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在全民创新中的社会责任及其实现

2016-02-15张嘉楠

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16年5期
关键词:院校职业高职

张嘉楠

南通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江苏 南通 226019



高职院校在全民创新中的社会责任及其实现

张嘉楠

南通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江苏南通226019

以高职教育校本培养和服务社会两方面的教育创新为切入口,通过文献分析和案例研究,厘清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的社会责任及其实现途径。研究认为,高职院校的社会责任在于:一是为社会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和高素质的应用型技能人才;二是通过发挥高职院校的人才技术优势和培训优势,孵化辐射创新创业,以点带面造福于民。社会责任的实现途径在于:构建“五环相扣”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尝试“四化融通”的创新创业指导服务体系,对教育活动中的关键变量进行创新改造,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通识教育的有机融合,助推高职教育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

创新教育;创业教育;高校转型;职业教育

当前,“创新创业”“深化改革”“经济社会”是中国经济转型的三大关键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正是激发民间活力、推动产业升级、改变中国制造业形象、实现中国经济软着陆的新引擎[1]。2010年5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2],《意见》从我国高等教育的现实状况和中长期发展目标出发,将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提出了“创新创业教育”,这对高校教育改革意义非凡。医学高职院校也不例外,尤其是在全国数以百计的地方院校转型为职业技术院校的大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空间将无限广阔。医学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农村基层医务人员的主要阵地,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可以说,随着个人设计、个人制造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随着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以及3D打印技术的日趋常态化,创客空间将成为学生创业的又一支撑平台,将激发高校乃至全社会的创客实践。甚至毫不隐讳地说,创新创客教育,就是国家在新时期为我国职业技术教育量身打造的航空母舰式的发展平台。

1 高职院校在全民创新中的社会责任

1.1为社会培养契合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技能人才

高职教育是目前我国教育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特长。尤其是我国农村基层医疗机构还不能完全解决广大农村人口的就医困难,缺少能用得上、留得住的技能型医师。近几年来,为应对复杂的国际经济社会形势及全球人口老龄化加快的趋势,满足各类企业劳动力资源对职业教育的多元化需求,同时解决职业教育自身存在的生源减少、吸引力低、学生融通性差等问题,从政策顶层设计、实训实践层面、培养体系建设以及教育教学改革等诸多环节加强职业教育的改革创新,成为许多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重点。在职业教育与培训创新的相关利益群体间形成持续的基于事实的对话机制;增加对发展职业教育的财政投资,加强对职业教育与培训创新的监督和评估,形成长效管理机制,等[3]。

从21世纪初,欧盟就一直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教育创新,设立了“实现职业教育与培训现代化”等研究项目,陆续发布了12个研究子报告[3]。指出职业教育与培训在支持经济发展、化解社会老龄化、保证充足的技能供给、保持企业创新能力和生产力发展、增进社会和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1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中国上海召开了第三届国际职业教育大会。会上发布题为《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转型:培养工作与生活技能》的工作报告。大会报告释放的信息是,引导职业教育创新,重视实训实践,培养工作与生活技能将是未来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4]。

1.2为社会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

据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公布的以及各省高校公布的2015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受“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影响,不少高校创业者的人数和比例都在增加。创业的行业主要有教育、信息技术、文化创意、生物技术、机器设备、咨询服务、零售业、餐饮业等领域,涉及医学领域的极少;创业的主要原因是希望通过创业实现个人理想和对创业充满兴趣、激情,在创业中遇到的主要困难是资金筹备和创业团队的组建。学生创业多为学校生源地或家乡所在地,尤其是在北京、深圳等高校的学生多选择当地创业,学生愿意在熟悉的地方或家乡创业,这与能否得到创业资源有关,尤其在办公场地、政策落实方面等更易解决。

大部分选择创业的学生不是因为找不到工作,而是因为有了好的想法、默契的团队和成熟的商业模式。但是,适合创业的学生还是少数,高职院校大学生对创业的认同度高,但创业实践欠佳[5]。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中最活跃的板块,也是前景最看好的部分,否则目前国家不会将高校转型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之一。教育理念和技术条件的进步,也为高职教育创新提供了必要条件。全国上千所高职院校,将是实现我国教育创新,乃至全民创新创业的孵化器和工作母机。

1.3发挥高职院校的人才技术优势和培训优势,服务地方经济社会

要实现“全民创新,万众创业”,仅仅依靠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动员和引导全社会力量,成为一种全民运动。在当今时代,创造和创新已经不是科学家的专利。基于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支撑,即使是普通人,也有能力将自己的想法和创意变为现实。高职院校在这一全民创新创业运动中,尽力放大高校的人才技术优势和培训操练优势,服务地方经济社会。这仅仅是社会责任的一方面。同时,我们知道,创客空间由三个层面组成:一是环境层面,指能共享所有资源,具备分享特质的氛围;二是功能层面,促进技能学习和人类知识创新;三是精神层面,抛开资源和空间本身,实现一种协作、分享、创造的人生理念。在这三个层面中,精神层面是最核心的部分也是最难的部分。培养创新者的动手创建、精益求精、尚工重器的“工匠精神”,这个容易做到,而要培养创新者的精神层面的东西,即协作分享、创造奉献的精神,创新思维、创新意识的素质,则需要系统而科学地进行培养。在这方面,高职院校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6]。“工匠技术”“工匠精神”可以在一般的培训机构和实训平台完成,而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则需要通过高等教育机构系统培养和持续养成。

2 高职院校全民创新社会责任的实现

高职院校要实现其应该担当的全民创新的社会责任,就必须探寻实现社会责任担当的切入点,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和创新创业指导与服务体系是高职院校实现社会责任的必经之路。

2.1构建“五环相扣”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提升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

不论是普通高校还是职业技术院校,都不应该把自己圈在象牙塔内,而是要在自我发展的同时实现高校的社会价值,以高密度技术优势辐射科学经济社会。在全民创新创业时期,高校应顺应全民创新大势,把握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全面兼顾学校专业的差异性以及学生个体发展的多样性,充分发挥综合性高职院校的专业办学优势和技术创新优势,树立深度融入行业企业、有效融入专业教育、紧密融入实践实战“三个融入”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构建创新创业课程、创新创业竞赛、创新创业扶持、创新创业平台、研究交流与文化“五环相扣”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通过课程、师资、平台、制度、活动形式等分类型、分层级的改革与建设,为社会培养大批契合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具有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7]。

2.1.1组织保障—设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保障高校一般设有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中心,设置公共基础学院负责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管理,设置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中心指导实训及创业实践,构建由校领导牵头,分管领导会同学生、团委以及教务、科技、计财等职能部门参与的组织机构,配齐工作力量,提供组织保障。

2.1.2培养定位—着力提升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定位之一:刷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培育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开展创新思维培养和创业能力锻炼”的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全面改革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点按照“通识课、专业平台课、专业课、专业辅修课、第二课堂”这五大板块重新架设课程结构,系统设计了创新创业意识、精神和能力的培养体系。

定位之二:专业教育融通创新创业教育。针对不同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以“专业理论课+创业模拟实验+创新创业实践”的模式融合专业课程与创新课程。以限选、任选、辅修等多种开课方式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扩大学生自主选课权[8]。

定位之三:强化创新创业实践。以创新创业实践能力为主线,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和创新性。如:许多职业院校开发的ERP沙盘,模拟创业活动,开展企业战略规划、市场调研、资金运作等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团队领导、化解危机、社会交往等方面的能力。

2.1.3课程建设—构建理论、实验、实践“三维”课程体系一是积极构建集理论、实验、实践于一体的“三维”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将创新创业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统一纳入通识教育的“职业职场类”模块,将“创新实践”课程单列模块改为“第二课堂”,采用认定制,给学生灵活性。

二是统筹搭建通识课程平台、项目活动平台、培训指导平台、实践实战平台四大平台,开展创新创业示范专业群建设。

三是探索多元化的培养方式,鼓励学生创新创业。以多元化和差异化培养为导向,针对具有创业意向和创业潜质学生的不同发展诉求,积极探索分方向培养、订单培养,等,向社会推送适路创业人才。

2.1.4师资队伍—创建“双师型”创业教育师资力量可以借助“教师发展中心”平台,采取内培外引多种手段,建设形成一支“学校+企业”“创业+专业”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通过外聘专家和校内遴选,形成涵盖“创新创业课程教学、创新创业实践指导、创新创业服务、创新创业研究”四类人员的师资团队。

在具体操作上:一是以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改革为契机,从政策层面引导、规范创新创业教师专业发展和培训;及时配套完善创新创业教师到企业锻炼、职业能力考评制度,并对素质好、要求上进的教师,由学校出资送出去参加培训提高;二是依托学校教师发展中心,不断提升创新创业教师师资队伍整体实力;三是依托校企利益共同体等校政企合作平台,鼓励二级学院与企业联合培养创新创业教师,形成专兼职师资团队。

2.1.5管理模式—制度建设是创新创业的基本保障一方面,制度完善是基础。创建相关管理制度,保障学生个性发展。对具有创业意向和创业潜质的学生采取灵活多样的培养方式,实施弹性学制,放宽修业年限,允许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为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创业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同时,可考虑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探索将学生开展创新实验、获得专利和自主创业等折算为学分,将学生参与课题研究、项目训练等活动认定为课程学习;建立在线开放课程学习认证和学分认定制度,鼓励学生积极开展自主学习,创新学习形式[8]。另一方面,资金到位是前提,创业指导服务保障“机构、场地、人员、经费”四到位。通过自筹、财政补助和校外捐赠等方式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资助专项经费。还可以探索学校与当地监管局、人社局等政府部门联络,设立大学生创业服务联络机构,帮助学生争取各种企业税费减免、免息贷款和房租补贴等优惠政策,为学生创业减压助力。

2.2建立“四化融通”的创新创业指导与服务体系,提高服务社会能力

建立健全全员化、全程化、信息化、专业化“四化融通”的创新创业指导与服务体系,整合校内外资源,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服务地方,服务社会。

2.2.1整合政、校、企及校友资源,完善创新创业指导与服务体系积极与当地就业局、财政局、人社局、工商局等政府部门联系,优化利用政府资源,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创业扶持;通过各专业群整合行业资源,为学生提供最前沿的专业行业指导;积极吸引社会资源特别是丰富的校友资源,成立校友创业者联盟,搭建在校创业者与校友企业家的桥梁,为学生创业提供一对一的实战指导;聘请校友、企业家担任兼职创业导师,引入风险投资与投资咨询服务,等,为学生提供“全员化”创业服务。

2.2.2实施全程化的指导与服务,覆盖到每一位在校生就业创业指导与服务三个年级循序渐进,全程覆盖,贯穿大学三年。针对大一新生,设置创新创业大讲堂、校友面对面等活动以及《职业生涯规划》必修课,普及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新生的创新、创业意识。针对大二学生,根据创业特质测评、个人意愿挑选一批大二学生参加创业培训、创业实验班,通过创业培训、创业模拟、创业实训、创业实验班,提升有创新创业潜质或有创业需求学生的创业能力。针对大三学生,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就业指导课,对有创业项目和创业行动的学生,则通过校友创业者联盟等载体,以创业项目一对一实践指导及创业者沙龙为主、鼓励学生创办真实企业。积极开展创业项目与项目团队的遴选,选择或推荐有潜力的项目或团队入驻校创业园;对入驻创业园一定时间的项目按照项目性质、专业结合度、经营利润等筛选,推荐优秀项目入驻真实创业园区,并为入驻项目寻找相匹配的企业家导师,以师徒制模式扶持学生的初创企业[7]。

2.2.3加大信息化建设,营造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加强就业创业指导与服务中心网站建设,在创业版块增设创业咨询、创业案例、创业项目、创业资金、创业孵化、创业培训、视频中心等几个栏目,动态展现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全貌,全面宣传创新创业工作进展,深入报道创新创业优秀典型,广泛开展网上创新创业指导服务。继续挖掘和宣传大学生创业典型,建立资源库,分专业编辑创业案例集,为创业教育提供教学案例。通过各种媒体广泛宣传,充分发挥典型的引领示范作用。

2.2.4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训练体系,提供个性化、专业化指导充分发挥创新创业实践中心的功能,构建“创新、模拟、体验、实践、实战”梯次推进的创新创业实训体系,配套开发创新创业实践指导书、活动指南等校本教材。大一新生在专业导师指导下,结合专业做一些科研项目,并完成研究报告。大二学生在学习了系统的创业知识后组建团队,参加创业模拟演练,开展企业战略规划、市场调研、资金运作等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团队领导、化解危机、社会交往等方面的能力。经过培育,对于有了阶段性成果的项目,在校友企业家导师的指导下,开始创业实战[7]。

我国职业技术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已初露端倪,且发展势头良好。医学高职院校已开始介入,但收效些微,不够明显。对教育活动中的关键变量进行创新改造,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通识教育的有机融合。在推进步骤上,是一种循序渐进的理性发展。在教育理念上,规避了以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狭隘观念。通达价值的追求—使人成为人的理念,在创新创业中能得到充分体现,认为教育是一个改变人类行为模式的过程。这里的行为是一种广义的行为,包括思考、感觉以及明显的行动。创新创业教育关注学生在思考和认知上的改变,其所强调的是以创业精神带动行动和思考,并不是仅仅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创业教育成果,不仅仅用是否孵化出成功的企业或企业家为衡量标准。所以说,人才培养中对精神理念的培养,远远胜于对知识技能的培养。这是创新创业教育必须首肯且一贯坚持的底线。

我们相信,随着“全民创新,万众创业”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作为占我国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等职业教育,在这一全民创新创业伟大实践中,将会对内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对外整合人才技术资源,举旗占位,勇于担当,服务社会,引领时代。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3/11/content_9519.htm,2016-06-28

[2]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十三五”期间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EB/OL].http://moe.edu.cn/srcsite/A16/s3342/201509/t20150907_206045.html,2016-06-28

[3]Center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Innovation.Working out Change:Systematic Innovation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R].Luxembourg:Publications Office of the Europ- ean Union,2009:210,239

[4]Cedefop.Modernising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Fou- rth Report o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Research in Europe:Synthesis Report[R].Luxembourg:Publications Off- ice of the European Union,2009:244

[5]杨彩霞,张婧,吴峻.浅析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2015(2):103-106

[6]雷玉梅.高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浅析[J].教育科学学刊,2016(2):200

[7]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关于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报告[R].2016:3-4,5-7,9

[8]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中职分会秘书处,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校长联席会议秘书处.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论文集[R].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6:152,246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and their realiz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in national innovation

ZhangJianan

ModernEducationalTechnologyCenter,NantongUniversity,Nantong226019,China

This paper concerns with the educational innov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school-based training and social service. Through literature analysis and case study, this paper clarifies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of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and ways to achieve the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ass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of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lie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Firstly, they produce high-quality talents with innovative spirit, practical courage and technical abilities for the society. Secondly, through use of technological and training advantages of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tal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incubators radiate to the benefit of people in a broader scale.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can be realized in the following ways: constructing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system with five interlinked aspects, trying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guidance service system with four integrated modernizations, innovating and modifying key variables in educational activities, realizing the interconnected combina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with professional general education, which will promote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better serve local economic society.

innovation education;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university transformation; vocational education

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重点课题“支撑高校教育信息化有效推进的组织机构建设研究”(136221453 ) 成果。

2016-06-03

张嘉楠(1988-),男,兰州人,助理实验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教育传媒及教育技术评论。

G642.0

A

1004-5287(2016)05-0512-04

10.13566/j.cnki.cmet.cn61-1317/g4.201605004

猜你喜欢

院校职业高职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