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风在中小学家庭教育中的传承与创新研究
——以曾国藩家书为例

2016-02-15黄丽娟

职业技术 2016年12期
关键词:曾国藩家风家庭

黄丽娟,张 亮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家风在中小学家庭教育中的传承与创新研究
——以曾国藩家书为例

黄丽娟,张 亮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中国传统文化对家风及家庭教育非常重视,明确家风的内涵并梳理它的历史演变,以晚清重臣曾国藩的家族和其家风传承为例,从营造和谐家庭氛围,选择合适的载体及渠道,学校和社会积极参等三个方面探索新时期背景下家风在中小学家庭教育中的传承和创新路径。

家风;家庭教育;曾国藩

0 引言

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曾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家风的重要性。2015年2月17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国务院举行的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更是明确指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风。儒家经典《孟子》里也写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由此可见,家风不仅仅事关一个家庭的和谐,更事关一个国家的稳定和谐。新时期新形势下,对于中小学家庭教育中家风的传承与创新研究,成为了一个重要课题。晚清重臣曾国藩继承了儒家对于家风、家规极为看重的传统,在子女教育方面作了较大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值得我们从中吸取经验并借鉴其成功做法。

1 家风的内涵及演变

“家风”这一概念不是新时期突然出现的,而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深入每一个中国人骨髓里的。探讨家风在中小学家庭教育重的传承与创新之前,要先对传统家风的内涵及其演变做些分析。

1.1 传统家风的文化内涵

首先要对家风进行界定,综合多种论述,本文认为“家风”从字面上来理解即为家庭或家族的作风、传统和习惯,进一步可以阐述为家风是家族成员在历代繁衍过程中形成的较为稳固的行为方式、处事原则、治学治家为政之道。家风对在家庭生活中每位成员的素养有日常教化之功能,是一种耳濡目染式的家教。[1]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风的主要价值取向基本就是儒家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其中主要是儒家倡导的“修身、持家、治国、平天下”以及提出的“仁、义、礼、智、信”等五种基本道德标准。“仁”下面又分为“公、恕、孝、慈、宽、厚”等六个德目,“义”下面则分为“正、直、悌、勇、介、耻”等六个德目,”“礼”细分为“敬、谨、谦、让”等四个德目,“信”同样分为“不二、真、诚、不欺”等四个德目。在中国传统以农为本的社会,大多数家庭都受农本思想所支配,形成勤俭刻苦、以耕读传家为主的典型家风。[2]

1.2 新时期家风内涵的演变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之后计划生育、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传统社会多代聚集而居的大家族形式,逐渐被三至五口结构的小家庭模式所替代。加之城镇化进程带来的社会流动性人口增多,家庭成员之间因空间距离出现了聚少离多的情况,这些都给家风传承带来极大影响。此外因改革开放随之而来的还有西方思想文化的冲击,所以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明确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的新型家风及内涵势在必行。

十八大以来,在吸收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基础上,融入了新时期对公民道德提出的新要求,彰显时代特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社会所熟知并广泛接纳,从而也在新的高度上给家风内涵提出了更深层次的要求,用贴近当代普通百姓生活各方面个人层面的价值观即可表述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同时,结合西方家庭价值观的某些积极因素,也鼓励积极履行家庭义务和责任、注重家庭整体利益之余,家庭成员可自由追求个人合理权利和价值,保护个体人格独立。

2 曾国藩的家族、家书及家风

2.1 曾国藩家族的奋斗与传承

曾国藩家族发源于湖南湘乡的一个普通山村家庭,传至他爷爷曾玉屏时,曾家十几代人都以务农为生,并且在几百年期连一个秀才都没有出现。曾玉屏通过努力让家族积累了财富,并且全力支持自己的儿子考取功名。儿子曾麟书在经历了十六次失败后,终于在第十七次考生了秀才,从此曾家正式成为了书香门第之家。曾麟书育有五子四女,曾国藩是老大,从5岁开始接受启蒙教育,天赋平平的他秀才考了7次,进士考了3次,30岁进京为官,凭借自己的勤奋和才学在37岁时就成了内阁学士、礼部侍郎,进入了当时官场的核心层面。后来组建湘军用十年的时间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官至一等侯爵。

以曾国藩为核心人物的家族在当地乃至湖南省都有一定影响力,但位列极品之后,曾国藩并未放松对家族子弟的教育,哪怕是在行军打仗途中,依然坚持定期给儿子写信,督促其治学和修身。曾国藩的大儿子成为了晚清优秀的外交官,精通多国语言,出使俄国谈判,收复伊犁,是近代中国史上唯一一次取得胜利的外交活动。二儿子在数学方面有突出成绩,曾计算出圆周率3.14后的100多位数。1949年后,曾氏家族的后裔散落在全世界各地,但无论身处哪里,他们都严守家训,低调做人,勤俭生活,恪守祖辈传下来的家风家训,基本没有从政官员,但都在艺术、学术、科技等领域取得不俗成就出了很多专家、学者型人才。

2.2 曾国藩家书及其家风综述

《曾国藩家书》中收录了曾国藩于道光二十年到同治十年近三十年间写给祖父辈、兄弟辈及子侄辈的近1500封书信,其内容涵盖了修身、为政、治学、治家、养生、理财、交友等方方面面,文字真诚朴实,于日常细小事务中讲道理、教学问。[3]

其实早在曾玉屏时期,就制订了家风家规,概括为八字诀“书、蔬、鱼、猪、早、扫、考、宝”和三不信“不信药医、不信地仙、不信僧巫”。曾玉屏是一个非常睿智的大家长,他得知曾国藩考中进士后,并没有沾沾自喜地想从孙子那里获取好处,而是告诫家人不能麻烦曾国藩,让其安心在京城读书、为官。后来曾国藩也继承了祖父这一明智之举,两个儿子求考功名时,均告诫他们不准以自己的官威来影响考官。曾麟书在家风方面更多的是继承了父亲的理念,但在督促儿子读书方面是不遗余力,此外他在养生方面总结出的一些经验倒是被曾国藩很好地采纳了,即所谓的“保身三法”:节欲、节劳、节食。

曾国藩在吸取爷爷、父亲家规家训的基础之上,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和当时特殊的历史时期境况,先后制定了“三致祥”和“八本堂”,即“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和“读古书以训古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养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脑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治家以不晏起为本,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他还为家中子弟读书、妇女劳作制订出了详细的课目和要求,令两个儿子把练字、习文作品寄到军营,亲自修改。他要求子侄不一定非要做官,但必须要有一技之长,具备不依靠家族长辈独立生活的能力。他叮嘱子弟把家书及他的作品修订成册出版,给后代学习借鉴,在辞世前夕,还写下家信告诫子女要恭谨为人。

3 新时期背景下家风在中小学家庭教育中传承与创新的路径探索

家庭是中小学生受教育的重要场所,在某种程度上比学校教育发挥的作用还大。家长则是他们第一任和最直接的老师,一个家庭的家风就像一本无形的教材,在中小学生的家庭教育重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但家庭不是独立存在的组织,它与学校、社会密切联系,因此家风传承与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参与共同努力。

3.1 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是优良家风的基础

当今随着家庭结构的调整,古代四世、五世同堂而居的情况基本很少,绝大部分是父母子女独立而居的三口家庭,尤其在孩子进入中小学后,祖辈照顾孙辈的“任务”基本结束,孩子在家庭中接触比较多的是父母。当然目前农村有诸多留守儿童,他们受祖父母影响较大。因此夫妻在营造和谐家庭氛围方面承担着比较大的责任,夫妻关系的好坏、夫妻双方责任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家庭的和谐及稳定。[4]夫妻间互相尊敬、友善相处是最好的家庭教育方式。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孩子尤其是处于儿童及青少年时期之时,在潜意识里都希望父母是和谐共处、互相欣赏、认同和支持。中小学生在和谐有爱的家庭中才有归属感,才能获得健全人格,有信心去习得更多的知识、技能和培养良好的道德习惯。

3.2 选择合适的载体及渠道是做好家风教育的关键

再好的理念也要具备可操作性,能付诸实践方可产生效果。前文中已经论述了新时期家风的主要内容,至于如何落实在行动中,就需要顺应时代特征及各自家庭的实际状况,探索出合适的载体及渠道。具体看来,首先可借鉴曾国藩的做法,有文化、有条件的家庭可由祖辈、父辈撰写家书、家信、家训,与孩子阅读、朗诵、互动交流心得体会;待孩子年纪稍长,也可让他们用书信的方式与长辈交流。其次,设计固定的家庭活动日,以家庭读书会、家庭大会、外出文化游、义工服务等为内容,家庭成员团结合作去共同完成一个任务,在活动中长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地践行家风家规,让孩子无形中受到感化与教育。最后,要梳理并加强家庭内部成员的沟通渠道,保证每个成员之间在平等的层面进行及时、有效、积极的交流,除了书信的文字方式之外,还可以利用互联网移动技术,建立QQ群、微信群,用电子邮件、即时语音、视频聊天等方式沟通。

3.3 学校、社会积极参与是做好家风教育的保障

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校重视与学生家长的互动,通过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来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这其中就包括树立良好家风的活动,比如笔者女儿所在的小学就开展以阅读为主题的家校共建活动,还鼓励家长撰写家风故事参加主题征文比赛,邀请家长去学校做演讲、做客座教师,这些都会给孩子以正面积极的影响。条件成熟的社区、企业也可以定期评选文明家庭、五好家庭,树典型、找榜样,倡导居民做好家风教育。

4 结语

总之,家风是中小学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它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是不可否认的,只有在不断吸取前人的经验基础之上,积极探索它在新时代背景下的传承与创新,才能真正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各个方面的健康成长成才。

[1]万瑞. 家风家教的价值面向及时代转换.安徽大学硕士论文,2015(5) :14-15.

[2]周春辉. 论家风的文化传承与历史嬗[J].中州学刊,2014(8):144.

[3]朱佳斯.《曾国藩家书》家庭和谐思想及其借鉴价值研究.中国地质大学硕士论文, 2011(5):13.

[4]王保国. 试论家风与中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3):77.

(编辑 文新梅)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Family Tradition in Primaryand Secondary School Family Education——Taking Zeng Guofan’s Letters as an Example

HUANG Lijuan, ZHANG Liang

(Changzhou Colle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hangzhou 213164, China)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family tradition and family education. This paper clarifies the connotation of family tradition and combs out its historical evolution. Taking the inheritance of Zeng Guofan’s family and its family tradition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s an example, from creating harmonious family atmosphere, choosing the appropriate carrier and channels, and active participation of schools and the community, explore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path of family tradi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family education in the background of new era.

family tradition; family education; Zeng Guofan

2016-11-02

教育部关工委重点课题《新时期中小学家庭教育立德树人的综合研究》(课题批准号 :BEA140076)子课题《“家风”对家庭教育立德树人影响的研究》(编号:JJB—001)阶段性成果。

黄丽娟(1980—),女。讲师。研究方向:传统文化。 张亮(1979—)。讲师。 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G640

A

1672-0601(2016)12-0057-03

猜你喜欢

曾国藩家风家庭
跟曾国藩学修身
勤劳节俭传家风
家庭“煮”夫
家风伴我成长
恋练有词
幽默好家风(二)
家风
曾国藩的读书之道
你还是贼,他已是曾国藩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