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视阈下高职通识教育问题研究
2016-02-15麻小珍
麻小珍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温州 325003)
全媒体视阈下高职通识教育问题研究
麻小珍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温州 325003)
“互联网+”的今天,全媒体技术助力创新成为常态,高职院校的通识教育如何顺势而为也显得尤为关键。如何充分运用全媒体让高职学生在自觉不自觉的状态中得到启发,获得智慧,满足知识经济时代提出的对现代职业人才的需求,这也是高职通识教育的目的所在。调查研究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的现状,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对学校整合资源,调动全媒体的传播与影响力,有效实施通识教育培养人才不无帮助。
全媒体技术;高职教育;通识课程
在全媒体时代,计算机网络、虚拟现实和各类数字化技术渗透到各个领域并付诸应用,媒介间的融合度越来越高。从教育的功能分析,通识教育可以让学生走得更远,这已经成为共识。但是,全媒体的背景下,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教育的方法、路径产生了深刻影响,作为通识教育,如何借力全媒体这又成为一个新的问题,需要认真加以探索和研究。
1 关键概念的诠释与理解
1.1 全媒体的涵义及特征
全媒体,顾名思义是一种传播形态,深度融合了各种各样形态的媒介,正如任国杰先生在《童子问易》一书中给出的定义“数和象在天、地、人之间变动和周流而建立的备包有无的媒体形式”一样,囊括了传统媒体和现代互联网等新媒体,来全方位、立体地展示传播内容,可以通过文字、图形、声像、网络、通信等传播手段来传输的一种新的传播形态。[1]这种传播形态涵盖视觉、形象、听觉、触觉等人们接受资讯的全部感官,而且针对受众的不同需求,选择最适合的媒体形式、渠道,融合,提供超细分的服务,实现对受众的全面覆盖及最佳传播效果。[2]
全媒体具有引导性、开放性、立体化、集成性、包容性等特征,既包括传统的纸质传媒、电视传媒、网络传媒、广播媒体,还包括社会的软环境、硬环境以及电信、卫星通讯等,信息可以通过想象、熏陶、整合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不同方式进行全方位、立体式的传播,并且吸纳了互联网、手机及部分现代信息技术的互动优势,信息的发布者和接受者互动更为方便。[3]
1.2 高职通识教育的内涵理解
通识教育是由“General Education”翻译而来,先前学者多译为“通才教育”、“一般教育”、“普通教育”,后经台湾学者高明士译为“通识教育”而赢得大家的共识①台湾学者高明士翻译的依据是,清儒章学诚释“通”为“达”,“通者,所以通天下之不通也”。“识”取唐儒刘知己对“学者博闻旧事,多识事物”中的“识”解。。由此,我们可以将“通识”理解为让人在已熟知的事物或领域获得“通达”的灵感或智慧。而高职通识教育,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第一,类属于高等教育,表明其培养的人才应具备良好的认知素养、科学素养,具有较高的综合能力素质,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自身长期发展需要的人才;第二,是职业教育范畴,表明其培养的人才应掌握熟练的专业技能,这有别于他类教育;第三,“通”是通达、融通,重在学科间内在的联系,追求的是文化与“化人”的达成;第四,“识”一般泛指知识,但在通识教育中的“识”,道理明辨和哲理觉悟是最核心的要求。[4]
可见,高职通识教育可以定义为:是高等职业教育中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能力、态度与价值的综合教育,旨在培养职业责任意识强、能创造性地完成职业任务、持续健康发展的、能明辨和哲理觉悟高的“完人”。
2 全媒体技术对高职通识教育的影响
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的迅猛发展,促成了全媒体的兴起与发展,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既成的传统与习惯。对于通识教育而言,两者的联系可谓无处不在。
2.1 个性化学习空间的拓展
通识教育与其他教育的区别在于是不以传授和积累文化为目的,因此学习的形态有随意和不随意的学习,内容有学科化的、更有跨学科的,是一种素质养成的智性学习。全媒体可以针对受众的不同需求,有宽泛、灵活的对接点口,学习者可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媒体形式和渠道开展学习。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者的学习成效大小,与个体习惯方式有联系,如有的喜欢静态性学习,有的喜欢动态性学习,有的喜欢动静交互环境下的学习等,全媒体条件下,个性化学习的条件可以个性组配和定制,学习的空间不再更多地受到物资化条件的制约。
2.2 通识教育的教育性得到大化
在全媒体条件下,一切为我所学所用都变成可能。例如以母语素养为宗旨的基础性文化素质教育的语言类课程,是语文素养及人文、文化素质的重要载体,也是通识教育的重要平台,原来图书馆、阅览室就是通识教育的第二课堂和个性化素质的培养基地,而在全媒体条件下,手机和便携式电脑,可以随身而带,不懂的可以随时查问,优秀老师无形中时时相随。尤其是互联网课程的开发和推广,使课堂内外、校内校外、国内国际的课程,可以随心取用,将通识教育的公民素质视野放大到了国际视野。
2.3 全媒体驱动通识教育创新
传统教育中凡教育的指向有定向性,生与师、教与学、课与室……等等,无不是对应的。但是,全媒体对于这种挑战,也是全方位的。全媒体条件下,学生的主体性使学习方法的选择、交互方式的确定、目标的设定等皆可因人而异;是否到课堂听课、或是网络择师自主学习;或是按老师的教学计划还是依自己的学习计划而行;学校对学生不到课堂的学习如何监控、有相关但有不同的课程学分如何管理、全媒体的无形与学习者的有形交互过程如何管理等,通识教育面临着许多避不开的问题,只有以创新驱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好。
3 目前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现状分析
本研究仅从管理角度对全媒体与通识教育问题进行分析。温州的四所高职院校均采用教学管理网络化和数字化,全校性通识选修课从“新开课”申请至通识选修课的考核均在校园网的应用软件中完成,使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在管理、教学、生活上更加高效与便捷,促进师生互动与资源共享。调查结果喜忧参半,“喜”的是各高职院校对通识教育的重视程度都有所提高,管理比较规范和高效;“忧”的是受传统思维影响,高职通识教育的 “味道”甚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高职通识课程设置现状
3.1.1 高职通识课程份量增加但认识模糊
多数高职院校对通识选修课在人才培养目标中应具有怎样的作用等方面缺乏系统论证和研究,对高职通识教育认识模糊、不到位。虽然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在专业培养方案中增设了通识课程或加大了通识课程的份量。其设置方式有如下几种:一是纳入专业拓展课,作为专业知识拓宽或补充的形式出现;二是归入素质拓展课或公共选修课,用于学习其他相关专业专业知识和更为深厚知识的基础。当然,在被调查的高职院校中,也有做得比较到位的,如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在2015级专业培养方案中将通识教育平台课(包括公共基础必修课和素质拓展课)作为课程结构中重要的一项单列出来,充分体现了该校对通识教育的重视程度。
3.1.2 高职通识课程设置主体性错位
高职通识课程的设置是由学校的有关管理部门征询校外专家确定,所设置通识教育平台课(必修课和素质拓展课),抑或专业拓展课是根据学校的需要而定。某高职院校的通识教育平台课中的必修课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公共基础课,大多是教学计划事先排定的,其授课教师和学生都是确定的,不管学生对该课程是否感兴趣,都没有选课的自主权。大多数高职院校的专业拓展课和素质拓展课,也就是普通意义上的选修课,是根据学校的师资而定的,有的课程开设随着任课教师调离到其他单位工作,而校内又没有可以顶替的教师而撤销。目前所设置的通识课程,任课教师大多以介绍为主,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满堂灌”,又加上媒体技术的发达,学生自然成为“低头一族”,即通识课程满足不了学生的不同需求,学生只是迫于完成学分而随机选择一门通识课程完成。可见,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设置的通识教育课程是基于学校的需要为主而设置的,往往忽略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即学生的需求没有得到充分尊重,课程设置的主体性错位状态明显。
3.2 师资和教学质量不容乐观
3.2.1 教师缺乏参与通识课程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
为满足企业和社会以及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求,部分高职院校鼓励教师注重“文化素质课”,实施人文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举措,要求各教研室开设相应的通识课。因缺乏系统的顶层设计和相应的配套措施,专业教师参与通识课程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够,尤其是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从已开设通识课程的教师职称结构和年龄看,高职称的教授和副教授偏少、年轻教师居多。通识课程的教学质量也不容乐观,主要原因有三:一是紧缺专业教师自己本专业的教学任务过重,受时间和精力限制,疲于应付申报通识教育的学生;二是受技术限制,只是简单的PPT展示,缺乏运用全媒体技术服务学生;三是教学经验缺乏,整合资源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教师主导性不够。
3.2.2 通识课程的评价体系不完善,考核机制过于宽松
部分教师疏于平时的课堂管理以及过程考核,对学生上课玩手机也听之任之,作业布置随意或干脆不布置,纵容学生对选修课的不重视。而学生恰恰因为教师教学过程及期末考试考核不严,也产生了通识选修课不重要的错觉,从而导致通识教育课堂的恶性循环。此外,学生选课缺乏引导,具备一定的被动性、盲目性。他们在避重就轻思想的指引下,没有认真思考社会的需求以及个性发展,亦或按照专业知识结构体系并结合本人兴趣爱好来选课。这从某种程度上也挫伤了开课教师的积极性。
4 全媒体视阈下高职通识教育改革的思考
4.1 聚拢全媒体资源:宣传树立正确的通识教育观
通识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教育思想,而且是一种实践活动,要做到有效地在高职院校实施通识教育。[5]充分运用全媒体技术,营造良好的通识教育氛围。即运用学校的微网站、学校内部的校刊、校园广播和校报、校园电视等媒体广泛宣传,让校内的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澄清几个“误认为”:一是通识教育的目的仅仅是让学生对各类基础学科掌握一些最基础的知识;[6]二是通识教育就是人文教育;三是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是互相对立的。其实,通识教育也是一种教育,其本质也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它不等同于人文教育,还应包含教学教育,是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统合,是教育理念和课程实施模式的结合体,它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以课程实施的形式来培养高职学生准确的判断力和敏锐的洞察力。
总之,加强对通识教育理念宣传,有助于广大师生全面客观地认识通识教育,赢取他们的支持,从而使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明确通识教育的目的,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4.2 引进网络课程资源:搭建服务通识教育新平台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主要考虑校方需要而设置通识教育课程,容易忽略出生成长于数字网络时代的“低头一族”。调查分析显示,网络公选课因不受学习地点和时间的限制得到大部分高职院校学生的欢迎,并提供了与课程相关的学习资料包,大大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加之网络课程由专家和名师执教,经验丰富、吸引力强。建议高职院校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引进网路课程资源,开设更多适合学生选择的课程。与此同时,应密切关注虚拟社会群体的动向,及时运用微信、QQ、陌陌等即时沟通工具的效果,与虚拟学生群体开展点对点的交流与沟通,以排除其疑问。
4.3 构建系统顶层设计:建立健全高职通识教育保障机制
4.3.1 系统的顶层设计
有效实施通识教育需要高层和领导的重视,进行系统的顶层设计,并配备一套完善制度作为保障。通识教育的有效实施,配套经费是关键,其通识课程管理制度建设是重中之重。系列制度建设具体包括:一是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课程开发制度,二是通识课程的申报制度,三是通识课程的设置制度,四是通识课程的评估制度等。通过相关管理制度的完善,有助于通识教育的长效开展,促进学生的成人成才。
4.3.2 通识课程评价应多元
第一,学生因素,充分体现生本理念。高职院校要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调查了解学生的需求,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并对其可行性和合理性进行研究。对学生的合理建议,学校要协调相关部门落实执行,以确保学生对高职通识教育选修课的发言权。同时,要鼓励学生运用多媒体技术,登录数字教学平台主动学习通识课程。第二,教师因素,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课程教学任务重,通识课程的开设时段往往是15点半至20点,占用教师的生活时间且获得的报酬少,易导致教师参与通识教育的积极性不高,这需要高层和领导的重视,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和优惠。第三,学校因素,学校要对不同专业、不同分院、不同部门间进行协调和部署,以便促进部门间的相互理解顺利实施通识教育。
总之,全媒体视阈下高职院校通识教育需从系统整合策略出发,多方协作,多元考虑。鼓励教师运用全媒体技术精心组织教学,开展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激励学生充分运用数字教学平台开展通识课程的自主学习。建立健全考核制度,集中整合校内外资源,完善网络通识资源库建设,系统构建,立体展开,有序推进,形成有效实施通识教育合力,助推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之目的。
[1]任国杰.童子问易[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73-276.
[2]李文冰.全媒体视角下传媒教育的问题与转型[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1,(4):35-38.
[3]林晓楠.全媒体时代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之思考[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4):51-54.
[4]邱开金.“傍”着传统贴标签,不靠谱[N].中国教育报,2015-03-26:(10).
[5]周聆灵.我国农林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研究——基于台湾通识教育的案例考察[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1.
[6]郑苏文.高校新闻专业通识教育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9):51-54.
【责任编辑:黄素华】
General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under Perspective of All-media
MA Xiao-zhen
(Zhejiang Industry&Trade Vocational College, Wenzhou, 325003, Chin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et+, it becomes the normal for all media technology to promote innovation, therefore, how general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goes is obviously critical.How to make full use of all media to assist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s to get inspiration and wisdom both consciously and unconsciously so as to meet the requirement of modern vocational talents in the era of knowledge economy period is the purpose of higher vocational general knowledge education.By investigating and research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general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favor of integrating the resources of the school, mobilizing the spread and influence of all media, and effectively implementing to cultivate general education talents.
All media technology; general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general course
G712
A
1671-9565(2016)01-064-05
2016-01-15
2014年温州市教育局高职通识教育研究课题“全媒体时代高职通识课程教学管理研究”(编号WZTS-2014Z34)阶段性研究成果。
麻小珍(1977-),女,浙江永嘉人,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教育管理与职业教育方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