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留守儿童成为社会之痛
2016-02-15龙金姐
◆龙金姐
(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盘石镇民族完小)
莫让留守儿童成为社会之痛
◆龙金姐
(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盘石镇民族完小)
人民日报曾经发表过这样一篇文章“留守儿童问题,必须重视”。可见,这样一个群体的社会关注度之深。随着我国的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农村一些劳动力为了生计抛下年幼的孩子,年迈的父母,背井离乡外出打工,靠着勤劳的双手获取更大的家庭收入,因为种种原因,导致这些孩子成为了留守儿童,中国农村的留守儿童已经到了6200万,这真是一个惊人的数字,这些孩子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再加上教育水平比较落后,导致了很多留守儿童的教育成了问题,甚至走上了违法的道路,这一严重的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改善。
留守儿童 亲情教育 社会发展
现在的农村,有很多孩子的父母外出打工贴补家庭收入,大多的家庭只剩下老人和孩子。随着经济的不断的发展,中国的农村不断地出现空巢的问题,这不仅带来了人们观念的改变,也成为了直接的问题,外出务工的农民无法回到乡村,但是他们的子女也无法跟他们一起去到城市,入学问题就是首先考虑的一个问题,这就导致了留守儿童问题日益凸显。
一、针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
俗话说:“父母在,不远游。”我们的留守儿童应该也是这样:“儿童在,父母不远游。”可是现状确恰恰相反,现在农村空巢老人,空巢儿童到处都是,几乎成为了孤儿,缺少父母的关爱,没有父母教育的孩子,学业上就会难免荒废,生活上也会诸多的障碍,有的孩子跟着年迈的爷爷奶奶,更加容易造成心理健康问题,有的小小年纪就要照顾弟妹,照顾老人,成为了少女家长。
这对这一问题,我们社会要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就算是时代发展不可避免的,那么我们是否有后续的针对措施方针?本文就通过以下几点分析一下针对留守儿童的举措。
(一)政府方面
“少年强则国家强”,儿童正处在各发面发展的培养阶段,中国的明天靠的就是这些儿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是靠这些儿童。所以,教育问题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政府要在农村教育上加大投入,针对农村的学校要不断的建设新校舍,招揽青年志愿教师,给偏远地方的师资力量注入新鲜的血液。城市方面,要一步一步的放宽户籍的限制条件,购房条件还有廉价租赁房的申请也要逐渐的放开,教育资源不管是公立的还是私立的,都要逐步的开放,以方便跟随父母进城的留守儿童的教育环节不出问题。作为地方政府可以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这样父母们就不必走出家门去务工,这样就可以每天和孩子在一起了。
完善相关的法律文件,对留守儿童这样一个既特殊又敏感的群体有完善的法律保护,对于侵犯这个群体的犯罪行为严惩不怠。
(二)社会方面
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能够对孩子的成长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当社会中的不良风气会影响他们的成长,热播的电视,网络游戏等这些都会影响儿童的成长,为了避免这些现象,我们共同行动一起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网吧、舞厅、电子游戏厅等等不适合未成年人进入的场所一定要严格登记。有关部门一定要严格的查处,让未成年的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落到实处。社会上的企业、组织也要开展各种各样的有助于留守儿童的文化活动。
(三)家庭方面
留守家庭要注意留守儿童的教育,进城之前要把孩子的生活交给可靠的临时监护人监管照顾,一定要和孩子之间保持沟通,科学的正确引导孩子,充分的发挥父母的教育功能,有经济条件的家庭最好把孩子接到身边,因为成长过程中父母的教育不能缺失。要在言谈交流中表现出对孩子的爱,让他们有情感上心理上的变化,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随着时代的进步,网络技术不断发展,拉进了人与人的距离,利用计算机可以使远在天涯的儿女互相沟通和交流。父母和孩子可以通过视频进行互相交流和沟通,互相增加彼此感情。可以登陆QQ号,进行沟通,关心孩子们的生活和学习,填补孩子们的寂寞和空虚。
(四)学校方面
校舍方面的投入一定要扩大,让学校成为让各界都放心的场所,在具体的师资方面努力的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保证在义务教育期间的公平程度。
学校要加强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建设,保证他们有一个健康的心态健康的心理,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从小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有世界观,明确人生的追求,积极向上。
丰富安全教育,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很多孩子处于不成熟的成长阶段,学校要加强监管和约束教育,加强法律教育和宣传,让他们从小就明白如何通过法律手段保护自己,提高防范违法行为的能力,教育他们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二、结语
总之,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这种现象越来越常见,不仅能补贴家庭收入,提高生活质量,更加有助于缩短城乡贫富差距,但是农民的外出务工打破了传统的家庭结构,孩子的监管、教育还有安全都成为了问题,对于留守儿童这样一个群体,我们要给予更多的关爱和注意力,这关乎着我们中国的发展,关乎着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我们社会、家庭、学校、政府形成合力,共同地解决留守儿童出现的各种问题,使他们能够健康地成长。
[1]蒋梦瑶.我国弱势儿童群体:问题与对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47-48.
[2]郑明.转型社会中的中国青少年.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2.87-88.
[3]吴淑芳.当代中国农民文化生活调查[J].知识文化出版社,2011.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