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史研究的新成果
——《尼克松政府对中东危机的政策研究》评介
2016-02-15李婷
李婷
(1.西安外国语大学旅游学院,陕西西安 710128;2.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天津 300071)
冷战史研究的新成果
——《尼克松政府对中东危机的政策研究》评介
李婷1,2
(1.西安外国语大学旅游学院,陕西西安710128;2.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天津300071)
冷战是二战结束到20世纪90年代初国际关系的主流,冷战期间,中东是美苏双方激烈争夺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地区之一。在地缘上,中东地处两洋五海三洲交界之处,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连接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黑海和里海,跨亚、非、欧三大洲,战略地位显而易见。在政治上,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间的冲突由来已久,阿以争端历来是中东地区的敏感问题,美苏在应对争端过程中都试图扩大其在中东的影响。从资源角度,中东丰富的石油资源成为各大国倚重的重要来源,也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冷战中,中东是美苏争夺的重要地区,阿以间的内部纷争及美苏的干预,使中东局势变得更加错综复杂。史学界关于中东问题的研究成果颇丰,但从原始档案入手、运用多边档案文献解读中东危机的著述尚不多见。刘合波博士的新作《尼克松政府对中东危机的政策研究》则是在这方面的尝试。该书档案资料丰富,脉络清晰,主题明确,主要有以下几个研究特点:
第一,档案文献多元化。史料素材多元化、语言多国化、涉及当事者多方化,这是冷战国际史研究的新趋向。在该著作中,作者充分利用了美国国务院出版的关于尼克松政府时期的档案文献,如约旦危机、十月战争、石油危机及基辛格的穿梭外交等方面的外交文档;同时还广泛使用了美国(数字)国家安全档案馆、解密档案参考系统等网站和数据库解密的大量与尼克松政府时期发生的中东危机相关的外交文件。对于涉及苏联、阿拉伯世界及以色列方面的资料,作者采用对中东事件进行广泛报道的英文版报纸资料、苏联与阿拉伯国家的重要当事人的回忆录、联合国网站及以色列外交部网站公布的英文版文档等。除此之外,作者还充分利用了如《十月战争回顾》等口述史资料。这些来源广泛的档案文献表明,作者试图通过对多方档案的解读,更为客观地分析中东危机的复杂性及美苏、阿以各方在冲突中的角色和作用。同时,这些档案文献本身也为我们更为深入地研究中东地区争端提供了重要的史料参考。
第二,用平衡政策解读美国的危机管理机制。作者认为如何排挤苏联在中东的势力和政治影响、维持与传统友好国家的关系、拉拢中东国家中的中间力量、缓和激进国家的对美立场,是美国历届政府推动中东和平进程、化解中东危机的战略考量。在此过程中,美国所采取的主要是平衡政策。从发起冷战的杜鲁门政府开始到约翰逊政府时期,美国各届政府都对中东采取了平衡政策。由杜鲁门和艾森豪威尔时期严格的平衡政策、肯尼迪政府积极的平衡政策、约翰逊政府时期美以特殊关系的实质化,及到1967年六日战争后约翰逊政府对对等平衡政策的追寻,[1](P33)都为尼克松政府继续对中东采取平衡政策打下了基础。尼克松政府时期,中东地区先后经历了埃及和以色列的消耗战、约旦危机和第四次中东战争及遍及世界的第一次石油危机。美国政府应对这些危机的政策,也以1970年约旦危机为转折点而经历了从对等平衡到威慑平衡再到对等平衡的转换过程。其中既有美国对阿以双方的平衡政策,也有美国在推进其外交政策时实现国内各个影响因素间的平衡;既有要软化激进的阿拉伯国家的立场、保证以色列的安全的平衡,也有防止温和的、亲美的阿拉伯国家倒台,即防止温和国家为激进国家所取代、以保证阿拉伯内部激进与温和两种力量间的平衡。尼克松政府采取的平衡政策,体现了美国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在第四次中东战争及第一次石油危机期间,美国推动停火方案的通过、实施及基辛格的穿梭外交,实现了其维持与温和的阿拉伯国家间的友好关系、支持以色列及弱化激进阿拉伯国家的立场的意图。作者由此认为,平衡政策是美国对苏联实施的软遏制手段。尼克松政府所采取的这种政策,都是基于美苏冷战的大背景、服务于美国国家利益的,目的都是在美苏缓和的背景之下对苏联实施遏制、排挤苏联在中东的势力和政治影响,这符合冷战爆发以来美国对苏政策的主题。
第三,史学研究的现实关怀。该书所研究的虽然仅是一个“短时段”的内容,但作者并没有把研究的视野仅限于尼克松政府时期,而是将其放到了美国外交的“长时段”中去考察,尤其是将美国的平衡政策与当下美国采取的地区力量平衡等政策联系起来,这体现了该书对现实的关怀。作者认为,平衡政策并不是美国仅在阿以争端问题上采取的政策,它是美国处理全球事务、特别是在处理地区争端中沿用至今的政策。冷战期间,平衡政策是美国排挤苏联势力的手段;冷战后美国在地区争端中采用的“离岸平衡手”手法,[2](P1)即为平衡政策的变种。这也使得平衡政策成为美国挤压其他国家力量的发展、防止地区大国上升为世界大国的工具。当前美国政府提出的“巧实力”、“亚洲再平衡”等政策,既与美国在历史上所采取的平衡政策一脉相承,也是美国企图利用硬实力与软实力的结合来构建地区平衡、甚至全球平衡的重要策略。[1](P32~33)
上述政策层面的内容在实务方面的表现,则是美国在其传统友好国家与中国的领土争端中的政策取向,如美国在钓鱼岛、黄岩岛等领土纷争问题中所持的所谓“不偏不倚”、“不选边站”等立场,都可以从中看到美国历史上曾采取的平衡政策的影子。因此,美国平衡政策在全球国际或地区争端中的泛化,表明了其在时间上的延续性与在空间上的延展性。
除了以上内容之外,在研究方法上,作者广泛运用了如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统计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使得该研究更为客观。另外,作者在该书中还对许多历史事件进行了史学钩沉与细节阐述,如对罗德岛模式、十月战争期间的三级戒备、“中国农场”等问题,都从史学角度进行了细致的梳理。这极大地方便了读者对相关信息的了解,也体现了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与严密的逻辑思维。
尽管该著有诸多可圈可点之处,但该著作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作者对尼克松政府时期的中东政策进行了前后铺陈,但仍然限制了对这段历史在美国外交政策史、冷战史及中东史研究中的地位、作用与影响等问题的理解。另外,伴随全球史、跨国史等研究方法的出现,冷战史在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等方面略显滞后,传统的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遭遇到进一步深入研究的瓶颈。因此,从冷战史的研究趋向来说,如何结合新的研究方法、拓展新的研究内容,是当前冷战史学者要面对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刘合波.尼克松政府对中东危机的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2][美]约翰·米尔斯海默著,王义桅,唐小松译.大国政治的悲剧[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吕艳]
[作者简介]李婷(1986-),女,山西交城人,西安外国语大学旅游学院讲师,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博士,主要从事美国史研究。
[收稿日期]①2016-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