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媒体浪潮下新闻编辑的转型
2016-02-15阿不都热衣木阿不都热合曼
□阿不都热衣木·阿不都热合曼
(吐鲁番日报社,新疆吐鲁番838000)
浅谈新媒体浪潮下新闻编辑的转型
□阿不都热衣木·阿不都热合曼
(吐鲁番日报社,新疆吐鲁番838000)
本文通过对互联网新媒体背景下微语境的分析,指出在智能移动终端普及的现实情况下,新闻编辑角色的转变和面临的挑战,并就新语境下新闻编辑的转型分析了应对之策。
微语境传统转型
互联网发展至今,已经完完全全成为推动现实世界变革发展的主要力量之一。在“地球村”中,信息传递的速度、数量、范围都与互联网前时代有着天壤之别。迄今为止,一道分水岭的出现使得信息传播在互联网时代呈现出大相径庭的特征,这就是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由此导致新闻编辑的角色和职业功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智能移动终端普及之前,虽然信息传播的广度和深度相比传统媒体时代都有所加强,但新闻编辑把关人的角色并未收到根本冲击。然而随着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信息接收的主要方式不再是传统媒体或者门户网站,而是细化到了每一个人的手掌之中。更重要的是,相比过去,集纳各类客户端的智能移动终端对使用者的深度嵌入远非以前任何一种媒介可以相比。可以很明确地说,以手机为代表的智能移动终端已经成为个体,尤其是年轻个体生活方式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新闻编辑角色和功能的全面变化正是基于这一基础性的转变。
“微语境”成为新媒体世界话语中心
2016年6月21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主办的《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No.7(2016)》指出:截至2015年底,微信及WeChat合并,月活跃用户数达6.97亿。微信凭借庞大的用户数量和会话数量,成为全球社交应用软件的领先者。有关中国智能手机的年度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同比增长3%,突破4.38亿部。
微媒介的出现,改变了既往权威中心、以一对多、受众模糊的新闻传播特性。自主化、碎片化、交互性、强社交、个性推送、精准传播等新概念成为“微语境”的生动写照。“在以可随身携带的便捷性移动终端为突出特点的移动互联时代,微博、微信以其低门槛、频互动、高参与度、强用户黏性等特质引领着网络舆论潮流,极大地创造了人们的精神自由空间,成为国内用户最为广泛获取新闻的主渠道。”[1]
“微语境”下新闻编辑面临的挑战
综合来说,当下新闻编辑所面临的全部挑战基本上都基于一个根本性的角色转换:“把关人”角色的淡化。大众传播时代,“信息并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个中间环节,即‘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这就是两级传播。”[2]
在传统媒体及门户网站时代,两级传播理论发挥着重要影响,虽然在门户网站时代,两级传播更主要的表现形式是“多级传播”,但纵向过滤的信息传播体系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然而随着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和以微信为代表的个体交流软件的蓬勃发展,在最基本的生活层面,纵向多级传播体系发生了质的变化。在该体系的每一个层级,平面式的传播方式占据了日常生活中信息传播的主流,乃至于官方也不得不致力于调整自身,以在“微语境”的角力场中获得主动的地位。从这一角度说,传统新闻编辑的把关能力已经基本分散至无数碎片化的个体之中。
基于此,新闻作品生产方式和新闻信息传播方式都已经在完全区别于传统方式的形式运行,“全民目击”的时代已经到来,“零编辑”的现实正在发生,新闻编辑的一系列传统角色定位都发生了至关重要的变化。
新闻编辑不再向以前那样,是所有新闻线索和成品汇聚的中心,恰恰相反,它滑向了边缘地带,取而代之的是草根层次的全民编辑。数量的庞大和软硬件设备的完善,使得任何一个事件,任何一个时间,都会有目击者在场,并且可以随时发布信息,这使得新闻的描述、编辑、传播集中于无数零碎的个体。
同时,草根基本不受约束的语言风格借由数量的庞大,衍生出无穷无尽的生命力。微博、微信上走红的草根新闻评论,以其率真敢言、鲜活个性、有温度接地气、富含人情味的语言形态和平民色彩,令不少宣教性、模式化的新闻报道黯然失色。新闻编辑不得不放下传统理念中居高临下的宣教思维和个体主导的精英意识,在内容生产“去中心化”的微文化语境中,重建自身的话语身份。
再者,新闻编辑的导航角色不再单一,通过审核稿件、校对文字、设计版面等来引导读者清晰明快地阅读新闻的时代已经过去。“融媒体”促使新闻编辑必须掌握多种技能,借助“微”力提高信息的抵达率和阅读率,发挥议题设置、个性推送、有效互动、精准运营等职能。
“微语境”下新闻编辑的转型之道
在此种情况下,传统新闻编辑的“转型”并不是权宜之计,也不是职业素养的更高要求,而是职业生命得以延续的最低要求,也就是说,转型首先是生存所必须,在此基础上,才能考虑其他的层次。而在新媒体、微语境、媒介融合诸多大潮汹涌之下的转型之路,必然要求与以往区别很大的方式来进行。
首先,提高自身快速介入和当即策划的能力。“当专业新闻工作者还在奔赴新闻现场途中时,无所不在的‘用户’已经在现场完成了新闻播报,有哪家媒体,哪位记者,哪位编辑,能快过用户呢!”[3]然而事件发生后的快速介入能力和专业策划、导引能力则将有效引导议题方向。
其次,重视微媒信源库建设,打造非专业编辑协同编发模式。编辑应当广泛拓展个体化信源,并采用有效的技术手段(这需要媒体机构的支持)对信源库进行管理。同时要具备同非专业编辑打交道的能力,在常态和紧急事件中,均能够良好维护和迅速建立与非专业编辑,实际上也就是事件“在场”者的协同合作能力。
再次,走上前台,增强对新闻事件解释权的掌控。现实的环境使得绝大多数新闻事件的初次报道掌握在浩如烟海的个人手里,然而新闻编辑对事件的解释权却因专业的素养而很难被取代。“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在第一时间争夺新闻的首发权,利用纸媒的深度报道争夺新闻的解释权。”[4]成为当前新闻事件报道的典型方式。传统新闻编辑必须认清:快,已经不再是新闻媒介的独有特性。报纸在广播诞生之后的生存发展之路,完全适用于当今个体化信息传播途径极度丰富下传统新闻编辑的转型。这虽然属于老生常谈,但必不可少。■
注释:
[1]罗弦.“微语境”下传统新闻编辑的转型与思考[J].科技与出版,2015(3):64.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96.
[3]蔡桂林.自媒体时代专业新闻工作者必备的职业素养[J].军事记者,2014(11):51.
[4]陈炜明.突发公共事件报道中传统纸媒的转型探索——以厦门“919煤气罐爆炸事件”为例[J].东南传播,2014(11):70.
(本栏编辑:秦明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