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疏导能力在辅助生殖临床实践中的作用及培养途径
2016-02-15路瑶孙赟
路瑶 孙赟
心理疏导能力在辅助生殖临床实践中的作用及培养途径
路瑶 孙赟
近年来我国不孕症患者日益增多,尤其是在新时期社会环境的影响下,不孕症患者心理问题日趋复杂。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生殖医学临床实践为保障生殖健康,应积极重视如何疏导患者的不良心理。因此培养生殖医学从业人员,尤其是医学生建立正确的心理疏导观念和掌握有效的心理疏导技能十分必要。
辅助生殖;心理疏导;医学教育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计划生育政策的改变,人们对生殖健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辅助生殖医生必须考虑到患者本身以及患者受生活、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产生的心理问题[1]。医学前贤们早已明确关爱患者是医生的第一张良方,并且认为语言和手术刀、药物同为治疗疾病的3种手段,可见医生与患者之间的良好沟通可以缓解患者病痛,促进有效康复。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时期,不孕症患者心理问题日趋复杂,且个体化差异日益明显,给生殖医生带来了极大的挑战[2-3]。因此,辅助生殖从业人员的医学教育亟需重视心理疏导在临床实践中的重要作用,并且积极探讨如何构建和培养临床医生及医学生疏导患者不良心理的能力。
1 不孕症患者的常见心理问题
1.1 焦虑与抑郁
焦虑与抑郁症状是不孕症患者中最常见的心理消极情绪。我国传统生育观念以传宗接代为重,尽管目前情况有所改善,但不孕症患者仍在背负来自个人、配偶、父母及亲属的多方压力的同时,承受着生育歧视和社会偏见。让不孕症患者消极情绪加剧的是不孕症及辅助生殖技术的检查较多,诊疗过程相对漫长,治疗费用亦较为昂贵,尤其是诊疗期间希望与失望常反复交替,不稳定的心理状态有可能导致不孕症患者承压能力的阈值降低,容易心灵失守,心理崩溃。有研究显示在辅助生育治疗中,抑郁症状的发生率超过30%,多见于多次生殖尝试失败的女性患者[4]。
1.2 失落与自责
女性是生殖行为的主要承担者,也是辅助生殖临床实践中心理问题最为常见的受害者。传统观念认为生孩子是女人的天职,在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与传宗接代的家庭观念的双重压力下,家庭成员极易将各种矛盾转嫁到女性身上,使其产生失落、自责甚至自卑感。此外,女性易受情绪困扰,在得不到疏导的情况下,由无助陷入绝望、悲伤,甚至让其产生难以抑制的负罪感[5]。男性主要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影响,将孝顺和培育后代捆绑在一起,或者因羞涩于自身“能力不行”难以向外界求助,造成人格缺陷而陷入失落和自责的漩涡,不能自拔。
1.3 疑惑与恐惧
不孕症及辅助生育技术普及时间较短,大众知晓率不高,且生殖健康是个人的极度隐私,患者在遭遇不孕症困扰时往往要经历一长段时间的困扰才向外界求助[6]。因此,患者在对疾病本身及相关医学认识不足的情况下,迟疑和恐惧情绪蔓延,譬如在不孕症诊疗过程中,常需进行一些有创的检查及手术,受检患者极易产生疑惑和恐惧心理。在辅助生育的过程中,患者需要反复注射促排卵药物、定期检测血激素水平及阴超,加上取卵、胚胎移植等手术操作,患者需承受药物注射、手术疼痛等身体不适,极易产生对治疗操作本身以及对治疗结果可能失败的不安与恐惧情绪。
2 心理疏导在辅助生殖临床中的作用
不孕症近年来已成为全球仅次于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的第三大健康问题,其发病率高达8%~15%,且呈上升趋势。不孕症虽不致命,却会给患者个人及其家庭造成难以忽视的打击和心理创伤,已成为影响男女双方身心健康的医学和社会问题。多项调查结果表明,不孕患者常处于焦虑、抑郁、疑惑等复杂的心理危机中,在治疗过程中亦多承受超负荷的失望、痛苦、恐惧等压力情绪,极大地降低生活质量和家庭幸福指数[7-9]。
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不孕症是一种心身疾病,其病因及治疗效果除受病理因素影响外,亦与社会、心理因素密切相关[10-13]。有研究提示多囊卵巢综合征等疾病的不良心理因素可能加重疾病的发展;长期面临的焦虑、抑郁等消极心理情绪与不孕年限正相关;辅助生育过程中的负面心理效应和心理变化都会影响妊娠结局;通过对不孕症患者的健康宣教和心理疏导,使患者正确认识和面对疾病,主动配合治疗,可提高治疗效果。
心理疏导是指通过言语的沟通技巧进行泄压、引导,从而改善个体的自我认知,提高其行为能力和改善自我发展的心理疏泄和引导方法。医生在积极实施医疗手段的基础上,与患者及其家属良好沟通,详细说明诊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抵消外界偏见带来的压力,消除患者心理障碍,有助于辅助患者成功受孕[14]。国外已有研究表明,不孕症患者若由生殖专家和心理专家共同诊疗可以改善妊娠结局,心理疏导和心理咨询对于各种类型的不孕症治疗均有辅助作用[15]。因此,在生殖医学中重视心理疏导在教学及临床诊疗过程中的作用十分重要。
3 如何培养辅助生殖从业人员心理疏导能力
辅助生殖从业人员是不孕症患者的直接接触者,也是最了解患者生殖健康状况的专业人员。如何引导、培养他们以辅助生殖技术为核心、以呵护患者生殖健康为本位、以服务患者为动力、以辅助完成患者生殖愿望为导向,实践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生殖医学教育首先需要应对的问题。单一的临床诊治行为转变为临床-社会-心理综合治疗,可能要通过以下途径引领辅助生殖从业人员掌握心理疏导能力:
3.1 发挥名医带教作用,培养心理疏导专业人才
专业人才是医院服务人民、实现科技创新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应重视培养和建立生殖医学从业人员心理疏导观念。发展并培训心理疏导专业人员,首先要充分发挥领军人物的模范和带教作用,邀请资深名医或心理专家为导师,以青年医生及医学生为主体,开展医患沟通及心理疏导专题培训及讲座。并且应注重名医名师与所带学生之间及时的思想交流,导师也应及时解决辅助生殖从业人员和医学生在临床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引导和激励他们正确地对不孕症患者进行适宜的心理疏导。此外,要注意将辅助生殖
技术与心理疏导能力有效的配合与协同,努力促进患者生殖健康。
3.2 整理经典示范案例,分析心理疏导切入点
不孕症患者是一个心理承受能力极为敏感和脆弱的群体。有些家庭在确诊不孕症后,因自卑、抑郁、羞愧等心理,会选择保密,亲友相问都会避而不谈。有些患者还会怀疑配偶及公婆是否嫌弃自己,甚至自觉周围都是不友善的目光,亦不愿参与社交活动,造成人际关系较为敏感。此外,由于学科与疾病的特殊性,不孕症问诊过程中需涉及生育史、孕产史、性生活情况等个人隐私问题,其检查与诊疗过程中常需要患者暴露会阴部、进行阴道检查等。而妇产科及不孕症的诊疗对象本就为女性,感情敏感细腻是女人的天性,因此就诊过程中医生的语言或行为不当均可能造成患者的不信任感。因此,掌握临床心理介入的关键点最为关键。可以邀请心理疏导专家,详细分析经典案例,在获取患者信任、与患者有效沟通、规范患者的就诊或检查行为方面总结心理介入的关键点,方便医生及时介入,避免弄巧成拙。
3.3 开展常用情景教育,锻炼心理疏导技巧
情景教学使学生能够在高度模仿真实环境,在不对患者安全和生命构成任何威胁的情况下反复训练医生所需的各种能力。因此,近年来受到了国内外教育界的广泛关注。
在情景教学中要训练辅助生殖从业人员的听说能力。耳朵是通向心灵的路,心理疏导的首要步骤是倾听。对于不孕症患者而言,医生倾听和交流的态度更是信任建立和心扉敞开的桥梁。在我国不孕症患者逐渐增多与医疗资源相对不足的大环境下,患者就诊排队时间较长,也很难在相对较短的门诊时间内充分、详尽的表达自己的病情与疑惑。因此需要医生在较为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下,仍耐心倾听每一位患者,进行适当的安慰,不让她们有命令、催促之感。此外,多数不孕症患者对疾病本身认识不足,对自己患病的原因以及治疗过程存在较多的问题与担忧,如得不到充分的解答与安慰,则焦虑、抑郁、恐惧等负性心理又会相继产生。所以,作为医护人员,首先应以真诚、礼貌、体贴的态度,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咨询和宣教服务,使患者明确就诊流程及各项检查、治疗的目的和注意事项,解答她们的问题与困惑,注意沟通方式和技巧,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与患者交流,尽力缓解她们的焦虑情绪,也为患者供正确的宣泄途径和机会,努力提高患者信心的同时也尽量缓解他们的精神和心理压力。值得强调的是,开展情景教学并建立教学模板,形成行之有效可推广的教学经验,以便青年临床医生或医学生迅速掌握辅助生殖临床实践中的心理疏导技能是十分必要的[16]。
综上,对于辅助生殖的临床实践而言,心理疏导是一项十分重要并应当具备的临床技能,有关部门应重视其在临床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建立和培养生殖医学从业人员的心理疏导观念,使医学生在学习不孕症理论知识的同时,正确认识疾病与患者的特殊性及患者心理特点,善于倾听,学会关爱,努力提高语言和沟通能力,促进生殖健康。
[1] Walker S,Cochrane V. Unexpected breech: what can midwives do?[J] Pract Midwife,2015,18(10):26-29.
[2] Dar S,Lazer T,Swanson S,et al. Assisted reproduction involving gestational surrogacy: an analysis of the medical, psychosocial and legal issues: experience from a large surrogacy program[J]. Hum Reprod,2015,30(2):345-352.
[3] 王超云,赵邦霞,陈冬丽,等. 不孕不育患者的健康教育及心理疏导[J]. 湖北医药学院学报,2010,29(6):586-587.
[4] 贡瑾,关怀,尚丽新,等. 女性生殖过程相关的心理分析[J]. 中国疗养医学,2015,24(6):581-584.
[5] Gausia K,Thompson SC,Nagel T,et al. Risk of antenatal psychosocial distress in indigenous women and its management at primary health care centres in Australia[J]. Gen Hosp Psychiatry,2015,37(4):335-339.
[6] 王成刚,唐惠艳. 我国不孕患者心理问题研究进展[J].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4,22(1):62-64.
[7] Huberty JL,Coleman J,Rolfsmeyer K,et al. A qualitative study exploring women's beliefs about physical activity after stillbirth[J].BMC Pregnancy Childbirth,2014,14:26.
[8] 王丽,姜俊怡,任春娥,等. 不孕妇女心理健康与不孕年限的相关性研究[J]. 山东医药,2010,50(38):88-89.
[9] Indekeu A,D'Hooghe T,Daniels KR,et al. When 'sperm' becomes 'donor': transitions in parents' views of the sperm donor[J].Hum Fertil(Camb),2014,17(4):269-277.
[10] 武宁,白冲,李强,等. 医学研究生临床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J]. 西北医学教育,2016,24(1):59-62.
[11] Kong GW,Chung TK,Lok IH. The impact of supportive counselling on women's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fter miscarriage--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J]. BJOG,2014,121(10):1253-1262.
[12] 邱璠. 不孕症患者的心理问题及护理[A]. 河南省妇产科护理安全管理及护理技术新进展学术会议[C]. 2011.
[13] Van Parys AS,Verhamme A,Temmerman M,et al.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 and pregnancy: a systematic review of interventions[J]. PLoS One,2014,9(1):e85084.
[14] Sawyer N,Blyth E,Kramer W,et al. A survey of 1700 women who formed their families using donor spermatozoa[J]. Reprod Biomed Online,2013,27(4):436-447.
[15] Vythilingum B,Field S,Kafaar Z,et al. Screening and pathways to maternal mental health care in a South African antenatal setting[J].Arch Womens Ment Health,2013,16(5):371-379.
[16] 李素文,田金华,吴月芳,等. 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心理健康与心理疏导[J]. 河北医药,2011,33(23):3664-3665.
The Role of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Ability for Assisted Reproductive in Clinical Practice and Cultivation Approaches
LU Yao SUN Yun Center for Reproductive Medicine, Ren Ji Hospital, School of Medicine,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Key Laboratory for Assisted Reproduction and Reproductive Genetics, Shanghai 200135, China
Infertility patients have been increasing in our country in recent years, especially under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environment in the new era,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infertility patients are increased and complicated. In the biological-psychology-social medicine mode, reproductive
Assisted reproductive,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Medical education
G642.0
A
1674-9308(2016)33-0021-03
10.3969/j.issn.1674-9308.2016.33.012
卫生计生委公益项目(编号:201402004)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生殖医学中心,上海市辅助生殖与优生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135
孙赟,E-mail:syun163@163.com
medicine should focus on not only reproductive health of residents, but also their psychological problems and how to help them. Therefore, it is quite necessary to cultivate professionals, especially medical students, to establish a correct concept of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and master proper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skil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