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探索
2016-02-15冯燕华张昊李艳艳袁力龚利孙武权王心源张胜男李欣珂
冯燕华 张昊 李艳艳 袁力 龚利 孙武权 王心源 张胜男 李欣珂
·教育实践·
推拿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探索
冯燕华1张昊1李艳艳2袁力1龚利1孙武权1王心源1张胜男1李欣珂3
根据医学高校和现代医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结合目前医学院校及医院人才培养机制和模式普遍不够完善的状况,提出学科发展首先要建立医学人才梯队,要加强医德医风教育,重点突出并构建“知识型、应用型、创新型”三维立体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德才兼备,同时对推拿学科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以促进推拿学科的可持续性发展。
人才培养;三维立体;构建;探索;学科发展
1 推拿学科人才培养的现状
众所周知,医学人才培养是一个学科得以创新发展的主要因素和重要环节,推拿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世世代代,自古以来沿袭师带徒、手把手的相传模式,是一种“就手法而学习手法”的传统“经验式”、“模仿式”学习方式,是对前人经验的继承,创新能力较为欠缺。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的科研方式和人才培养理念不断受到全球化、信息化的冲击,科研工作者对飞速发展变化的知识和技术前沿的了解相对滞后,医学人才的培养面临新的挑战。为保障医疗卫生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为医学教育体系设计新的战略和教学方案[1]。
根据目前推拿学科的发展规律和用人单位对推拿学科人才的素质要求,在推拿教学“一体化”[2]的基础上,总结出推拿人才的培养要重点突出“知识型、应用型、创新型”三维立体培养模式。
2 三维立体培养模式的构建方案
我们针对推拿学科“知识型、应用型、创新型”三维立体培养模式中的“三维”赋予了独特的新思路。
“知识型”,要求知识要有宽度,在掌握扎实的中西医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前提下,以推拿专业知识、技能为主要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并能将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临床各科室的医疗、科学研究活动[3];“知识型”人才也适合医学院校工作者。上海是以丁氏推拿流派为主,申请到了上海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习丁氏推拿和全国各学术流派的理论与精髓,学习各学术思想与诊疗规范,诊疗特色与优势,学习国内外的推拿最新研究进展及其相关学科的最新前沿理论,推进传承创新,在继承中创新发展。可以采用病案整理及视频拍摄的方式,充分挖掘他们的长处,做好薪火传承工作。
“应用型”,要求临床应用要有深度,是以临床应用为主要目标,在知识、技能掌握的基础上,以推拿专业知识技能从事推拿临床或其他相关临床科室工作,包括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等临床实践活动[3],“应用型”人才适用于区级及社区医院推广进行。推拿医学是手法医学,经验医学,又是创新医学,其中有许多动作要领及临床经验在其中,除了熟悉推拿的温、通、补、泻、汗、和、散、清这八种基本治疗方法外,还需根据患者体征及功能状态,辨证施治,拟定最佳诊疗方案,真正做到“一旦临症,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 ”。
“创新型”,要求创新要有高度,有扎实掌握中西医、其他相关学科的各项知识和能力,发挥推拿专业知识、技能的特色和优势,培养跨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是以临床研究、基础研究、科学实验为主要目标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并且以创新思维和能力培养为主要突破,以科学研究和探索生命奥秘为终极目标[3];此外要培养外向型医学人才,充分发挥推拿绿色环保、无毒副作用的优势,以促进现代化、国际化和市场化。尤其是三甲医院,要在前两者的基础上以学术引领为主导,学习与发展国内外的先进科学技术与科学理念,做好科技创新与品牌建设,提升全国整个推拿领域的专业学术地位,为中医及推拿能走向世界,接受挑战打下扎实基础。
3 完善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研究
要达成三维立体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科研队伍的组建,教学团队的加强,学科环境的建设,学习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及培养人才的方式,要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德才兼备,与时俱进。
3.1科研队伍的组建
目前大多数医学院校及医院人才培养机制和模式普遍不够完善,对人才的考核主要以SCI论文数量和申报、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等量化指标为金标准,这至关重要,对提升整个中医及推拿学科的学术地位起到积极作用。有些并未对各类医学科学人才进行分层次使用,也未完全实行动态考核,造成医学人才资源的浪费。为此,医院人才培养要求层次分明的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基础教育与继续教育对接、国内培养与留学临床科研培训互补,院校培养与岗位实践结合的人才教育和培养体系,做好三维立体模式的构建融合与贯通,推动学科的可持续发展。
重点建设梯形人才队伍:一是国内知名、国际有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二是在国内相同学科领域有较大影响的知名学者;三是优秀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在院内进行有组织、有计划地精选和培养具有组织才能、富有医学及本学科外知识及其医疗应用能力、有创新的医疗将才,加强与各学科的国内外知名专家和学者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提高整体医疗和学术水平。
3.2教学团队的加强
教与学是教学工作的两大主体,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中,要注重教学与实践两方面的共同提高。教学方面遵循“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原则,定期邀请院内外专家教授授课,同时加强人文与内涵建设。强调经典学习,师带徒学习,本科生、进修生、基地生与专科生的培养与各种层面的培训,鼓励各级医师尤其是青年医师外出进修学习。同时也欢迎全国的专业医师互动,互相学习交流,沟通与合作,不断加强与海内外的合作。
3.2.1提高授课质量 可根据培养目标要求,增加实训课程的教学时数,给学生更多练习实践技能的时间和机会,理顺课程体系,提高授课质量。老师们要定期备课,定期接受规范化的手法和诊疗技术及方案培训,同时要将规范性教学向多样性、创造性教学转变,鼓励学生主动求学[4]。对一些典型的推拿手法,如一指禅、㨰法等,需讲清它们的流派踪迹、来龙去脉,手法操作要领,结合临床病例,进行实际手法操作示范,手把手地教学生。必要时可邀请一些推拿手法的名老专家,来做手法的操作示范,录制成视频可供推拿专业学生参考,加深他们对推拿手法的规范化。有调查显示[5],推拿学科的PBL教学是一项不错的教学途径,是目前值得推广的教学方法。近年调查显示[6],PBL教学结合LBL(传统授课式学习)能充分发挥PBL教学法的优点,更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完善语言表达能力与沟通技巧,提升团队写作能力。
3.2.2加强医德培养 “厚德载物”语出《周易》:“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思是说,以深厚的德泽育人利物,今多用来指以崇高的道德、博大精深的学识培育学子成才。注重医学生医德医风教育,教育学生“先学做人、后学行医”,使学生从踏入这个行业的那一刻起就树立人文关怀的意识,树立为他人服务的意识。在推拿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加设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等课程。同时要重视实习期间的人文实践内容和训练方法,将抽象的人文技能形象化、具体化和可操作化,确保医学生具备现代医疗环境中的岗位胜任能力[1]。
3.3学科环境的建设
学科环境包括教学基地、临床实践基地。三维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学科环境的建设尤为重要。其中,教学基地的建设为培养知识型推拿人才提供理论基础,实践基地的建设更是为创新型推拿人才铺下更广阔的道路。
3.3.1教学基地的建设 学校及医院内教学相关部门加大对基地建设的投入,建立教学质量监督制度和示范课制度,完善培养过程评价制度的建立和培养质量的社会认同评价[7],定期组织教研室主题活动,加强教研室之间的教学衔接[8],配备多媒体教室,开发制作推拿相关的教学课件,包括推拿相关视频的录制;设立场地开展推拿学术大讲堂,可联系古今中外,丁氏推拿等流派的传承讲座,探讨推拿学科近年来的发展和创新;创建推拿论坛,推拿健康大讲堂,对关注的热点问题可以作为选修课程进行专题演讲和沙龙讨论,交换推拿相关书籍等资源共享;构建网络教学平台,线上讲座等。
3.3.2实践基地的建设 实践基地的建设包含完善和拓展。完善已有的临床实践基地,增加推拿学生的实习科室,实习科室除了强化对学生的管理外,使学生能严肃认真开展临床实践活动,并积极参加到各个病案当中来。积极拓展实践基地,如三甲医院、针推专科医院、疗养院、干休所等,扩大学生的接触范围,丰富学生实习场所,提高实习质量。在融洽的教与学过程中,师生和睦相处,既是前后辈又是朋友。
4 结语
推拿医学是手法操作、经验传承、创新知识相关联的一门医学,尤其要注重手法与功法相结合。作为人类最古老的医术之一,推拿医学是中华文明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宋代的大型医学著作《圣济总录》有提到:“可按可摩,时兼而用,可谓之按摩。按之弗摩,摩之弗按。按止以手,摩或兼以要。曰按曰摩,适所用也。大抵按摩法,每以开达、抑遏为义”。简单地说,是对推拿手法要进行具体分析,而后才能正确认识推拿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
构建“知识型、应用型、创新型”三维立体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组建更合理的科研队伍和临床队伍,建设更规范的人才梯队,挑选德才兼备,勇于担当,勇挑重担的人才。在教与学中,寓教于乐,培养学生对推拿专业知识的兴趣,增加实践的机会,创建更良好的学科环境,相关学科的专业培训,如学术会议交流,专题研讨会,继续教育等等都需要临床与科研的支撑,最终让推拿学科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1]曲巍,张锦英. 医学人文与医学教育改革[J].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5,36(4A):1-3,87.
[2]王伦,梁振新. 推拿教学“一体化”探讨[J]. 卫生职业教育,2014,32(6):63-64.
[3]张建斌. 针灸推拿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分析[J]. 中医教育,2011,30(2):27-29.
[4]董利静,冯秋梅. 推拿教学实践创新与探讨[J]. 按摩与康复医学,2014,5(3):208-209.
[5]董有康,赵永康,王春林. PBL教学法在推拿治疗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3):85-86.
[6]董有康,王春林. PBL结合LBL教学法在推拿学本科教学中的运用[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7):105-106.
[7]汤继芹,韩涛,袁玲华,等. 针灸推拿专业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3,13(25):4967-4971.
[8]陈骥,梁繁荣,李瑛,等. 针灸推拿专业课程教学的反馈与评价[J]. 中国针灸,2016,36(6):645-649.
Construction and Exploration of the Training Mode of Massage Professional
FENG Yanhua1ZHANG Hao1LI Yanyan2YUAN Li1GONG Li1SUN Wuquan1WANG Xinyuan1ZHANG Shengnan1LI Xinke31 Massage Department of Yueyang Hospit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ghai 200437, China, 2 Massage Depar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of Suzhou of Jiangsu Province, Suzhou Jiangsu 215009, China, 3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epartment of the Secon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3, China
According to the aims and requirements of medical colleges and modern medical professional training and the situation that the currently professional training mechanism and pattern of medical colleges and hospitals are still incomplete, we put forward that the first thing of course development is to build medical professiona lechelon, reinforce the education of medical morality. The key point is to stress and build the three-dimensional medical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of knowledge, applied and innovation. The professional should have both excellent morals and academic skills. At the same time, to explore the training mode of the discipline of massage,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assage.
Professional training, Three-dimensional, Construction, Exploration, Course development
G642
A
1674-9308(2016)30-0011-03
10.3969/j.issn.1674-9308.2016.30.007
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ZK0901TN007)本项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2011年-2015年)资助,资助项目编号为:ZK0901TN007
上海市进一步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4 年-2016年)-中医药临床能力平台建设类-上海市中医临床基地建设-中医脊柱病临床基地,资助项目编号为:ZY3-LCPT-1-1007
上海市进一步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4 年-2016年)-中医药传承和创新发展类-中医流派传承规律和模式研究-丁氏推拿;资助项目编号为:ZY3-CCCX-1-1002
视频教学在《小儿推拿治疗学》中的应用,院级第十四期课程建设临床教学研究项目,资助项目编号为:JX61.07.47.11
1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推拿科,上海200437;2 江苏省苏州市中医院推拿科,江苏 苏州 215009;3 第二军医大学中医系,上海 200433
张昊,E-mail:haohaohao-z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