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糖皮质激素应用在带状疱疹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2016-02-15夏莉莉
夏莉莉
探析糖皮质激素应用在带状疱疹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夏莉莉
【摘要】目的 探析糖皮质激素应用在带状疱疹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7月~2015年7月我院收治的带状疱疹患者30例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选取同期同类型患者30例为研究组,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 给予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法后,研究组的治疗总体有效率以及总体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糖皮质激素应用在带状疱疹患者治疗中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糖皮质激素;带状疱疹;临床效果
临床中,带状疱疹属于较为常见的病毒性皮肤病,它主要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而导致的,神经痛以及沿周围神经分布的群集疱疹是该病的主要特征。该病给患者身心造成极大的痛苦,给日常生活造成极大干扰。相关实践调查发现,采用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效果显著,有利于缓解临床症状,患者接受度高[1]。但使用过程中应注意合理使用剂量以及观察患者不良反应。本文主要是以60例该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析采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临床效果,详细过程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7月~2015年7月我院收治的带状疱疹患者30例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选取同期同类型患者30例为研究组,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对照组中,男性为18例,女性为12例,年龄34~79岁,平均年龄为(47.4±1.4)岁;研究组中,男性为15例,女性为15例,年龄36~80岁,平均年龄为(49.1±1.0)岁;所有患者均在自愿情况参与到本次调查研究活动。均排除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以及不愿参加本次调查研究者。两组患者经过医护人员把相关资料(性别、年龄、体质、病情)对比分析后发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给予两组患者采用基础的抗病毒治疗方法:口服0.4 g/次的阿昔洛韦,5次/d,一共服用2个星期。所采用的营养神经制剂主要包括有维生素B1片剂、维生素B12片剂两种。对于疱疹未破患者来说,可使用硫黄炉甘石洗剂进行外涂;对于疱疹已破溃的患者来说,根据患者实际情况使用3%的硼酸液进行湿敷;对于结痂患者来说,使用红霉素和阿昔洛韦乳膏进行外涂;对于发生感染的患者,根据患者实际需要酌情使用红霉素、头孢类等抗感染药物。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添加糖皮质素治疗,使用20~40 mg给患者进行注射,1次/d。大约10 d~2周之后,改为使用20~30 mg给患者进行口服[2]。
1.3效果评价
最终结果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来进行,最终的治疗效果可分为痊愈、有效以及无效三个等级。治疗总体有效率=(痊愈+有效)/30×100%。最终的治疗满意度可分为满意、非常满意以及不满意三个等级。治疗总体满意率=(满意+非常满意)/ 30×100%。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获取的数据均使用SPSS 22.2软件进行计算,最终计算结果如果P<0.05,则可以得出两者存在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计算过程为:首先把数据输入到该软件内,并采用%、n、(x-±s)来分别表示百分数、例数以及计量。
2 结果
2.1两组患者在接受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法后,研究组的治疗总体有效率(96.7%)显著高于对照组(83.3%),组间数据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对照组中,治疗痊愈、有效以及无效的分别为17例、8例、5例;研究组中,治疗痊愈、有效以及无效的分别为20例、9例以及1例。
2.2两组患者在接受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法后,研究组的治疗总体满意率(93.3%)要比对照组要高(86.7%),组间数据对比具备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对照组中,治疗满意、非常满意以及不满意分别为17例、9例、4例;研究组中,治疗满意、非常满意以及不满意的分别为12例、16例以及2例。
3 讨论
带状疱疹属于一种常见的感染性皮肤病,成人为主要的发病群体,年龄越大发病的几率越高,春秋季节为主要的高发期,三叉神经、腰骶神经支配区域、肋间神经、颈神经为主要的发病部位[3]。
一般来说,呈现单侧性、按神经节段为带状疱疹分布的特点,患者发病部位一般会伴随疼痛感,在发疹之前,患者会出现低热、纳差、身体无力、皮肤处伴有疼痛感等症状,指触时具有显著的疼痛感,一般持续时间为1~3 d。对于带状疱疹感染后患者来说,很有可能不会发病而是成为病毒携带者。因为病毒具有亲神经的特性,当患者受到感染之后病毒会长期潜伏在身体的脊髓神经后根神经节的神经元内,并沿着神经移至皮肤,导致受到侵犯的皮肤以及神经产生强烈的炎症[4]。相关实践调查发现,对带状疱疹患者采用糖皮质素进行治疗,效果显著,糖皮质素属于一种甾体激素,皮质醇为其主要成分,对脂肪、糖等生物的合成以及代谢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同时在抗毒、抗炎以及抗休克方面效果良好[5-6]。有利于缓解患者的疼痛感,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7]。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糖皮质素使用容易导致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为此临床用药时应结合患者实际情况,正确的把握使用剂量[8-9]。
本次研究结果可知:两组患者在接受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法后,研究组的治疗总体有效率(96.7%)显著高于对照组(83.3%),组间数据对比存在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究组的治疗总体满意率(93.3%)要比对照组要高(86.7%),组间数据对比具备显著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进一步表明,对于带状疱疹患者来说,采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显著,增加了患者的满意度。该治疗方法值得患者及其家属信赖。
参考文献
[1] 李艳伟. 糖皮质激素治疗带状疱疹效果观察[J]. 中国乡村医药,2014,21(22):45-47.
[2]代莹莹. 糖皮质激素联合万乃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16):265-266.
[3]王瑛. 48例带状疱疹临床疗效观察[J]. 地方病通报,2009,24(2):93.
[4]邵金波. 带状疱疹发病的特点与治疗[J]. 中国医学创新,2011,8(8):179-180.
[5]秦庆颖,陈柱花,秦庆颜. 带状疱疹发病的分析[J]. 中国医学创新,2013,10(9):97-98.
[6] 尹光文,何秋波,李冬芹,等. 糖皮质激素治疗带状疱疹有效性及安全性观察[J].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5,4(3):187.
[7]王英夫,游俊,彭蕾蕾,等. 291例带状疱疹神经痛症状的临床分析[J]. 皮肤病与性病,2005,27(1):14.
[8]符青梅,于敬. 带状疱疹早期应用糖皮质激素的治疗意义[J]. 临床误诊误治,2008,21(5):14-15.
[9]贺娟. 糖皮质激素治疗口腔黏膜扁平苔藓的临床研究[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4):144-145.
【中图分类号】R9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08(2016)17-0183-02
doi:10.3969/j.issn.1674-9308.2016.17.115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友谊县红兴隆管理局中心医院门诊皮肤科,黑龙江 双鸭山 155811
Analysis of the Clinical Effect of Glucocorticoid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Herpes Zoster
XIA Lili The Outpatient Department of Dermatology, Hongxinglong Administration Center Hospital of Youyi County, Shuangyashan Heilongjiang 155811,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Analysis of the clinical effect of glucocorticoid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herpes zoster. Methods 30 cases of herpes zoster in our hospital from July 2015 to July 2014 were selected as control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conventional treatment. 3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same type at the same period were selected as the study group. The study group was treated with glucocorticoid hormon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two groups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Results After two different treatment methods were given.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and overall satisfaction rate of study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Glucocorticoid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herpes zoster has high application value.
[key words]Glucocorticoid, Herpes zoster, Clinical eff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