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公平的真谛
——提供最适合孩子的教育

2016-02-15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项贤明

终身教育与培训研究 2016年4期
关键词:复旦大学教育学伦理学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项贤明

教育公平的真谛
——提供最适合孩子的教育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项贤明

教育公平问题,可以说是严肃到了沉重,严肃到了崇高的问题,同时也确实是非常复杂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从很多的维度进行讨论。在我们看来,至少要面对四个维度。首先,政治学或者法学的公平问题,要研究公权力怎么样处理阶层之间的关系,怎么样在教育问题上处理人际关系这个问题。另外一个维度,还会有社会学方面的公平问题。社会学可以从社会结构角度来进行分析,来剖析和解析阶层的关系、人际关系对教育公平的影响。还有伦理学的维度,我们可以从伦理学来探讨在我们这个时代,什么是公平正义的价值,怎样才算是正义的。实际上,这些年教育学界对这个问题进行的研究,很多的教育学者做的工作其实是在教育学之外的,他们做的并不是教育学本身的工作,而是代替了其他学科的学者们做这项研究,而那些确实不是我们的长处。对于我们来说,我们面对的重要问题,就是在教育学领域怎么探讨教育公平的问题。

从教学来看只关心一个问题,教学过程中间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举个例子说明。比如说我们国家从国家层面立法来规定一个孩子不会因为是住在贵州深山里面还是住在上海市区而区别对待,决定他能不能上复旦大学。我们要通过立法不因为户籍而影响你上复旦大学的权利。但是问题是,这样就能保证一个生活在贵州大山里的孩子上复旦大学的机会和生活在上海市区的孩子一样吗?这是伦理学要判断的问题。对我们来讲要探讨另外一个问题,如果不能保证这个孩子一定上复旦大学,就教育公平本身来说,操作层面上要面对每个有关的个人,比如说法律规定少数民族的孩子在报考的时候要比别的孩子多加五分,有些孩子觉得不公平,我们同样生活在北京市,因为你是满族的就比我多五分。我们在处理个人层面和社会结构层面的公平问题的时候,背后是同一个价值基础,就是刚才我讲的什么是正义。这是我们真正的价值内核。

今天讲供给侧,从供应角度来说,供应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后来又提出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所有的服务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必须为人服务。没有人才任何的供应都不可能实现。人的工具化是教育领域根本性的不公平,是对所有人的不公平,是所有教育不公平里面的根源。一个男孩子从小喜欢动手,后面考进了北大,学了两年退学了,自己上了技校。我们把他送进北大,对他来说是公平的吗?在我看来也值得怀疑,不见得上了北大、清华就是公平。我们要把你塑造成什么?我觉得你像一个什么人才,我来配合你成为人才,国家花很多钱培养你,把你培养进北大你还不感恩戴德,还跑出来,这真的是公平吗?值得怀疑。

中国教育要实现公平的转型,我们要摒弃长期以来的教育观念,即要塑造孩子的完美人格,我们是培养他们的,培养他们成为科学家。今天我们要重新提一个思想,教育不是塑造人,而是为人的发展服务的。教育不是培养人,而是对人的成长提供支持。这是我们的价值内核,要发生根本转变才能探讨其他的问题。

什么叫公平?要公平地对待我们所有的人,公平的教育供给应该是一种教育服务和支持,是一种成长和选择的环境,应该让孩子去选择,我们只是提供一个环境。公平教育应该是对人的尊重与呵护,而不是让人丧失尊严。要实现公平,前提是必须自由,没有自由谈不上真正的公平。在我们看来真正的教育公平,我们希望的教育公平,是能够让刘翔成长为刘翔,让霍金成为霍金,如果能到那个时候,教育公平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猜你喜欢

复旦大学教育学伦理学
一部系统研究批判教育学的力作
——评《批判教育学的当代困境与可能》
实践—反思教育学文丛
实践音乐教育哲学中的伦理学意蕴探析
“纪念中国伦理学会成立40周年暨2020中国伦理学大会”在无锡召开
论马克思伦理学革命的三重意蕴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液科简介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整形外科简介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整形外科简介
伦理批评与文学伦理学
韦钰:神经教育学与创新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