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的变革与历史的观照
2016-02-15晓刚
□ 文/晓刚
社会的变革与历史的观照
□ 文/晓刚
(该书由东方出版社出版)
一边是火热的房市,一边是冰冷的实体;一边是死灰复燃的传统周期,一边是阻力重重的体制性改革;一边是刺激后的短期兴奋,一边是杠杆快速攀升的长期忧虑;这是周期的春天,这是转型的冬天,这是冰与火的考验。行至历史的十字路口,“惟改革才有出路,改革要常讲常新”,总书记在把握“十三五”发展规划的历史方位时,不但明确表达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坚定决心,还深刻阐明了新一轮改革的鲜明特点。重温改革、擘画未来,《历史的拐点》不但论述了深化改革的方法论,还指出了历朝改革的时代特点和难点所在。
改革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改革只能是死路一条。就是延缓改革也会坐失发展的机遇。“拒绝改革……这是清廷走向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雷颐认为,清廷的命运,即由于利益的纠葛而延误了改革,断送了立宪的前途,结果被推翻了。“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啃硬骨头多、打攻坚战多、动奶酪多,是新一轮改革的特点。”总书记的精辟论断,续写了改革的魄力。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更没有退路。或者说,前进道路上的问题只能以改革的办法去解决。回顾历史,我们或见惯了法令公布,却并不意味着改革之路就是一片坦途。
改革的重要性远超过革命。回顾改革的历程,改革之所以沦为政治斗争,是因为既得利益群体或集团不会接受新制度,而改革一旦成了纯粹的政治斗争,失败就是改革的最终宿命。从《历史的拐点》所讲述的史实看,即使变法或者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也终将变成单纯的利益重新分配的游戏。
“历史的拐点,改革就是拐点,成功和失败都是拐点。”正如马立诚所言,改革开放之所以引领了中华民族的复兴,就在于抓住了发展机遇的关键拐点。改革攻坚,必然涉及利益的调整,不在于“是非对错”而在于“利益取舍”。如果说改革少不了非议、杂音甚至责难,“触动利益则往往比触及灵魂还难”,这也使得改革从“理当如此”的抉择,变为一种你来我往的博弈。所以,改革既要敢于突破,又要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向前走。
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不论围绕着改革还有多少争议,坚持改革、深化改革,这已是共识,是时代赋予的硬任务。该书不但扇面般展开了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13次改革进程,还把历史上的改革和西方同一时期的改革对照起来加以比较。13个精彩的故事连缀在一起,全景式地描画出中国改革的历史轮廓。当下,是历史的延续。当下的改革,与历史的诸多改革息息相关,不论是发动时机、战略选择、机会把握还是难点所在,乃至改革哲学等各方面,都能从历史的观照中找出相应的影子。也就是说,《历史的拐点》一书在于“明道”,明变革之道,明民族复兴之道。在此基础上,探讨避免改革失败,并为全面深化改革以及全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启示。