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以致道
——中药文化属性融入学生中医素质培养的探索※
2016-02-15杨柏灿朱国福王海颖潘颖宜金素安何世民张贵彪王又闻
袁 颖 杨柏灿 朱国福 王海颖 潘颖宜 金素安 何世民 张贵彪 王又闻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上海 201203)
学以致道
——中药文化属性融入学生中医素质培养的探索※
袁 颖 杨柏灿 朱国福 王海颖 潘颖宜 金素安 何世民 张贵彪 王又闻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上海 201203)
培养必要的文化基础和良好的中医素养是培养卓越中医药人才的关键,也是目前中医教育体系中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从中医药人才职业发展特点出发,从优秀民族文化的独特视角,挖掘中医药文化的内核,能帮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学会不断反思。研究引导学生探索中药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中药有更深入的了解与认识,也能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及中医素质,提升教学效果。
中药文化;文化属性;素质培养
《论语·子张篇》中,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意为君子当通过学习来掌握道。在中国哲学史上,“道”这一范畴是道家提出的,后被各家学说所接受,虽各有不同理解,但已成为宇宙本原、普遍规律性的代名词。它对于提高理论思维水平,探究事物的本原和规律性,起到促进作用。
《中药学》是一门专业课,过去的教学中注重的是“学以致用”。即学生是否掌握了中药的基本功效和应用,但中药所蕴含的文化属性往往为我们所忽视。目前中医药院校学生的中医素质堪忧,许多学生毕业后还不能运用中医思维进行诊疗。在校学生中能自觉主动探索中医理论本源,真正对中医感兴趣的并不多见。这也与教学中过于强调了知识的传输,而忽略了中医自身的文化渗透有关。中国自古有“潜移默化”之说,文化于人之影响,正如和风细雨,润物无声。“学以致道”,学生在学习中了解中药文化内涵,不仅可以认识中药,思考中药,收获中药的知识,又可有助于中医素质的形成[1]。因此,本课程进行了将中药的文化属性融入学生中医素质培养的探索。使学生在中医药文化的感染下能够更充分的将素质教育的目的内化,并从更深层内涵之中将素质教育的方式方法营运到学生的“精气血脉”之中[2]。基于此,我们在课程建设项目中进行了将中药的文化属性融入学生中医素质培养的探索。
1 研究内容
主要引导学生挖掘中药蕴含的四种文化特质:中药生境中的天人相应,中药药性中的对立统一,中药理论中的破立有度,中药制药中的工匠精神。
1.1 中药生境中的天人相应 一方面,中药绝大部分都来自天然的植物、动物、矿物,其分布和生产离不开一定的自然条件。如黄连、冬虫夏草多生长高山寒岭;肉苁蓉、锁阳则喜生沙漠地带;忍冬、款冬花、麦冬、女贞子的凌冬不凋,半夏生于夏月之半、夏枯草枯于夏至之时。中药的产地、采集时间,都直接影响到药物的性味及功用。中药与人都与自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有将人融入自然之中,才能有更广阔的视野。另一方面,人与药共生于自然之中,只有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则来源于自然的药物才能生生不息,维护着人类的健康,引导学生去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1.2 中药药性中的对立统一 殷周时期《周易》提出“阴阳”观念,可以用于指代一切自然与社会对立统一
1.3 中药理论中的破立有度 和中医系统理论一样,中药理论也是开放的、百家争鸣的,于破立中不断进步。从现存最早的本草专著《神农本草经》,到现代的《中华本草》及《中药学》教材,可以看到中药理论的继承、修正、扬弃的过程。如对朱砂的认识,《神农本草经》将朱砂列为上品,认为其无毒,“主身体五脏百病,养精神,安魂魄,益气,明目”。后世《名医别录》 《证类本草》 《本草纲目》也记载朱砂为无毒,但均指出朱砂经过高温炼制能变为有毒的水银,阐明了朱砂高温炼制与其毒性的关系。而《日华子本草》《药性论》等则直接记载朱砂有毒。《本草备要》称“朱砂多服令人痴呆”,《本草从新》记载“独用多用,令人呆闷”。而朱砂的“养精神,安魂魄”的功效则一直沿用至今[3]。青蒿素的获奖,除了科研人员夜以继日的实验研究外,也得益于古文献中对其“截疟”的记载,特别是《肘后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的提示。因此,通过本草文献的研读及现代研究的学习,既有中药精髓的传承,又有与时俱进的新知融入,还会有不断的创新出现。这此过程中有助于培养学生既尊重先知,又不失创新的精神。
1.4 中药制药中的工匠精神 中药的采集、炮制、制剂历经千百年,传统的手工制药讲究选药道地、制药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的集中体现[4]。如熟地黄的炮制,孙思邈《千金翼方》曰:“斤数拣择一准生法,浸讫,候好晴日便早蒸之,即暴于日中,夜置汁中以物盖之,明朝又蒸,古法九遍止,今但看汁尽色黑熟,蒸三、五遍亦得”。其炮制过程要求重蒸三、五遍,质量要求色黑。许多经久不衰的中华老字号中药品牌,如北京同仁堂、苏州雷允上、上海童涵春堂等,其生命力就在于精工制药。北京同仁堂的炮制严格遵守祖训,“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工艺方面从不马虎。因此产品质量一贯优良,如安宫牛黄丸、活络丹、虎骨酒、乌鸡白凤丸等,均远近闻名,誉满中外。对于机器代替人工进行大生产的今天,我们仍然需要弘扬这样的工匠精神,这也是诚信的体现。
2 教学特点
2.1 学生文化知识背景的建构 针对中医院校学生的知识结构,设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及教学手段,将中国多元传统文化融入教学之中。如教材外,还结合本草文献诵读,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的融入,饮食文化、民俗、地域文化、宗教对中药的影响等。课内开设名师课堂,请在中医药文化方面有相当造诣的教学名师,面对面与大家探讨中药中的文化。充分利用网络视频,如《走近中药》 《本草中国》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并有所感悟。
2.2 以学生为主体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采用小组为单位的讨论式学习形式,围绕中药的文化属性进行不同选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现代化资源和平台,标本室、博物馆等现有资源,以中药与传统文化为核心,将PBL教学与坐班答疑相结合,使课堂内外教学融为一体。并应用精品课程网络平台,微信平台等与学生进行互动。
2.3 教学成效的开放性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每个学生个体的“悟得”,并尽可能创设条件使学生将这种“悟得”表现出来[5]。因此,文化于学生素质的影响应该是了解、渗透、感悟的过程,很难用客观标准来评价。只要是围绕中药的文化元素有所思考,可以用各种方式进行表达,比如随笔、小视频、图片、PPT等,都可以作为本课程学习之所得。
3 讨论与展望
医乃仁术,更是人学。培养必要的文化基础、良好的科学素养是培养卓越中医药人才的关键,也是中医教育体系中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有必要从中医药人才职业发展特点出发,从优秀民族文化的独特视角,挖掘中医药文化的内核,帮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学会不断反思。有着悠久历史、根植于中华大地的中医药中蕴含了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要真正了解中药、理解中药、应用中药,应从文化的多元性聚集、解读中医药,回归中医本质。“学以致道”,期待中医药文化渗透在中医教学的始终,寓大义于无形,使学生能为中医药的魅力吸引,经过日积月累的沉淀,领悟中医的本质与精髓。
[1]孟菲.试论中药文化的内涵与特征[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23(12):3-4.
[2]李卓然.中医药文化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中医教育,2010,29 (6):54-56.
[3]宋春慧,袁继伟.有关朱砂的考证[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3(13):44.
[4]杨明,张定堃,钟凌云.对传统中药炮制文化与哲学的思考[J].中国中药杂志,2013,38(13):2223-2226.
[5]彭卫华.传统文化中主体内向性思维的当代中医教育价值[J].中医教育,2015,34(6):24-26.
Learn to Catch Moral Principle--Research of Attributing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al into Students'Quality Training
YUAN Ying,YANG Baican,ZHU Guofu,WANG Haiying,PAN Yingyi,JIN Su'an,HE Shimin,ZHANG Guibiao,WANG Youwen
(College of Pharmacy,Shanghai University of TCM,Shanghai 201203,China)
Developing the necessary cultural base and good qual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the key to culture excellent TCM professionals,and that should be strengthened currently in the education system.In view of career development and excellent national culture,the kernel of TCM culture can promote our students to reflect.The aim of research is to guide students to explore the culture in TCM that can stimulate students'interest in learning,so they can get deeper understanding and awareness to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tudents'literacy and the qual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teaching effectiveness can be improved as well.
Chinese herbs culture;cultural attribute;quality training
10.3969/j.issn.1672-2779.2016.23.001
1672-2779(2016)-23-0001-02
上海中医药大学十五期课程建设项目(No:SHUTCMKCJSZD2016018)的现象。反映在中药药性理论中的阴阳,表示了中药药性的属性特征。中药有四气之分,四气中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不同的性质。温热属阳,寒凉属阴。中药有五味之别,其阴阳属性则是,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景岳全书》中云:“气味之动静:静者守而动者走。走者可行,守者可安。气味之刚柔:柔者纯而缓,刚者躁而急。纯者可和,躁者可劫。”应用时还讲究刚柔并济,动静结合。有了这样的思维,可以更好地理解事物的复杂性、矛盾性,能够辨证地看待各种问题,培养学生的应变素质。
李海燕 本文校对:朱国福
2016-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