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以班主任为中心的班级管理体制的构建
2016-02-15李松仑
◆李松仑
(河北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山湾子中学)
浅谈以班主任为中心的班级管理体制的构建
◆李松仑
(河北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山湾子中学)
班级是学校实施教育工作、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是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的主阵地,创建良好的班集体是创建“文明学校”的基础。构建以班主任为中心的班级管理体制是破解难题的有效途径。
班级建设 班主任 考评制度
班级是学校实施教育工作、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是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的主阵地,创建良好的班集体是创建“文明学校”的基础。这项工作虽然说班级的所有老师都应当对其所任课班级负管理职责,但在实际的生活中,这项工作的重任实际上到现在仍然主要是由班主任来承担,班级管理无法形成合力。
班主任是班级管理体制的总设计师,是班级组织的领导人,是班级人际关系的艺术家,是健康文明的班级文化的倡导者,要做好班级这些工作,就必须发挥班主任在班级中的建设性作用。
学生是教育的客体,又是自我教育的主体。我认为,班主任应该做好“导”的工作,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在生活、学习上给以适当的指导,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良好的自我管理机制,不仅可以创造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也使班主任从繁琐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做到事半功倍。
现在,不论是网上还是报刊杂志上,关于论述学校管理和班任工作的文献很多。但还没有论述如何把班主任放到学校的管理者的位置的文章。笔者认为,建立以班主任为中心的管理体制,实现校内全体教师齐抓共管,优化学校管理是很有必要的。下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此谈几点看法。
一、改以学科教研组为中心变为班级组(年级组)为中心
传统的学校是以学科教研组为管理中心的,主要表现在办公室的分配上。如语文组,数学组,英语组等。这样的分组从理论上有如下优点:如便于如集体备课、教研活动、新课改的推行、老教师带新教师、问题研究、资源共享等。
但在学校的管理和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操作上,则表现得十分消积,捉襟见肘。因为这个教研组的老师所教的不是同一群学生。还有的学校班主任的办公室和自己班级太远,有的不在同一楼上,而其他科任老师离任教的班级更远。更有甚者,教同一个班级的老师,有时一天也见不到面,有的学校从老师纪律方面考虑,规定教师不许串办公室。这样就切断了同一班级所老师之间互动和齐抓共管。
怎么建立以班(年)级组为中心呢?首先要重新分配办公室,也就是让教同一个班级的教师在一个办公室,让教同一个班的老师在同一个办公室,最大的优点就是便于管理,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的距离拉近了。
二、变班主任为“班主任”
过去的班主任,就是管理学生的班主任。笔者这里所说的班主任,是两层意思,既是管理学生的班主任,也是所有教这个班课程的科任老师的领导。这个班的教育、教学以及各项活动不仅是班主任一个人的事,所有任课老师都要担负责任,使所有科任老师都是这个班的教育者和管理者,班主任只是这个“班”集体的龙头。以班主任为中心,彰显集体的力量。过去班主任是一个人跳舞,科任也是各自为营,班级管理好像跟科任老师无关。还有的班主任最反感科任老师说他班级(或学生)的不足。最典型的是学生尊重班主任,而专和部分科任叫板。最后班级成了乱班。
三、开展每周一会制度
在每星期五下午,由班主任组织所有科任老师开班务会,共同研究探索教育教学策略。一是总结本周的工作,学生各方面的表现。特殊学生的表现;二是研究下周的工作,特别是对学生的教育,这是一次细化的研究和安排,比如,如何改变问题学生:课堂上如何处理,如何找学生谈话,哪天由哪个老师来谈话,要过到什么样的教育目的,问题孩子的家庭状况,等等,这是一次问题,方法的研究和交流。这样就实现了齐抓共管。
四、健立全新的考评制度
现行的教师考评,不适应当前的教育形势,所制定的教师考评制度往往是孤立的,面对单一人的。以班主任为中心的班级管理体制要求我们,对教师的考评要不仅要考评每一个人,还要考评团队的凝聚力。在班主任制定班级工作计划时,同班级教师之间的密切配合一项要当做重要一项来思考。
五、班级管理经验交流会
现在各个学校召开的班级管理经验交流会,也叫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从交流会的发言上看,基本没有什么新意,全是调重弹,什么四勤“心勤、眼勤、腿勤、嘴勤”;什么叫“爱心、耐心、细心”。大话太多,实际可以借鉴的几乎为零。班级管理经验交流会发言的可以不是班主任,这个班级的任何一个老师都可以成为主言者。交流的重点要该是,老师之间如何提高凝聚力,对学生的管理应重在群体的规范性,个体的艺术性和长期性,特别要注重个案的交流。这样的经验交流会才具可行性,那些假大空的班主任经验交流会,最好不开。
六、构建班级管理小组合作模式,激发学生参与管理的主动性
坚守“两个基本点”,落实学生自主管理。一是“不养闲人”,即人人有事做。要让学生有序地动起来,关键是让学生的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紧密相连,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责任心和主人翁意识。首先,将大量的班级工作“转包”给小组,小组再将任务转包给小组成员,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任务,每个成员对自己承包的工作负责。而任务的分配则普遍采用“小组招标制”,把选择权还给学生;其次,对学生完成承包工作“多指导,少指责”;再次,及时评价,“多鼓励,少指责”。二是“不留盲区”,即事事有人做。班主任工作的特点之一就是将工作做细,将细事做精。班级管理决不能留盲区。除学习管理、常规管理外,要加强盲点时间的管理,要利用每次和学生交流或者到班级里上课、巡视等机会,留意班级的边边角角、备品、工具、设备等,每一样东西都要落实承包人。
综上所述,构建以班主任为中心的班级管理体制,让所有任课老师都动起来,都成为管理者。使学校、班级的管理立体化多维化,这样的学校才能成为一个良性发展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