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语义学对诗歌中语言陌生化现象的解读
2016-02-15卢艳
卢 艳
(广东财经大学 华商学院外语系,广东 广州 511300)
框架语义学对诗歌中语言陌生化现象的解读
卢艳
(广东财经大学 华商学院外语系,广东 广州 511300)
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学派的核心概念之一,运用到文学作品中能给人独特的审美感知和震撼人心的美学张力。从框架语义学的核心框架元素与非核心框架元素入手,以中英文诗歌为例,解析诗歌中的陌生化现象如何给读者带来新奇的审美感受,从而深化诗歌的主题意义。
陌生化;诗歌;框架语义学;核心元素;非核心元素
DOI:10.13450/j.cnki.jzknu.2016.04.016
作为20世纪初叶俄国形式主义的一个重要概念,陌生化(defamiliarization)被广泛运用到文学作品中。近年来,学者对于陌生化的研究也有不少,有直接研究陌生化这一文学现象的,如杨向荣[1];有分析文学作品中的陌生化手法运用的,如陈辞[2];还有学者研究陌生化翻译理论,如严苡丹、王羽西[3];当然,也有学者研究过诗歌中的陌生化现象,如肖曼琼[4]。前人对于陌生化的研究不少,但都是纯文学研究或者文学与翻译相结合的研究,而本文欲从一个新的角度,即语言学范畴中的框架语义学来探讨诗歌中的语言陌生化现象。
一、陌生化
陌生化又称“间离化”“反常化”“反熟悉化”,是俄国形式主义的基础。它由俄国形式主义的代表人什克洛夫斯基于1916年在其著作《作为技巧的艺术》中提出。他强调 “通过转换或者新视角使得人们熟悉的事物变得陌生,从而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的长度,使人们对经历的事物留下更深的印象”[5]。人们在进行审美欣赏时有着由先在经验和审美趣味的审美心理定式,久而久之这种心理定式变成机械化、自动化的过程,失去了对审美对象的新鲜感和审美兴趣,使文艺作品对读者观众的吸引力逐渐变小,甚至丧失。面对这种情况,什克洛夫斯基提出,文艺创作并不是完全照搬现实,而是要对现实对象进行艺术加工,使其变得更符合文艺的要求(能最大限度地激起读者、观众对文艺作品美的享受),而陌生化手段则是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手段之一。陌生化是把原本熟悉的对象变得陌生起来,使读者在欣赏过程中感受到艺术的新颖别致,从而唤起人们对欣赏对象的兴趣,增强欣赏对象的审美感受。
文学作品中的陌生化现象可以体现在多个方面,如语言、意象及叙事等。本文着重于从框架语义学角度来阐释诗歌中语言的陌生化现象。
二、框架语义学
美国语言学家Fillmore在20世纪70年代末提出框架语义学(Frame Semantics)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人们理解和描写词项意义以及句法、语篇意义提供了强有力的认知方法。框架语义学认为,为了理解语言中词的意义首先要有一个概念结构,这个概念结构为词语的理解提供了相对系统、全面的背景和动因,这个概念就是语义框架[6]。它相当于一种“心理画面”,理解一个词语就是我们在唤醒恰当的心理画面后把注意力集中在词语所指向的那一部分。它强调框架经验认知和语义解释能力,突出了框架和语义之间的密切关系,从而指明话语意义是怎么样从词汇意义发展起来的。
框架是框架语义学的重要概念之一。框架被定义为语义理解和描述提供所需的背景概念,对框架中任意概念进行解释通常会涉及该框架内的其他相关概念[7]。而框架又是由框架元素组成,框架元素被分为核心框架元素与非核心框架元素。其中核心元素是指词语字面上的意义或者逻辑上的中心用法,是认知框架中的必要组成部分;非核心元素是指衍生或者扩张意义,这些处于边缘地带的概念元素不是整个框架中的必要组成部分[8]。如在复仇[REVENGE]框架中,其核心框架元素就包括[AVENGER][OFFENDER][INJURED PARTY]等;非核心元素则是复仇事件发生的地点、时间、原因及结果,即[PLACE][TIME][CAUSE][RESULT]等,核心框架元素是不可缺少的,否则构不成“复仇”框架。
三、诗歌中语言陌生化现象的框架语义学解析
语义学家们认为,词汇意义的表达与个人拥有的作为知识背景的认知框架是密不可分的,而形成框架的基础是经验、信仰或惯例[9]。现实中由于文化背景、文化素养、实践环境等因素的不同,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概念框架有略微不同。例如,因为长期受到思维方式以及所处学习环境的影响,理工科女生与文科女生对“爱情”内涵的认知就略有不同:大部分文科女生认为[ROMANTIC]是“爱情”的核心元素,她们认为只有充满浪漫的爱情才是完美的爱情;而许多理工科女生则认为[PRACTICAL]才是最重要的,是核心元素。也就是说,[ROMANTIC]在文科女生的认知框架中是核心元素,但在理工科女生的认知框架中则是非核心元素。
陌生化作为艺术手段经常出现在诗歌中,正是由于人们的认知框架背景稍有差异,才使得诗歌中语言陌生化这一艺术手法得以实现。下文笔者将以中英文诗歌两种例句,来解析诗歌中的陌生化现象如何给读者带来新奇的审美感受。
(一)框架语义学在中文诗歌中的陌生化现象解析
《野草》是鲁迅先生唯一的散文诗集,收录了从1924至1926年所创作的23篇散文诗。这本散文诗集中,鲁迅运用了大量的陌生化手法,无论是语言、叙事或是意象方面都有涉及。虽然陌生化手法给作品欣赏带来了阻力,但是却使得该诗集所蕴含的哲理更有冲击力。如散文集中的第一篇《秋夜》是一首叙事兼抒情的散文诗。该诗的第二部分有“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我生平没有见过这样奇怪而高的天空”。对于[天空]这个框架,人们是再熟悉不过了,看到这两个字就能提取出相应的核心框架元素,即[地球][广大][空间][湛蓝]等;而在这篇诗歌中,其核心框架元素是[奇怪][高]。作者在此将其他的非核心框架元素刻意变成核心元素,更能突出当时压迫和摧残进步力量的势力之强大。诗歌的后面有一句“然而现在却非常之蓝,闪闪地着几十个星星的眼,冷眼”,“直刺着天空中圆满的月亮,使月亮窘得发白”。据框架语义学,在人们的理解中,[星星]框架的核心框架元素包括[发光][天体][细小][美好][和谐];但是在《秋夜》中,星星是有着冷眼的,在此篇诗歌中,[星星]的核心框架元素不再是大家普遍认同的那些,而是[冷漠][邪恶][猥琐]。同样,[月亮]框架的核心框架元素一般包括[卫星][天体][明亮][圆满][婵娟] 等;而在这首诗歌中,[月亮]框架的核心框架元素是[寒冷][冷清][邪恶]。这些描述与人们平常对[星星]和[月亮]框架的理解是背道而驰的,这种对于词汇采用的陌生化的手法使得诗歌中的哲理更有冲击力,更好地表达了作者对恶势力的抗争和愤怒,对英勇抗击恶势力的革命者的崇敬和赞美,也表达了自己与恶势力作韧性战斗的意志。
《乡愁》是著名诗人、散文家余光中先生的代表作之一,这首简短精悍的小诗成为海峡儿女,甚至身处异乡的所有中华儿女得以寄托哀思、表达思乡之情的代表作。在诗中,诗人分别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4个颠覆人们日常概念的词语来形象化乡愁之情,表达自己对故土的热爱与眷恋。此处同样使用了陌生化的手法。在一般人的理解中,[乡愁] 框架的核心框架元素为[异乡][思念][亲人][朋友] 等;而作者在此首诗中选择的核心框架元素却是[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因为这些东西是传送乡音、传递情感的工具。但是对于没有类似经历的读者来说,“乡愁”与“邮票”“船票”是八竿子打不着,所以在理解《乡愁》的过程中,这种语义框架上的差异使读者的理解产生了困难,延长了理解感悟的时间,同时也造就了这首思乡小诗的经久不衰。
(二)框架语义学在英文诗歌中的陌生化现象解析
除了中文诗歌有词汇陌生化现象外,英文诗歌中也同样使用陌生化手法。美国著名意象派诗人Pound的一首诗InaStationoftheMetro中就出现了陌生化写作手法。该诗仅两行:
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
Petals on a wet, black bough.
译文:
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般显现
湿漉漉的黑枝条上朵朵花瓣
该诗描述了在地铁车站出口,密密麻麻的人群中,诗人站在中间,行人如潮般涌来,光线不好,天气阴冷潮湿。但是忽然间,闪现了一张美丽的脸,接着又是一张……一般而言,[人群]这一框架的核心框架元素应该包括[人][拥挤][热闹][密密麻麻]等。而在此首诗歌中,[人群]框架的核心框架元素却被诗人变成了[面孔][幽灵][出现],这明显与人们平常接触到的[人群]的核心框架元素是偏离的。人多一般都是用热闹、拥挤等来体现,而此首诗歌用的是幽灵,这种陌生化的手法增强了诗中描述的神秘而优美的意境,给人们留下更深的印象。在诗的第二行中有[枝条]这一框架,一般而言,其核心框架元素应该包括[植物][绿色][叶][茎]等;而在此首诗歌中,该框架的核心元素成了[潮湿][黑色][暗淡]等。这不禁让读者产生探究的兴趣,能引起读者的无限思考。作者运用这种陌生化词汇描述的原因在于突出儿童和美丽女人的脸,在昏暗的氛围中,它们显得分外鲜明。而就在那一刻,因为诗人奇异的才华,世界也不得不在匆忙中停下脚步。
另一位美国诗人艾米莉·荻金森的诗歌BecauseICouldNotStopforDeath也运用了类似的陌生化手法。诗歌的前半部分如下:
Because I could not stop for Death-
He kindly stopped for me-
The Carriage held but just Ourselves-
And Immortality.
We slowly drove-He knew no haste
And I had put away
My labor and my leisure too,
For His Civility-
We passed the School, where Children strove
At Recess-in the Ring-
We passed the Fields of Gazing Grain-
We passed the Setting Sun-
“死”这一字眼能让人联想到的更多的是悲伤的词,比如“恐惧、害怕、绝望、伤心、痛苦”等。因此,[DEATH]这一框架的核心框架元素本应是[FEAR][END OF LIFE][DIE]等;而在这首诗歌中,[DEATH]框架的核心元素却是[KIND][GENTLE][CALM]等与正面意义相关的元素。诗中在描述[死亡]这一框架时,使用了许多与其看似扯不上任何关系的元素,如[孩子][学校][谷田][露珠][房子][马]等。诗人的这种将看似与主题框架无关的非核心框架元素新奇地转化为核心框架元素的陌生化手法,使得读者感受到此诗中的death已经不仅仅是字面意义上的“死亡”那么简单,而是超越了这一层面,其实诗中的[死亡]框架已经具有了[死神]框架之意义。这一出人意料地将原本熟悉的词汇陌生化的描述,激发了读者的好奇心,引发读者试着去细细体味诗人暗含的深意,延长了读者对于诗歌的审美感受。而这也正强化了诗歌要表达的主题——对人生意义的探索,要通往永生才具有生命的真正价值。
[1]杨向荣.陌生化重读:俄国形式主义的反思与检讨[J].当代外国文学,2009(3):5-13.
[2]陈辞.《刺客聂隐娘》:陌生化语境下的诗意回归[J].鸡西大学学报,2016(2):132-134.
[3]严苡丹,王羽西.张爱玲自译文学作品中陌生化手法的再现研究[J].外语研究,2015(4):121-125.
[4]肖曼琼.“陌生化”:从诗歌创作到诗歌翻译[J].外语教学,2008(2):93-96.
[5]Shklovshy V.Art as techniqu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5:9.
[6]Johnson C,Fillmore C,Wood E,Reppenhofer J,Urban M,Petruck M,Baker C.The FrameNet project: tools for lexicon building[M].Berkeley:International Computer Science Institute,2001:43.
[7]李福印.认知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20.
[8]Fillmore C J.Border conflicts:FrameNet meets construction grammar[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2008:15.
[9]汪立荣.框架语义学对二语词汇教学的启示[J].外语研究,2011(3):50.
2016-03-19
卢艳(1989-),女,湖南常德人,助教,硕士,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H315.9
A
1671-9476(2016)04-006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