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融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刍议
2016-02-15吴娟
吴 娟
(1.漳州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管理系,福建 漳州 363000;2.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漳州市融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刍议
吴娟1,2
(1.漳州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管理系,福建 漳州 363000;2.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摘要:国家大力推进“海丝”建设,为漳州带来重要发展机遇。融入“海丝”建设,有利于漳州拓展对外经贸合作、建设海洋经济强市及提升城市文化内涵。漳州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有基础、有优势、有条件在“海丝”建设中有所作为。应着力将体制机制创新贯穿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中,在互联互通、经贸合作、人文交流等领域先行先试,建设“海丝”先行示范区。
关键词: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示范区;建设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海丝”)建设是我国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更好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重大战略决策 ,是承贯古今、连接中外、造福沿线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国家明确提出支持福建省建设“海丝”核心区,漳州市作为闽南重镇,是连接台湾海峡东西岸的重要通道,是太平洋西岸航线南北通衢的必经之地,历史上与“海丝”渊源颇深,月港是明朝中后期唯一合法的“海丝”始发港;改革开放以来漳州的综合经济实力、对外经贸合作更是取得长足发展。新时期、新形势下,漳州在“海丝”建设中地位独特、作用重要,必须抓住机遇、发挥优势、找准定位,主动融入“海丝”建设,打造“海丝”先行示范区。
一、漳州融入“海丝”建设的战略意义
(一) 有利于拓展对外经贸合作
“海丝”战略的深入实施必将推进沿线国家和地区互联互通、投资便利化、贸易自由化以及对外交流合作平台的建设与完善。主动融入“海丝”核心区建设,有利于密切漳州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往来,促进市场深度融合及要素有序自由流动,在更大的范围、更宽的领域参与国际经济分工与合作,更好地整合、利用全球市场资源、自然资源、技术资源、人力资源等,全面提升外向型经济规模和层次。从而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转型升级,挖掘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为新常态下漳州保持经济稳定较快增长提供有力支撑。
(二)有利于建设海洋经济强市
历史上,月港在“海丝”的兴起和繁荣,促进了航海运输业,造船业、海洋物流业等临港大产业的发展[1],从而带动漳州发展繁荣并享有“小苏杭”之誉。加快融入“海丝”建设,将有助于漳州与沿线地区进一步加强海上务实合作,发展海洋合作伙伴关系,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发挥漳州的区位优势、港口优势、对台优势,深挖海洋发展潜力,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空间,带动临港工业、海洋生物医药、滨海旅游业等新兴产业成为漳州经济新的增长极。
(三) 有利于提升城市文化内涵
“海丝”不啻密切的经贸往来,更有绵长与深邃的文化内涵。“海丝”建设将发掘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深厚的文化底蕴,促进人员往来、文化交流和文明对话,夯实沿线各国友好互信基础,促进各个领域、各个阶层、各种文化的大交流、大合作。漳州已与泉州、福州、宁波等友城联合申报“海丝”世界文化遗产,若成功,加上土楼,漳州将有“一山一海”两张城市文化名片。这些将大大提升漳州在海内外的知名度及城市文化内涵,漳州的城市品牌和美誉度必将在“海丝”建设中进一步整合、发酵。
二、漳州融入“海丝”建设的优势
(一)“海丝”渊源深厚
漳州与“海丝”源远流长、因缘独特。自陈元光开漳以来,漳州一直是我国东南沿海重要港口城市,早在宋朝便是福建四大造船基地之一,并开始海上丝绸之路贸易。明朝中后期,政府准许月港“贩东西二洋”,使其成为当时中国唯一合法的对外贸易港,盛期通商47个国家和地区,开辟出的海上丝绸之路成为当时东南沿海的海外贸易中心和交通枢纽,也是中华文明与欧洲文明最早融合交接的启航港,其兴盛持续200多年[2]。明末政府结束对月港的管理,港口繁荣景象虽不如往昔,但漳州海商仍利用石码、海澄、港尾等港口继续从事海上贸易,从未间断。时至今日,漳州保留着大量“海丝”遗存,涵盖政治外交、经济贸易、港口交通、宗教文化、工艺美术等领域,见证并诉说着漳州辉煌的“海丝”历史。
(二)交通区位优越
漳州位于我国东南沿海,陆域南北长187公里,东西宽127公里,面积12 607平方公里,是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之一,也是国家优秀旅游城市。漳州平原是福建最大平原,地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台湾等中国三个最活跃的经济板块的中间地带,背靠中国中部经济区,有着良好的战略发展纵深。从区域地理位置来看也是链接东部沿海与东盟的重要节点,在福建对外贸易中发挥先行作用。漳州是交通部确定的国家级运输枢纽城市,随着现代立体化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不断完善提升以及闽粤经济合作区、厦漳泉大都市区同城化建设持续推进,区域内资源集聚、联动发展,对“海丝”沿线国家和内陆的辐射力大大增加,漳州正逐步成为链接东盟、台湾地区和内陆的重要枢纽。
(三)港口资源丰富
港口是“海丝”建设的桥梁和纽带,海洋则是沿线各国经济资源流动的重要通道。漳州是港口和海洋资源大市,发展港口和海洋经济的综合条件非常优越。10个县市区中有5个沿海市县,海岸线全长715公里[3],占福建19%。拥有厦门湾(南岸)、东山湾两个深水港湾。可开发建设万吨级以上码头133个,现已建成万吨级以上泊位16个。招银港区已成为福建最大的粮食、木材进口港,古雷港区30万吨级油品化工码头已投入运行,招银、古雷两个深水港区靠近国际干线航道。招银、后石、东山、古雷、云霄等港区均被列为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常年不淤积、避风条件好和水深等特点,使漳州港具备了成为东南沿海干线港的基本条件。2013年漳厦港口一体化整合完成,更为漳州港腾飞带来政策和贸易新机遇。
(四) 经贸前景广阔
2015年漳州全市生产总值2 766.6亿元,增长11.5%,增幅连续3年位居福建第一,经济总量居全省前四。“十二五”以来,古雷列入全国七大石化基地,漳州被认定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列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列为“海丝”核心区的节点城市[4]。今年5月,漳州被确定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城市。这些“国字号”招牌,不仅为改革创新、先行先试增添底气,更为漳州在“海丝”建设中有所作为奠定坚实基础。近年来漳州市积极利用区位、产业优势,依托对外对台开放窗口和海上贸易通道,大力开展“漳州味•世界行”活动,与“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交流日益密切,贸易呈现逐年增长态势。2014年,对“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出口占漳州市出口的60%;东盟是漳州最大的出口市场,进出口总额达15.1亿美元,东盟国家在漳州投资项目364个,总投资14.4亿美元,而漳州企业在东盟国家投资项目8个,总投资1.67亿美元,双方合作潜力巨大,前景广阔[5]。
(五) 人文优势突出
“海丝”建设,核心在人。纵观历史上的“海丝”就是靠人闯出来的,其中华侨、华人是当之无愧的先行者和实践者。[6]千百年来,漳州海商沿着“海丝”走向世界各地安家落户、开枝散叶。在长期的文化交流、交往中,特别是在农业生产、饮食起居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闽南文化与“海丝”沿线的国家和地区多元文化互相渗透、交融。目前,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仍然还流行着漳腔闽南语,也保留着许多用漳州华侨华人名字命名的街区街道。特别是“海丝”沿线的国家和地区漳籍侨亲达到70多万人,占漳州旅外华侨华人的94%,是深深的无法割舍的亲缘。他们爱国爱乡,具有很强的经济实力和社会活动能力,可成为推动与“海丝”国家经贸文化交流合作的促进派和参与者。“海丝”唤醒古老海洋文明的记忆,千百年在漳州沉淀累积的商缘、文缘、亲缘,必然有助于增进与沿线国家人民的了解和信任。
(六) 对台优势显著
台湾是漳州与“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关系发展的重要桥梁纽带。漳州是台湾同胞主要祖籍地、台商投资密集区、台湾文化主要发祥地,深化对台交流合作,是漳州的优势所在、潜力所在。目前,漳台经贸文化交流互动频繁。漳州已经连续举办十七届海峡两岸花博会、七届海岸两岸农业博览会,每年都举办海峡论坛分会、海峡两岸开漳圣王文化节、关帝文化节等重大交流活动。共有台资企业近3000家,实际利用台资在全国地级市中仅次于东莞、苏州居第三位。目前已设立了漳州台商投资区、古雷台湾石化产业园区、漳浦台湾农民创业园、海峡(福建漳州)花卉集散中心、海峡两岸(福建东山)水产业加工基地等国家级对台合作载体,漳州在对台合作中先行先试,具有其它地区无法比拟的优势。
总之,特殊的历史、地缘、港口、海洋、经贸、人文、侨台等优势,造就漳州在“海丝”建设中地位独特、作用重要,漳州有基础、有优势、有条件在“海丝”建设中有所作为。
三、漳州融入“海丝”建设的对策
漳州融入“海丝”建设,应传承月港辉煌历史,凸显漳州在21世纪“海丝”核心区的布局、份量和贡献。在推进与“海丝”沿线国家多领域互利共赢的务实合作方面先行先试,着力将体制机制创新贯穿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中,以互联互通为基础,以经贸合作为主轴,以人文交流为支撑,建设“海丝”先行示范区。
(一) 加快“海丝”设施互联互通
发挥漳州区位、港口优势,实施“大港口、大通道、大物流”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战略,着力构建通陆达海的重要战略通道,实现与“海丝”沿线国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1.拓展海上通道。以协同厦门推进东南国际航运中心为契机,实现布局优化和资源整合,推动漳州港和厦门港“同港同策”。推动招银港区的集装箱码头群和古雷港30万吨级码头群等建设。加强与东盟国家在港口码头、物流园区和配送中心等建设管理方面的合作,共同打造“东盟港口城市产业合作示范区”,构建“海丝”重要交通节点。
2.打造综合通道。构建层次分明、分工合理、高效便捷的综合性的交通运输体系,完善以港口集疏运体系为重点的陆海联运通道建设,努力实现港口与高速、国省道、工业区、开发区等快速顺畅连接。着力加密并畅通我市沿海连接泛珠三角区域和内陆地区的陆上通道,推进厦漳同城大道和沿海大通道等建设。开辟空中航线,建设漳州军民合用机场等项目。大力拓展港口腹地,支持内陆地区到我市参与开发“飞地港”,加强与境外航运公司合作开辟新航线,将我市建成内陆地区接驳“海丝”航路的重要出海通道。
3.推动通关便利化。加强口岸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便捷口岸通关体系,扩大区域通关和直通放行覆盖范围,积极推进与“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航线智能化,促进口岸通关提质增效,实现货物通关和人员往来便利化。积极申报设立海关综合保税区,适时申报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
4.促进信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强现代化信息通道建设,重点加强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促进与“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信息互联互通,积极参与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打造“信息丝绸之路”。
(二)推进“海丝”国际产能合作
发挥与“海丝”沿线国家产业、资源互补优势,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加快推进企业、产业、园区等方面合作,建设新时期推进国际产能合作的先行区。
1.加强产业对接合作。重点加强与东盟国家和港澳台地区在重大产业项目,特别是远洋渔业、海洋科技领域的合作。积极开拓经略海洋新局面,壮大一批远洋渔业企业,鼓励企业到“海丝”沿线国家发展生态健康的水产养殖业,并带动当地形成育苗、养殖、加工一体化的产业体系。加快培育与丝路经济关系密切的临港大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条件成熟的地方建设一批国别(地区)产业园,例如漳州深化两岸产业合作示范区、古雷深化两岸石化产业深度合作示范区、漳州常山-东盟(印尼)合作实验区等。深耕生态优势,拓展与“海丝”沿线国家的农业、旅游业等领域合作,发展“海丝”文化旅游。
2.推动双向投资。针对漳州产业转型升级重点,在金融、城市综合体、资源开发、公用事业等领域,引进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大企业、大集团。依据比较优势推动产业转移,按照“政府引导、企业建设、政策支持”的原则,加快“走出去”企业园区化发展。鼓励企业开发利用境外资源,建立境外资源供应基地。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在“海丝”沿线建立原料基地、加工基地,基地营销中心、研发机构和经贸合作区,带动国内商品、技术、原材料和零部件出口。充分利用“5•18”海交会、“6•18”项目成果交易会等重大平台,助力企业扩大双向投资。
3.促进双向贸易。复制推广国内自贸区政策功能,主动承接相关政策的辐射及延伸,推进与“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建立健全商务、金融、财政、海关、国检、税务等多部门联动的外经贸发展促进体系,支持企业打造跨境电子商务或第三方跨境电子商务平台。积极拓展“海丝”国家的出口市场,结合诸如“漳州味•海丝行”等海外参展或专项推介等方式,不断完善营销渠道。优化贸易结构,整合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资源,推动货物贸易便利化,提升服务贸易国际化水平。
4.深化与台港澳合作。加强与台湾自由经济示范区对接,吸引台资企业借道漳州拓展东盟出口市场。密切与“海丝”沿线国家侨团、商会联系往来,积极邀请侨商赴漳州考察投资。积极贯彻CEPA和粤港澳合作先行先试政策,围绕闽港合作“八大平台”和闽澳“四项合作”,提升对港澳经贸合作层次和水平,通过与港澳投资贸易促进机构合作,积极开展海外联合招商。推动漳州籍重点侨商的企业与漳州企业进行对接,引进侨资的先进经验、资金、技术,带动本地企业转型升级。
(三)密切“海丝”人文交流合作
海上丝绸之路自古就是多元文化的交融舞台。应着眼于弘扬丝路精神,深度挖掘“海丝”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增进沿线各国文明互鉴,方能为顺利推进“海丝”建设奠定坚实的民意根基和社会基础。
1.打造人文交流平台。加强“海丝”遗址保护,落实《福建省“海上丝绸之路·漳州史迹”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做好文化遗址保护性规划,加大对侨批等“海丝”历史记忆载体的保护力度,重点开展对龙海月港古码头等遗址的保护、修缮与管理。普查漳州“海丝”文化遗址并推进“申遗”工作。积极拓展国际友城,推进与“联合国海陆丝绸之路城市联盟”各城市的互动和交流;以修复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天一总局”为契机,与海外23个分局的城市建立港口联盟或国际友好城市。着力打造闽南文化生态示范区,把闽南文化生态博览城、闽南文化生态产业走廊建设成为闽南文化生活体验基地和侨胞寻根谒祖的圣地。举办“月港海丝文化节”,申请举办“中国航海日”活动,争取将现有的“漳州海商论坛”升格为“‘海丝’高峰论坛”,加大对漳州海商文化等人文名片的发掘,加强体现漳州特质的文化宣传力度。
2.丰富文化交流活动。加强与海丝相关国家和地区的教育、科技、医疗卫生、人力资源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加强与台胞、漳州籍华人华侨以及侨社、商会联系,创造条件为海外侨胞来漳投资、旅游、探亲、学习提供便利,邀请侨社、商会负责人回漳观光考察、寻根谒祖,增进对故乡的情感认同。推进与“海丝”沿线各国同根神祗宫庙结缘联谊,定期举办各种祭祀、民俗节日等活动,凝聚共同信仰的文化力量。精心打造具有漳州特色的“海丝”文化歌舞剧,到“海丝”沿线各国巡回演出,并开展芗剧、木偶、锦歌、剪纸等特色文化专场演出。拓展与海外华文媒体的合作,扩大漳州在全球的影响力。
3.加强“海丝”专业智库建设。挖掘并充分利用高校与科研机构在国际经济和法学、侨务、海洋、航海、农林水产等专业领域智力资源,深化与沿线国家智库间的交流合作,组织对“海丝”沿线国家的产业结构、市场特点、投资需求、外资政策、法律法规、历史文化、自然条件等领域的专题研究和投资风险研判,及时发布信息,为漳州企业“走出去”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持。
参考文献:
[1]赵静.抓住“海丝”新机遇促进漳州开放开发[EB/OL].
(2015-03-18).http://mn.sina.com.cn/news/b/2015-03-18/detail-iavxeafs1887243.shtml.
[2]江智猛.漳州月港要主动融入海丝建设[N].闽南日报,2016-02-21(2).
[3]刘亚良.为经略海洋奉上一份智力支持[N].闽南日报,2016-03-31(10).
[4]人民网.漳州市委“十三五”规划建议出台[EB/OL].(2015-12-07).
http://fj.people.com.cn/n/2015/1207/c234956-27258852.html.
[5]今日中国.漳州:新“海丝”新机遇——专访漳州市市长檀云坤[EB/OL].
(2015-02-04).http://www.chinatoday.com.cn/ctchinese/toptalk/article/2015-02/04/content_667196_2.htm.
[6]福建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福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报告[J].发展研究,2015(6):4-13.
(责任编辑:马圳炜)
Study on Zhangzhou’s Integration into Building the 21st-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
WU Juan1,2
(1.Department of Economic Management,Zh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Zhangzhou 363000,China; 2.School of Economics,Fujian Normal University,Fuzhou 350007,China)
Abstract:Nowadays,China is vigorously promoting the building of the 21st-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 which brings important opportuniti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Zhangzhou.Zhangzhou will benefit a lot from integrating into building the 21st-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including expanding foreign trade and economic cooperation,developing marine economy as also as enhancing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he city.As an important point of the ancient Maritime Silk Road,Zhangzhou has the foundation,advantages and conditions to make a difference.Zhangzhou should strive to carry out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throughout building a new open economic system,also focus on early and pilot implementation in the fields of facilities connectivity,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cultural exchanges,making itself first demonstration area.
Key words:the 21st-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first demonstration area;building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417(2016)02-0038-06
doi:10.13908/j.cnki.issn1673-1417.2016.02.0008
收稿日期:2016-04-30
作者简介:吴 娟(1982—),女,福建漳州人,讲师,经济学硕士,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