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本课堂:信息技术课堂灵性迸发的根本诉求

2016-02-15黄秋燕

中小学电教 2016年10期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课堂

☆黄秋燕

(张家港市白鹿小学,江苏张家港215600)

生本课堂:信息技术课堂灵性迸发的根本诉求

☆黄秋燕

(张家港市白鹿小学,江苏张家港215600)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现代化色彩相对浓郁的基础课程,更需要教师以新颖的理念、独到的视角和不断的创新意识来激活学生自身的思维意识,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进入课堂,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不断提高。本文提出要通过艺术点拨,唤醒学生认知动力;关注互动,强化学生资源分享;行思结合,发展学生综合素养,从而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不断提升。

艺术点拨;关注互动;行思结合;生本课堂;根本诉求;信息技术

所谓生本,就是将学生的实际能力和认知需求设定为本位,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对于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而言,这是一个极富价值的研究性课题。信息技术作为一门现代化色彩相对浓郁的基础课程,更需要教师以新颖的理念、独到的视角和不断的创新意识来激活学生自身的思维意识,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进入课堂,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不断提高。

一、艺术点拨,唤醒学生认知动力

1.基于生本立场,高效导入

俗语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中,导入环节的成功与否是衡量课堂教学整体性教学效益的重要指标。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使得学生在还未接触之际常常感觉到一片陌生,如果硬性地进行导入,就会让学生觉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之前,可以借助相应的方式让其进行微型体验,让学生形成一定的感性认知。在唤醒他们原始性的内在经验后再实施教学,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授《画图软件中复制图形》这一内容时,教师并没有急于传授新内容,而是要求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画笔功能,自行进行森林的创作。等到学生完全画好之后,教师则引导学生观察自己是如何运用复制功能轻松完成绘本作品的。学生被教师绘画的速度所惊讶,此时教师告诉学生自己运用了一个全新的功能——复制。学生立即被深深吸引,学习兴趣被充分调动。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采用对比的方式唤醒了学生自身的认知动力,为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环节起到了重要的铺垫作用。这就是尊重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能力落实生本的体现。

2.紧扣原始经验,引领质疑

一系列教学实践证明,很多操作技能如果一下子全部传授给学生,学生由于体验和实践的机会较少容易遗忘。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教学中并不将所有零碎性的知识全部讲解完,而是先传授主干线的基本知识,然后引领学生在深入实践中自主发现问题,最后对这些问题进行针对性地讲解,从而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

仍旧以上述案例中的内容为例,教师只是讲授了必须的核心技术,其他内容并没有直接告知,而是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但在实践过程中学生遇到了很多问题,比如在复制的过程中如何解决透明与不透明的问题,教师的讲授正是其内在所需,此时学生的注意力很集中,知识的记忆也会非常牢固。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并没有急着要将所有的教学内容全部教授给学生,而是巧妙的在引导过程中,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碰壁”,从而提升学生的聆听期待,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不断提升。

二、关注互动,强化学生资源分享

1.在合作中研讨,人人参与

新课程改革以来,一直都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当下社会的普遍价值观都认为,任何自逞英雄的人都无法在现代社会立足。因此,善于合作已经成为了当下社会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而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学生遇到了学习上的难题也不再是简单地请教他人,集合成员智慧的小组合作才是一种有效的手段。

如:在《初识PowerPoint》这一节中,教师在讲授了插入剪贴画与自选图形之后,让学生自己创作一个PowerPoint文件。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少学生询问如何插入图片的问题,教师并没有直接告知学生策略和方法,而是鼓励学生与其他同学进行商量研讨。不少学生在合作尝试中解决了问题,成功地在Powerpoint中插入了图片。

其实,学生掌握了插入剪贴画的操作基础,插入图片的功能完全可以凭借自身的尝试与努力摸索出来。因此,面对这种情况教师选择了沉默,鼓励学生在合作中自行解决问题,探寻方法。只有在这样的合作摸索中,学生才能“脱离”教师,成为真正具有学习能力的生命个体。

2.在展示中分享,创意无限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心智尚不够成熟,他们往往非常注重别人的评价,尤其是来自教师的鼓励与表扬,这些对于他们来说是绝对动力。小学生在获取来自成人的评价后,不仅可以增加学习的自信,更激发了他们的内在认知动力。对于信息技术这门以操作实践为主的学科而言,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实践成果,为他们提供必要的认知动力。

仍旧以上述PowerPoint的教学为例,教师在讲解完全部课程之后并没有直接追赶教学进度,而是用两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一次演示文稿的自行创作。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了细致的评析,评选出了最佳创意奖、最佳美效奖、最具特色奖。教师还分别邀请获奖的同学到前面来讲述自己的设计、操作的经历,并将自己最得意的一处技术运用方法分享给大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制作、评讲与分享展示的一系列环节中,学生内在的想象创造力被彻底激发,他们内在的认知效益也得到了明显好转。而在具体分享的过程中,也激发了其他学生的关注意识,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成效。

三、行思结合,发展学生综合素养

1.强化操作,提升实践能力

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区别在于它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要求较高。任何一种知识和方法的获取最后都必须要落实到学生的实践操作上来,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少讲、精讲,让学生自己在练习中加以体悟与感知,从而完成认知和实践操作的双重吸收。

如:在《博客论坛》的相关教学中,不少教师都认为基本操作不是教材的重点,可以简单地一带而过。但笔者以为,这一部分与当下时代的发展密切相关,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作为新时代的小学生,掌握博客论坛的初步操作技能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此,笔者在完成相关教学后,为学生推荐了几个与学习生活相关联的论坛,并鼓励学生建立属于自己的个人博客,及时发布消息并与亲友分享自己的精彩生活。

教师一味地讲授,学生到最后充其量只能获得知识与方法的积累,只有将教材内容与操作实践有效结合才能真正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全面提升。

2.拓展补充,铸造思维品质

在学生基本掌握教材内容后,教师不必拘泥于教材,可以以教材内容为蓝本,进行必要的资料拓展与延伸,让学生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拓展视野、增长见识,运用现有知识进行深度思考,强化学生对文本知识的内在理解。

例如:学生通过教材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电子邮箱的基本使用方法,笔者并没有受教材内容的限制,而是引导学生继续结合电子邮箱的其他功能进行了拓展性学习,如向他们展示了如何对所有的联系人进行分组,将快捷添加联系人、寻找联系人的方法教给了学生,并让学生尝试同时选中多个联系人群发邮件。这一内容并没有出现在教材中,而是教师在讲解完电子邮箱使用方法之后自主进行的一个小拓展,这对于学生而言难度并不大,而且对于增强学生的操作实践技能也能起到更加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实践表明,对基础内容的适度拓展,不仅能让学生掌握更多教材中没有涉及到的技术与小方法,更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与钻研的动力,让更多的学生意识到教材中的内容只是冰山一角,还有更多的方法与知识等待体悟与开发,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总而言之,学生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应将课堂交付给学生自己,引导学生在唤醒认知思维的基础上,促进其主观能动性的不断提升。

[1]陈元保.分层教学全面优化——信息技术课教学的有效途径[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3,(08):23-24.

[2]汤波.循序渐进有效开展信息技术教学探析[J].成才之路,2016,(01):85.

[编辑:郑方林]

G434

A

1671-7503(2016)19-0044-03

猜你喜欢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美在课堂花开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