新的敬意了”,对她的怨恨,也“从此完全消灭了”。这种先抑后扬的写法,既符合对一个人的认识过程,又使对阿长的追忆显得真实、可信,更能使阿长这个普通人的形象更加丰满,避免了人物简单化、绝对化,给读者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

2.使故事情节更加曲折动人

鲁迅的《范爱农》也采用了欲扬先抑法。文章开头通过打电报、拟电文表现出范爱农简直像是一个不通人情、胆小如鼠的不革命的懦夫,对这样的人,作者甚至写道:“这范爱农……很可恶。……要革命,首先就必须将范爱农除去。”这是“抑”。然而下文写出通过多次交往,才得知范爱农不是那样的人,他和鲁迅一样对反动派的残酷杀害革命者是极其愤恨,只是当时对发电报作用有看法。这是“扬”。通过这一抑一扬,一个正直、爱国、愤世嫉俗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便跃然纸上了。由于运用了抑扬手法,所以文章显得波澜起伏,避免了行文的平庸呆板,单调乏味,使故事情节更加曲折动人。

3.使作品情感更加真挚感人

杨朔写过一篇著名的散文《荔枝蜜》。他在文中说小时候因为被蜜蜂蛰过,因此对它总有疙疙瘩瘩的厌恶之感,但后来在广东从化参观了养蜂场,尝到了荔枝蜜,又听了养蜂老人的一番介绍,对小生灵蜜蜂顿生敬仰之情,它那勤恳、无私的品质正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美德。这是典型的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在欲扬先抑中,作者感情的变化产生的曲折动人的效果,加大了作品的感人力量。

4.使文章主题更加深化突出

香港作家小思的《蝉》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由烦蝉、知蝉到恕蝉,简短的一句话“它为了生命延续,必须好好活着”,则道出了蝉的生命意义。至此,作者对蝉的感情发生了微妙而彻底的变化,“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实则是赞扬了蝉生命的伟大,表达作者对蝉的赞美与敬仰。在对比中文章的主题得到了深化突出。

三、“欲扬先抑”运用要点

1.“抑”“扬”对照鲜明。要注意“抑”和“扬”的前后,必须具有对照性,而且大多是采用相反对立的形式构成对照。这种对照越鲜明越好。

2.“抑”“扬”转变自然。开车急转弯容易发生车祸。写文章“急转弯”,容易失去真实性。人的情感、态度的转弯总有一个过程,不可能刚才两人谩骂、拳脚相加,视同仇敌,一会儿就亲如手足。

3.“抑”“扬”掌握有度。对于“抑”“扬”两者,不可等量齐观,而是应该重点写“扬”。“抑”,起的只是铺垫作用。这里的比例、分量的掌握,只能通过自己不断的写作实践,去细细地体会、揣摩。

清代袁枚认为“文须错综见薏,曲折生姿”。现代著名作家茅盾先生也说过:“一篇作品,不能平铺直叙,始终如一,也不能从头到尾一味的紧,总得有错综,变化……配搭均匀,松紧合度,有起有伏,有呼应。”而欲扬先抑运用得当,一定能够达到这样的效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如果能够指导学生熟练的加以运用,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将大有裨益。

★作者单位:江苏高邮经济开发区中学。

猜你喜欢

阿长动人手法
层递手法
高铁阿长过生日
缓解后背疼的按摩手法
阿长与沙县小吃
七步洗手法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案例
再造美好动人经典 清逸伦G&W WE-1036B
阿长买《山海经》
爱拍摄?从明艳动人的你开始!
动人只在庸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