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皮肤损伤的中医诊治探讨
2016-02-15冷启宁蒋元品张黎芳
冷启宁 蒋元品 宋 丹 张黎芳
(山东省招远市中医医院肿瘤科,招远 265400)
放射性皮肤损伤的中医诊治探讨
冷启宁蒋元品宋丹张黎芳
(山东省招远市中医医院肿瘤科,招远265400)
探讨中医治疗放射性皮肤损伤的思路与方法。通过对肿瘤放射治疗所致皮肤损伤的发病机理、临床症状进行分析,总结放射性皮肤损伤中医病理病机为热毒瘀结,确定基本治疗方法,并对当前中医、西医治疗放射性皮肤损伤的现状进行了疗效总结分析,从中国古典医书及当代医学书籍中查找有效的治疗方剂,并进行比对,选取满意的治疗方剂。
放射治疗;皮肤科;中医药疗法
放射治疗是恶性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大约70%以上的癌症需要放射治疗,对许多癌症病人而言,放射治疗是唯一可用的治疗方法。但是放射治疗中产生的电离辐射可使大部分患者局部皮肤产生不同程度的损伤,引起放射性皮炎,不但给患者带来痛苦,严重时还会影响放射治疗的进程。据统计,肿瘤放疗患者皮肤损伤发生率为91.4%,因损伤严重而被迫中断治疗的发生率为58.1%[1]。中医中药在放射性皮肤损伤的治疗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现将笔者近年来的中医药治疗放射性皮肤损伤的体会总结如下,与医者共享。
1 放射性皮肤损伤的临床表现及致病机理
1.1放疗所致放射性皮肤损伤的临床变现放射性皮肤损伤主要表现为放射野的皮肤瘙痒、红肿、色素沉着、干性脱皮、湿性炎症、水泡、溃疡等反应。其中Ⅰ度表现为皮肤红斑;Ⅱ度表现为皮肤干性脱屑,水疱形成,瘙痒;Ⅲ度表现为皮肤湿性脱皮,溃疡;Ⅳ度表现为皮肤剥脱性皮炎坏死。
1.2放疗所致放射性皮肤损伤的机理放射治疗中产生的电离辐射在杀灭肿瘤细胞的同时,对正常细胞亦产生生物效应和破坏作用,电离辐射作用于人体皮肤后因毛细血管扩张而出现红斑,进而出现色素沉着、小血管内微血栓形成,导致局部缺氧及继发细胞损伤、死亡,出现脱皮、溃疡、出血、坏死等,微循环障碍是导致放射性皮肤损伤难以治愈的根本原因。
放射性皮肤损伤不同于一般的烧伤和烫伤,射线直接作用于皮肤及其深部组织细胞,发生渐进性退变和坏死,同时造成微血管和小血管内皮细胞的损害,产生血管内膜炎,引起内膜增厚,官腔狭窄、闭塞或血栓形成等局部缺血性改变,故坏死呈进行性,一旦溃疡形成很难有健康肉芽组织形成和血管网的形成,从而自愈的可能性很小[2]。
大剂量射线照射可导致皮肤坏死细胞及凋亡细胞数量明显增加,溃疡内细胞数量明显减少,使溃疡内肉芽组织形成不良,从而影响溃疡愈合[3]。
2 放疗所致放射性皮肤损伤的中医诊治思路
2.1中医对放疗所致放射性皮肤损伤的发病机理认识放射性皮肤损伤的中医发病机理可以参考“烫火伤”、“疮疡”。放疗是一种杀伤因素,属火热毒邪,热能化火,灼伤皮肤,耗伤阴液,阴津不足,热毒郁结皮肤而致损伤。轻者出现红斑、色素沉着、脱毛和脱皮,重者出现溃疡、坏死。放射性皮肤损伤发生的病因病机主要为热毒过盛,火毒蕴蒸于皮肤,热盛肉腐,从而产生脱屑、溃疡,热入营血,血热互结,血失濡润,血行不畅而瘀阻,经络阻塞而致灼痛,兼夹湿邪而溢液。
由于放射线属热毒、燥邪,连续的放射治疗,使机体的阴津耗伤,不能濡养肌肤孔窍,而致津液耗伤。随着放射量的增加,燥热之邪犯里,火热炽盛,蕴结成毒,加之瘀血内郁,脉络不通,皮肤黏膜红肿溃疡,疼痛难忍,出现热毒瘀结的证候表现。热毒瘀结,阴津耗伤,肌肤不得荣养,故破溃难愈。因此,放射性皮肤损伤治疗应以清热解毒、养阴生津、祛瘀生肌为主。
2.2中医药治疗放射性皮肤损伤的现状放射性皮肤损伤的特点与一般热力烧伤不同,有一定的潜伏期,伤面愈合慢、迁延期长、易复发,常成为临床上难以解决的问题。目前,西医对于放射性皮肤损伤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与药物,临床上应用较多的有水胶体敷料、比亚芬乳膏、芦荟凝胶、三乙醇胺乳膏、喜疗妥软膏、及其他生物制剂类药物[4],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放射性皮肤损伤的作用。而运用中医药预防和治疗放射性皮炎,已经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主要是对芦荟以及主要成分为三黄(黄连、黄柏、黄芩)的制剂研究较多,主要的中药制剂有湿润烧伤膏、京万红,大部分为自拟方制成的膏散制剂,并且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但大多数为小样本实验,还需要大量的临床研究进行考证[5]。
2.3笔者治疗放射性皮肤损伤的体会经文献检索,现在治疗放射性皮肤损伤(包括烫火伤)的中药组方大多是以四黄(大黄、黄连、黄柏、黄芩)为主的散、膏剂。四黄散在以下医书中有不同记载:《朱仁康临床经验集》《青囊秘传》《中医外科学》《卫生总微》《疡科选粹》《疡科心得集·家用膏丹丸散方》《活幼心书》《外科全生集》《普济方》《中医皮肤病学简编》等,各医藉中记载的四黄散组成方药不同,所治主病主症也不尽相同,其中只有《疡科心得集·家用膏丹丸散方》《普济方》《中医皮肤病学简编》中的四黄散治疗烫火伤,经过认真比对,选择除了四黄以外药物配伍差异较大的清代外科医家高秉钧《疡科心得集·家用膏丹丸散方》中的四黄散,主要是为了挖掘、整理古方,证实古方在现代疾病治疗中的显著疗效和重要作用。
高秉钧(1755—1827年)清代外科学家,字锦庭,锡山(今江苏无锡)人。精医学,工内外科,尤擅疮疡证治。从医三十余年,临证经验丰富。认为治外科而必参究《内经》等,方可探其本而不袭其末。尝谓“外科必从内治。”著有《疡科心得集》三集(1805年),其所载家用膏丹丸散方中的四黄散由大黄、黄柏、黄芩、川连、尖槟榔、老松香、熟石膏、厚朴、寒水石组成,“治一切白泡痛疮、湿疮、坐板、烫火等疮”。方中大黄、黄柏、黄芩、川连具有清热泻火解毒、活血化瘀、凉血止血的功能,四药合用有明显解热、促进皮下渗血吸收、提高白细胞的吞噬功能和对抗绿脓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变形杆菌等作用[6];老松香有燥湿、排脓、拔毒、生肌、止痛功用,《药性论》谓其“能贴诸疮脓血,煎膏生肌止痛”;熟石膏收湿、生肌、敛疮、止血,主治溃疡不敛、湿疹瘙痒、烧烫伤、外伤出血;槟榔行气,《唐本草》谓其“敷疮,生肌肉止痛”;厚朴燥湿,《神农本草经》治“气血痹,死肌”,槟榔与厚朴均有抑菌、抗血栓作用[7-8];寒水石清热降火、利窍、消肿,能治丹毒、烫伤,《本草求真》:“敷汤火伤”,有杀菌、消毒、收敛等作用[9]。全方有清热解毒、养阴生津、祛瘀生肌功效,对放射性皮肤损伤的疗效较好。
[1]房彤.头颈肿瘤患者放射性皮肤和口腔黏膜损伤的调查分析[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1998,18(5):350.
[2]Robinson DV.Surgical proble msintheexcisionan drepair of radiated tissu e[J]. Plast Reconstr Surg,1975(55):41.
[3]王笑民,徐咏梅.放射性皮肤损伤的分子机制及中药治疗现状[J].中国肿瘤,2006,15(6):360-362.
[4]庞志明.放射性皮炎的防护进展[J].现代医院,2009,9(增刊):78-79.
[5]李小凤,吴华英,李静.中医治疗放射性皮炎研究进展[J].现代临床医学,2010,36(1):5-6.
[6]赵同芬,王梅.如意金黄散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J].河北医药,1999,21(6):494-495.
[7]梁宁霞.槟榔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江苏中医药,2004,25(8):55-57.
[8]何金瓯,李少伟,孙毅.中药厚朴的应用研究进展[J].内蒙古中医药,2010,3:1 25-127.
[9]胡密霞,周昊霏,王美玲,等.蒙药寒水石的研究进展[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4,9:34-36.
Dlscusslon on the Tradltlonal Chlnses Medlclne ln the Dlagnosls and Treatment of Radloactive Skln Damage
LENG Qining, JIANG Yuanpin, SONG Dan, ZHANG Lifang
(Department of Onco1ogy, Zhaoyuan Hospita1 of Traditiona1 Chinese Medicine, Shandong Province, Zhaoyuan 265400, China)
To exP1ore the idea and method of traditiona1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radioactivity skin damage.The Pathogenesis and c1inica1 symPtom of Tumor radiotheraPy skin damage were ana1yzed,the radioactive skin 1esions Patho1ogy and Pathogenesis of TCM for toxic heat and b1ood stasis were summarized,and the basic treatment method was determined.The current status of traditiona1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radioactive skin injury were ana1yzed.We 1ooked for an effective PrescriPtion from c1assica1 and contemPorary medica1 books,and comPared and se1ected satisfied PrescriPtions.
radiotheraPy;dermato1ogy;theraPy of TCM
10.3969/j.issn.1672-2779.2016.03.059
1672-2779(2016)-03-0126-02
(本文编辑:苏玲本文校对:赵发红2015-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